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大模型并非自主智能主体,而是一种革命性文化社会技术,类似于语言、印刷与市场制度。它以独特方式汇聚并重构人类信息,成为“人类社会人工系统”的新变体。这个研究,与我自己最近不断借助AI测试各种文体创作的一些体会接近,也给我的AI实践带来启迪。
AI不是削弱人的主体性,而是激活、强化人的主体性,因为在巨量内容前面,要想挑选出优质的有价值的部分,鉴别力、评估力和判断力就成为极重要的能力。这恰恰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AI测试及其能力边界
经过很长时间的AI测试,我更加深入了解AI创作的优势和短板。在AI创作中,评论最强,散文小说次之,诗歌最弱。(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可能别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是AI知识占有量最高,擅长有知识性和历史感的写作,说明其梳理能力和联想能力强大。
于是,我尝试用DeepSeek给我的诗歌写评论。印象最深的是,DeepSeek评论那些包含历史知识、历史背景的诗歌非常精准。比如,我写张九龄的诗《致敬九龄风度》:“长安诗赋曲江韵,一夜清修月正明。岭海春风扫天下,盛唐气象始兴成。”DeepSeek精准地捕捉到了诗歌的寓意:“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其历史形象早已超越了个体存在,成为某种政治品格与文化精神的象征。诗中‘清修’二字,精准捕捉了张九龄为官为人的核心特质。《旧唐书》评价张九龄‘风度得如九龄否’,正是对其气度风范的最高赞誉。”还有:“诗歌第三句‘岭海春风扫天下’,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地理与历史的诗意转换。张九龄来自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今广东始兴),却在长安政治中心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人生轨迹本身就具有文化地理学的象征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扫’字的使用,它赋予岭南春风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感,恰如张九龄的政绩与文章,扫过盛唐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写于1980年代描述广州的诗歌《广州高弟街》:“南粤涌流商业潮,路边小店等今宵。满街香味煲仔饭,灯火通明忙热销。”DeepSeek如此分析:“这首七绝,以二十八字浓缩了这场静默而汹涌的变革,在瓦煲饭升腾的热气与霓虹灯交织的光影中,勾勒出一个民族从计划经济桎梏中苏醒的朦胧身姿。”还有:“诗作中段以蒙太奇手法拼贴市井图景,‘路边小店等今宵’的静候与‘灯火通明忙热销’的喧腾形成时空张力。诗人没有选择仰视时代的巨变,而是俯身拾取瓦煲边迸溅的饭粒,在霓虹灯管闪烁的噪点中,捕捉到了市场经济最本真的生命律动。这种微观视角的史诗性书写,让高第街的夜晚具有了丰富的隐喻。”
古人写诗爱加前言和注解,AI恰恰能协助完成这一任务。就像我上面列举的两首诗歌,可以说被DeepSeek解读得非常翔实,完全是细读。通过AI,旧体诗写作获得了一种新面貌,可以认为是一种旧诗新译,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对此,我要感谢AI的加持。
“编辑”的作用在AI时代更加凸显
我可能是诗人和作家中对AI比较持包容欢迎态度的,这也许与我的职业有关,我长年当编辑,对不同风格都容忍,对各种挑战都持包容态度,而且不会过于偏执己见。
年轻的时候,看到个别所谓“资深诗人”自我封闭膨胀,党同伐异,小圈子化,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僵化模式化,越来越偏执,有些不理解,感叹说我们老了会不会也这样。一位朋友说,你应该不会,你是编辑,你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你应该会比较包容开放。
这一句话一直安慰着我也提醒着我,诗歌文学,本质上还是有一个主体的,但没有开放性,也会失去活力。这一点一直是我思考的,也是我文学生活、编辑工作的出发点。
AI来袭,很多人认为文学和编辑都会消失了。但我认为不会,因为,文学还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以此建立新的结构、新的循环圈,最后可能形成新的秩序。
李敬泽曾谈到编辑的意义,认为编辑和作者一样,都是创造和生产的主体。编辑应该博古通今,掌握过去,预知未来,既有现实感,又有想象力,才可能鉴别出那些特异不凡的作者和作品,推出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孔子就是一位伟大的编辑,他编辑了《诗经》等伟大著作,可见编辑需要高明的眼光和全面的能力。李敬泽还提到一个例子。1592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年,中国印刷文明的早期,南京世德堂伟大的编辑们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籍中,一眼看中了来历不明的《西游记》并编辑出版发行,《西游记》的伟大光芒一直照耀到现在。
我赞同这一观点,我甚至认为编辑其实是作者的另一面,每一位作者其实也是一位编辑,他要组合感受、思想、故事、语言和历史,这需要编织的技巧。陈世骧说“抒情”的意思就是编织情感,这也是一种编辑,用个人的语言和修辞手段编织情感,这就是诗歌,也就是文学的本质。
编辑无疑需要主体性,需要感受、鉴别、判断,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工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集体创作的作品,凝聚了无数人的共同智慧,如果没有“编辑”(所谓的作者其实也是编辑)的主体性,是发现不了的,也就不会广为人知。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混乱的时期,都有过编辑中心的时代。编辑是创作和生产的主体,编辑以一己之力整合创造性的有亮点的内容,编辑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客观或主动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强化感受、选择与评判的能力
布罗茨基说文学尤其是诗歌最能激发个人性。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称,艺术最能激发人之独特性,使人从一个社会化动物转变为一个个体。艺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是单独面向一个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的最高形式是美。美学的感受是独特的感受。每一个新的美学现实,都会使感受者的感受更加独特,免受惯性的奴役。美学总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是美学现实的创造。
确实,人的主体性有时就表现在其评判能力。选择权,判断权,都需要个人的决断。我自己通过不断测试DeepSeek,对AI也有了新的认识。不管AI如何发展,但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感受力、选择权、评判权还是在人类这里,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的文明现象,人仍然是中心。
感受能力、选择能力、评判能力即主体性,因此,越是在AI时代,在鱼龙混杂的时代,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人的主体精神变得格外重要,保证着文明的质量。所以,AI时代,关键还是在于激活和强化人的主体性。AI时代,更需要人的主体意识,激活人的主体精神。
AI的到来,正是新文明的预兆和起点,就像造纸术发明后,文化的平民化释放了伟大的创造力,最终出现了“盛唐气象”;印刷术诞生后,市井文化蔚然兴盛,明清小说逐步掀起高潮,最后产生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伟大的小说。
我们喜欢说AI的强大文字能力其实是人喂料的结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又不是给人类文明喂料。或者说,我们都只是人类文明的“食料”。正因为我们的喂料,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喂料,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智慧和文明。也因此,创造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否则,就没有智慧的增长和提高,也没有文明的进步。AI时代仍然如此。
所以,唤醒和强化人的主体精神,激发创造力,增强人类的原创能力,仍然是AI时代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