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在水墨与黄酒之间:绍兴的人文光影

在水墨与黄酒之间:绍兴的人文光影

泊宁2025-10-31更新 次浏览

在水墨与黄酒之间:绍兴的人文光影


杨斌旺


从省德育会议的严肃氛围里抽身,恰逢五月假期伊始,我与徐慧萍老师便在这座被时光浸润的古城里漫游开来。绍兴,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一坛陈年太雕,未启封已闻醇香。


鲁迅故里:从文字里走出的现实


踏入鲁迅故里,仿佛掀开了历史的一页。百草园里,那口石井栏、那棵皂荚树、那片菜畦,都与记忆中的文字奇妙地重合。徐老师蹲下身,轻轻触摸菜畦里的泥土,笑道:“原来鲁迅笔下的蟋蟀们,至今还在吟唱。”


三味书屋保持着晚清私塾的原貌。我俯身细看书桌上那个著名的“早”字,忽然想到: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早期萌芽?那个被迫早早到校的孩子,后来成为了唤醒整个民族的人。


鲁迅纪念馆里,全息投影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徐老师凝视着《阿Q正传》的手稿,轻声说:“你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今天不也随处可见吗?”我点头——鲁迅的伟大,正在于他戳破了那些跨越时代的人性真相。


在周家台门的深宅大院里,我们品尝了孔乙己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奶茶。徐老师打趣道:“孔乙己若有知,见他心爱的茴香豆变成网红小吃,不知是该喜还是悲。”那杯黄酒奶茶也颇有意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竟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味道。


沈园:爱情的永恒印记


傍晚时分,我们步入沈园。孤鹤轩里的陆游题词石碑,在暮色中更显沧桑。徐老师是教语文的,对《钗头凤》再熟悉不过。她站在碑前,轻声吟诵:“红酥手,黄滕酒......”


六朝井亭旁,陆游手植的腊梅虽非花季,却依然枝干遒劲。我想,有些情感,就像这株古梅,不在盛开时喧哗,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沉。


夜色渐浓时,《沈园之夜》的实景演出开始了。越剧演员们用水袖轻舞,将八百年前那场错过娓娓道来。徐老师眼中闪着泪光:“世界上最痛的,不是不相爱,而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我默默点头。在功利至上的当下,这种古典式的、不计得失的深情,愈发显得珍贵。


柯桥:山水间的文化密码


第二日,我们前往柯桥区。柯岩奇石令人叹为观止——云骨石高耸入云,底部却薄如蝉翼,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可它已在此屹立了千年。徐老师说:“这多像中国文化,看似柔弱,实则有着惊人的韧性。”


在鉴湖乘乌篷船,穿过白玉长堤,两岸古迹如画卷般展开。船夫用脚摇橹的技术让人称奇,他笑道:“我们绍兴人,连划船都与众不同。”是啊,我想,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在寻常处见不寻常。


鲁镇剧场里,《祥林嫂》的片段正在上演。当祥林嫂反复问“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时,观众席一片寂静。徐老师低语:“她在寻找的,何尝不是存在的意义?”这个被鲁迅创造的人物,至今仍在叩问着每个人的良知。


安昌古镇:时光停驻的地方


安昌古镇的三里水上街市,让人恍若穿越。1577米的廊棚下,仁昌酱园里飘出浓郁的酱香。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老字号,至今仍遵循古法酿造。老师傅说:“有些东西,快不得。”


在师爷博物馆——原绍兴师爷娄心田的宅邸,我们看到了2000多件幕僚文化文物。徐老师若有所思:“绍兴师爷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他们精通律法,更因他们懂得在规则与人情间寻找平衡。”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


五泄风景区:自然的馈赠


第三日,在五泄风景区,我们见到了那五级瀑布的壮观。当走到月牙峡,第五泄31米的落差在阳光下形成双彩虹时,徐老师像个孩子般欢呼起来。自然之美,总是能唤醒人心中最纯真的部分。


在刘龙坪,传说中刘伯温的隐居处,摩崖石刻群落记录着历代文人的感慨。同行的游客都在忙着拍照,徐老师却抚摸着石刻上的字迹说:“他们在寻找永恒的方式。”


徒步72峰36坪的古驿道时,我们遇见了野生楠木林与古银杏群。虽是五月,已可想见秋日红叶的绚烂。徐老师说:“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就像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其价值。”


西施故里:美丽的重量


西施故里的浣纱亭边,王羲之题写的“浣纱”石碑依然清晰。浣江边的西施浣纱雕塑群,将那个著名的故事凝固在时空中。


在古越台,越国青铜剑、原始青瓷等出土文物,诉说着吴越争霸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祭祀大典和《浣江春色》实景演出,让历史在当代重生。徐老师感叹:“西施的美,成了复国的武器。原来美丽,也可以如此沉重。”


咸亨酒店:滋味各不同


旅程的最后一站,是著名的咸亨酒店。我们点了茴香豆配20年陈太雕酒。酒香醇厚,豆子耐嚼,恰如这座城市的味道——初品平淡,细品方知深厚。


然而,在绍兴臭豆腐面前,我和徐老师产生了分歧。整条街都飘着那股特殊的气味,我避之不及,徐老师却如获至宝。我远远地等着她,看她站在小摊前,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一口口品尝那份她眼中的美味。


这个画面,后来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我想,这或许正是绍兴、乃至整个世界的隐喻——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评价。而真正的包容,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同样的东西,而是允许别人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归程的思考


归来的高铁上,徐老师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忽然说:“你有没有发现,绍兴的人文重于实景?这些景点若没有那些名人故事的加持,恐怕要逊色不少。”


我深以为然。绍兴的特别,不在于它有多么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而在于它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记忆。从鲁迅到陆游,从西施到王羲之,从师爷文化到酒文化——这些“人”的元素,让绍兴的山水、建筑、甚至一草一木都活了起来。


这何尝不是教育的真谛?德育工作,不也正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鲜活的事,来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与良知吗?


徐老师吃完臭豆腐回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我没有问她味道如何,因为答案已写在她的脸上。有些体验,属于个人,无法、也无需共享。


就像绍兴,它就在那里,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不勉强所有人都欣赏它,也不因任何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这种自信与从容,或许才是它最动人的地方。


三日的游历虽短,但我知道,绍兴的种子已种在心里。那些光影、那些味道、那些思考,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酵,最终成为我自己的“陈年太雕”。


而最珍贵的,或许是在这个五月,与徐慧萍老师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在鲁迅故里的探讨,在沈园夜色的感动,在咸亨酒店门外的相互等待。这些瞬间,让绍兴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成为了生命中一段温暖的记忆。


绍兴因人而名,而我们的记忆,也因同行的人而更加鲜活。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