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荆楚以南,有积感之民焉。距生于乾隆征楚苗之前一岁,中更嘉庆征教匪征海寇之岁,迄十八载畿辅靖贼之岁,始贡京师。又迄道光征回疆之岁,始筮仕京师。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说。于是我生以后数大事,及我生以前上迄国初数十大事,磊落乎耳目,旁薄乎胸臆。因以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晚侨江淮,海警飚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取其涉兵事及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乃敬叙其端曰:
天地以五行战阴阳,圣人饬五官,则战胜于庙堂。战胜庙堂者如之何?曰圣清尚矣。请言圣清以前之世。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羸,令不行于境内之谓羸。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搜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斯之谓折冲于尊俎。尝观周汉唐宋金元明之中叶矣。瞻其阙夫,岂无悬令,询其廷夫,岂无充位。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出阶闼也。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也。无一政能申军法,则佚民玩;无一材堪充军吏,则敖民狂。无一事非耗军实,则四民皆荒。佚民玩则画箠不能令一羊,敖民狂则蛰雷不能破一墙。四民皆荒。然且今日揖于堂,明日觞于隍,后日胠去于藏。以节制轻桓文,以富强归管商,以火烈金肃议成汤。奚必更问其胜负于疆场矣。
记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昔帝王处蒙业久安之世,当涣汗大号之日,必虩然以军令饰天下之人心,皇然以军食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是以后圣师前圣,后王师前王,师前圣前王,莫近于我列祖神宗矣。
书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绩,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用敢拜手稽首,作圣武记。
注释
(1)荆楚:泛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2)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6)。楚苗:指1795年(乾隆六十年)的苗民起义。魏源生于1794年,所以说“生于乾隆征楚苗之前一岁”。
(3)中更:中间经历。嘉庆:清仁宗年号(1796—1820)。教匪:指1796年—1804年(嘉庆元年至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海寇:指1810年(嘉庆十五年)以前蔡牵、朱濆领导的东南海上起义军。
(4)畿(jī)辅:泛指京城地区。靖贼:指1813年(嘉庆十八年)清政府对天理教起义的镇压,魏源称正义军为匪、寇、贼,有其历史局限性。贡京师:指1813年魏源由湖南省学政选优拔出,保送入京。
(5)道光:清宣宗年号(1821—1850)。征回疆:指1820年—1827年(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张格尔掀起南疆西四城的暴乱,后被平定。筮(shì)仕:古人将出仕,先占吉凶。后称入官为筮仕。
(6)掌故:国家的典章制度。
(7)史馆:官修史书的机构。清代分国史馆、实录馆。秘阁:古代禁中藏书的地方。
(8)磊落:错落分明。
(9)旁薄:即磅礴。
(10)溯回:回顾。
(11)消息:消减、增长。即盛衰变化。
(12)侨:寄居。江淮:指江宁(南京)、扬州。
(13)海警:海防警报。飙忽:急如暴风。
(14)军问:军事消息。
(15)椟(dú)藏:书柜里收藏的。
(16)排比经纬:排列整理、编辑。
(17)端:缘由。
