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程金城: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向极限和极致努力

程金城: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向极限和极致努力

2025-07-08 08:16:44
浏览量:

“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瞻性命题,这需要直面西学的中国化与强化中国学术的原创性,并以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诸多问题。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有无原创性是衡量学术研究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史在这方面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深刻教训,它们虽然已成过往,却对当下和未来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启示性。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在此基础上的探讨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价值。而在人文学科,文艺学具有跨文化跨领域的特殊性,其原创性更为重要也更加艰难。在这些方面,朱国华教授已经走在前面,《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是他的重要贡献。

与其他一些学者对中国百年学术史的梳理总结不同,朱国华教授更多面对现实和未来,更多地发现问题,其研究具有引导性。《漫长的革命》内容丰富,涉猎问题广泛而有深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对学术原创的过往有理性的反思和未来的前瞻。题记说:“一个古老文化谋求脱胎换骨、凤风涅槃,其成长发育并无速成的道理,它是一场漫长的革命。”这包含着对百年学术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在当前浮躁的氛围中,是一副清醒剂。原创并非轻而易举,它是一场“革命”,要有持久战的意识和坚强毅力。再一句话:“作为一介文人,为文既是我们的极限,也是我们的极致”,这是朱国华的自谦,也是实话和告诫。“学术”是很大的概念,“原创”是很高的目标,每个人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向极限和极致努力,方能共同推进学术创新。

二是对学术原创的关键问题有清醒认识。朱国华指出原创受惯性的牵引,容易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中滑行,可能浅尝辄止,这是击中要害的分析。比如关于反本质主义,认为“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文艺学教材,应该站在非同一性的立场上,强调互为主体性的对话效果,而摧毁绝对主体的幻相。”他指出本质主义的惯性力量在教材中的顽强存在。认为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教材,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而如何打破传统的既定写法,如何脱胎换骨,也许就像反本质主义本身的逻辑一样,并不能定于一尊,而是有多元选择的空间的。这些见解是对怎样才是学术原创的深度思考和问题的进一步发现,引导探讨的深入。

三是对学术原创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且有深度的研究。如他指出“真正的学术原创有赖于对伟大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他以佛教史为例,表明“一种异质文化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过是在它与中国的互动过程中适者生存,一方面它补充了中国本土所匮乏的某些新的文化质素,另一方面,它也为适应中国而获得了它的新身份。”这一见解,适用于对待本土与外来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必须首先摆脱各种抱残守缺的心态,超越各种民族虚荣心和文化自卑,诚实地批判性反思我们人文学科的不足。”有这种深刻见解,也就有了他在许多对话和访谈中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这方面他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四是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其阐释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关于“文艺学的中国生产”,关于“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关于“文学与思想实验之间的关系”等。他说:“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实际上是从将社会世界予以问题化开始……它致力于将确定的边界和规则秩序重新加以定义。”关于学术写作,提出表达的文学性和表达的反思性。任何一种有其真理追求之雄心的文学研究,要想如其所是地把握文学,不妨采取一种个人化叙事风格。等等,都是颇有建设性的思考。

可以说《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一书表明,朱国华教授早已在脚踏实地进行学术原创性的“革命”工作。这本著作既是对过去的反思、对今天的正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它的出版必将推进中国学术原创的发展。朱国华教授的重要学术影响力源自他的学术实力,他以实际行动提倡中国学术原创精神,营造学术原创氛围,激励更多学者积极进行学术原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了示范!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