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闽派文艺”的多元发展

“闽派文艺”的多元发展

2025-11-07 11:20:53
浏览量:

“闽派文艺”从未脱离时代脉动,始终以多元形态勾勒地域精神,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领域形成独特脉络,更以鲜明的批评品格为中国文艺版图注入鲜活力量。

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为梳理福建诗歌脉络、展现本土诗人风貌,曾创作长诗《木兰溪》的倪伟李与沈丙龙联袂编纂《福建诗歌精选》,力求为福建诗歌整理一份真实的档案,为后人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在福建诗坛,多元风格始终并行生长:有人的诗歌融合现实主义的厚重与浪漫主义的灵动,自成气象;有人的作品则避开浅露与晦涩的两极,以细腻独特的表达形成辨识度,成为福建诗歌的一抹亮色。散文是“闽派文艺”的传统强项,从老一辈作家到青年创作者,始终以笔墨传递地域气韵与时代精神,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郭风的散文诗集《叶笛集》兼具散文的自由与诗歌的韵律,以清新格调在文坛独树一帜,如叶笛轻吹,余韵悠长。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则以细腻笔触讲述一位教授为因救灾错过考试的学生单独举办考试的温暖故事,以质朴情感彰显了“闽派散文”的人文底色。章武的《北京色彩》则跳出地域局限,以福建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北京的多元色彩与文化意韵,让闽地视角与京城气象碰撞出别样火花。林丹娅的创作同样扎根土地,早年在厦门大学求学时写下的《兰溪水清清》,既饱含地方色彩,又折射时代风貌,成为她的成名之作;留校任教后,又以《白城无故事》等散文集描绘校园生活,文字中始终带着对生活的细腻感知。此外,南帆的散文与评论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性,《辛亥年的枪声》聚焦林觉民的英勇事迹,《五种形象》则展现深刻的人文思考。楚楚的《行走的风景》系列(《爱情卷》《物情卷》《忘情卷》《闲情卷》)以情感为引线,串联起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此外,还有朱以撒、朱谷忠、杨健民等人的创作,他们共同构成“闽派散文”的多元图景。

小说创作是“闽派文艺”的活跃力量,作家们或深耕地域历史,或聚焦现实人生,形成丰富创作生态。林那北近年创作力不减,其作品《水汪汪的福州城》从无诸在冶山举剑之盟起笔,横跨福州2200多年的历史,既描绘地理风貌、人文景观、物产风情,也细数蔡襄、王审知、林则徐等名人圣贤的事迹,更展现福州在近代中国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的亮眼表现,堪称一部以小说笔法写就的“福州史诗”。须一瓜的创作则以敏锐的现实洞察力著称,她的作品聚焦当下生活,以独特叙事风格成为“闽派小说”的亮点。此外,闽派地方志专家陈金添长年笔耕不辍,耗时多年完成方志巨著《仙游印象》,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文学化的表达,为“闽派文艺”增添了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一笔。戏剧领域,老一辈剧作家的创作至今仍具影响力。陈仁鉴的悲剧《团圆之后》与莆仙戏《春草闯堂》(后改编为京剧)曾在全国巡演,以鲜明的地方戏曲特色与深刻的人性思考打动观众,成为载入戏剧史的佳作;周长赋的《秋风辞》则凭借精湛的叙事与思想内涵斩获全国奖项,延续了“闽派戏剧”的现实关怀传统。影视领域,“闽派文艺”紧扣时代主题,推出多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电视剧《谷文昌》生动再现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群众抗风治沙的感人事迹,《林则徐》则聚焦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彰显民族精神,此外,福建影视部门还曾与台湾合作拍摄《厦门新娘》,以两岸情感为纽带,成为闽台文艺合作交流的重要样本。

“闽派批评”不仅是对本土创作的梳理与反思,更以开放姿态参与中国文艺批评的构建。在张炯、吴子林主编的《闽籍学者文丛》总序中,论及“当代学术中‘闽派’的提法,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文丛第三辑收录《文学纵横论》,专述“闽派批评”及作家作品,成为研究“闽派文艺”的重要文献。《港台文学选刊》《中外电视月刊》《当代文艺探索》等刊物的创办,也为“闽派批评”提供平台。其中《当代文艺探索》以“发表长篇论文、开拓批评视野”为定位,曾汇聚老中青三代批评家,既有深度思考,也有新锐观点。其封面的标语“以开放的眼光开拓思维空间,用改革的精神革新文艺批评”,或可视为对“闽派文艺”整体品格的写照。从诗歌到散文,从戏剧到影视,从创作到批评,“闽派文艺”始终融入改革开放大潮,以多元形态为时代发声,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持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艺华章。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