(18)“天地”句: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天地万物的变化。饬:整顿、整治。五官:泛指百官。战胜于庙堂:决胜于朝廷之上。
(19)尚:久远。
(20)不竞:不强。
(21)羸(léi):弱。
(22)亟(qì):通“昵”,昵爱。
(23)桢:筑墙时竖立在两边的木桩。引申为主干、支柱。
(24)国柄:国家权力。
(25)诘:审讯。不处:无处藏身。
(26)蠹(dù):侵夺、损害。
(27)蒐(sōu):通“搜”。求索。器:此处指有才能的人。窳(yǔ):懒惰。
(28)折冲尊俎:比喻不以武力而在宴会谈判中制胜对方。
(29)阙:宫门。悬令:古代公布的法令,都悬挂在宫阙,故称悬令。
(30)充位:各种职位都很充实。
(31)九服:古代指京都以外的九个分区。这里泛指全国各地。
(32)闼(tà):小门。
(33)九列十二牧:泛指全国地方官。
(34)槁:枯木。
(35)佚民:逸民。玩:玩世。
(36)敖民:游民。
(37)画棰(chuí):马鞭。
(38)隍:无水的城壕。
(39)胠(qū):盗窃。藏(zàng):储存东西的地方。
(40)节制:纪律严明。桓:齐桓公。文:晋文公。
(41)归:通“愧”。管:管仲。商:商鞅。
(42)火烈:火势猛烈,引申为威势之猛。金:兵器。肃:肃杀,森严。成汤:商开国之君。
(43)《记》曰:出自《礼记·哀公问》。
(44)涣汗大号:出自《易经》。比喻帝王发布号令,如汗出于身,不能收回。
(45)虩(x)然:恐惧的样子。饰:通“饬”,整治。
(46)皇然:通“惶然”。
(47)遒:强劲。
(48)《书》:出自《尚书·立政》。
(49)其:当。克:能。诘:整治。陟禹之迹:踏遍九州。
(50)觐(jìn):晋见帝王。耿:光明。烈:功业。用:因此。敢:自言冒昧的词。拜手稽首:古代跪拜礼。
译文
我出生于荆楚以南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恰在乾隆皇帝征讨湘西苗民的前一年降生。经历了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平定东南海寇的动荡岁月,直到十八岁那年京城平定天理教之乱后,方得以入京参加科举。待到道光皇帝西征新疆张格尔叛乱时,才正式在京城担任官职。京城如同浩瀚的典籍之海,我有幸遍览史馆秘藏的官修典籍,以及士大夫们的私人著述和故老口传。由此,不仅亲历了成年后的重大事件,更通过史料触摸到了自本朝开国以来数十件重大史事,这些往事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激荡于胸中。我由此追溯着国家物力民力的盛衰轨迹,探究着人才兴替与风俗变迁的深层关联。
晚年寓居江淮时,东南沿海突遭外敌入侵,紧急军报如雪片般传来。胸中积郁的忧思喷薄而出,遂将毕生积累的史料倾囊整理,反复考订编排。首先选取与军事战略相关的论述编成十四卷,共计四十余万字,恰在《南京条约》签订之月完成编撰。谨在此书卷首郑重题记:
天地以五行之力调和阴阳,圣王整顿军政机构,实为在朝堂之上决胜千里。何谓"庙堂决胜"?我大清朝自有其圣明传统,但请容我追述前朝往事。若论国家贫弱,不在于国库空虚,而在人才匮乏;政令不通不在于外夷不遵,而在国内施行不力。故先王治国,首重人才而非财货,先安内而后攘外。官员各尽其才则国家根基稳固,政令畅行无阻则国势自然强盛。如此则奸邪无处藏身,财政清明无贪腐,军备精良无废弛,士卒精锐无虚额。这般景象,又何惧外侮?这才称得上"折冲樽俎"的庙堂之胜。
纵观周、汉、唐、宋、金、元、明诸朝中期,表面政令似乎通行天下,实则连宫门都未真正传出;看似人才遍布朝野,实则贤能埋没草莽。没有严明的军事法制,百姓就会散漫无纪;缺乏合格的军事人才,民众就会桀骜难驯;军政事务靡费无度,则举国荒废。如此局面下,纵有严刑峻法亦难约束民众,纵使雷霆手段也难整饬纲纪。当权者却仍沉溺于宴饮享乐,空谈齐桓晋文之霸业,推崇管仲商鞅之富强,妄比成汤周武之圣明。这般虚妄,又何必等到疆场交锋才知胜负?
古语有云:知物之耻可振兴百业,知国之耻可复兴社稷。往昔圣王在太平日久之时,于变革之际必以军令整肃人心,以武备培育人才。人才辈出则军政清明,人心整肃则国威远扬。天子喜怒关乎天下兴衰,百官强健则军力昌盛,令行禁止则四夷宾服,这才是真正的"庙堂决胜"。后世圣王效法前代,而最值得效法的典范,莫过于我朝列祖列宗的文治武功。
《尚书》有言:"整顿你的军队,继承大禹的功业,令政令通行四海,彰显文王的光辉,发扬武王的伟业。"怀着这份敬畏,我郑重叩首撰述此书,是为《圣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