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必然在作家个人,乃至区域性作家群体中,在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反应和表现。这就是文学与这种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和耦合,从而表现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很多作品,刻画着明显的“地理标记”,存在着突出的“家乡印痕”。很多作家因为存在的这种区域性和地域性共同点,进而形成一些群体和派别,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还有“湖湘作家群”等。
不同地域的作家群体,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景观、社会文化习俗不同,作家通过长期观察与艺术转化,运用语言表述,题材选择等方式,呈现特定地域的景观特征与民间习俗 ,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中国文学这种鲜明的区域标记和地理印痕,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风格,从文化心理深层上看,就是由于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心理,对作家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从而在作品上的外在表现。
从总体上讲,这种区域性风格主要由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心理三要素构成。鲁迅作品体现出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沈从文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湖湘文化痕迹,老舍作品展现了典型的京味风情,迟子建小说则流露出浓重的东北黑土地情结 。
这种地域特征,根源于人们的家乡观念。家乡是人的衣胞地,家乡生活对人的耳濡目染,就像人的胎记,伴随一生,挥之不去。中外古今,很多著名作家在作品中,几乎都打上深刻的家乡印记,体现出浓厚的家乡情结。
地域风格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孔子《论语》中,山水影响人性气质的观点,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地理环境与民风关系的分析。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千古名著《文心雕龙·物色》里,也明确提出了“江山之助”的概念,进一步论证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江山之助,既体现在外显的体格之表,也表证于内含的性格之实。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种自然和地域不同对人的影响,就形成了人们终生不改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脾气急缓等。
与小说、戏剧、诗歌等一样,散文作家和作品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在多个维度,作品主题语言和风格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深层心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作家个人的性格特点上。
二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籍散文作家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他的作品家乡情结浓重,表现在他偏爱写家乡的各种题材,写父老乡亲的过往生活,写乡亲们善良忠厚的美德,写家乡的山水风光,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对家乡的祝福等。可以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的每一点变化,都能引发他无尽的遐想,不尽的乡愁。
读了他的作品后,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从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家齐鲁人的性格,看出他“山里人”的特征。他的作品,文字里有热血在沸腾,行间中有作家的心脏在跳跃。他是在用真情珍惜文字,用心灵触动笔尖,用赤诚与读者沟通。我认为,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真正做到了“心文互融”。
在鲁东南潍河南岸的五莲山区,生活着一群与周边人有着不同特征的人。虽然外表与周边人并无二致,但这些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忠诚可靠,勤劳善良。周边县市区的一些人曾这样评价说,这个地方的人,与别的地方的人就是不一样。周边人习惯把这里的人叫“山里人”。
从这方群山走出来的李忠春,在自已的散文中,曾总结过这些人的特征,也赞美过家乡人的品德。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山里人”。
作为五莲老乡,我和李忠春神交已久。以前陆续读过他发表在中央及山东省一些报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初步的印象。但真正认识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从读他的散文作品《情满五莲山》开始。这些年来,我曾经读过很多写五莲山水的散文作品,但我认为,这篇散文是近几年来写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2024年初夏时节,由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山东省作协、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日照)“刘勰杯散文季 ”采风活动如约而至。作为20位邀约采风作家之一,李忠春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莲山潍水。作为家乡人,这让他激情澎湃,感慨万端。童年时留在这方群山里的无穷情趣,对家乡人的缕缕思念,都变成了他作品中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回忆。
《情满五莲山》这样写道:“在齐鲁大地,人们经常这样说,这些山里人和别人不一样,质朴忠厚实干,无论是做人还是干事,从不偷奸耍滑。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外的五莲人来说,这个‘人格品牌’,是无价之宝,金光闪闪!”
他感慨道,五莲人的忠厚,名冠港城日照,更是誉满鲁东南!由此他忽发奇想说,当年东坡居士曾深情赞誉这方山水“奇秀不减雁荡”,“如果东坡居士生活在今天,他也会为这些山里人写下新的赞美:这里的人品,更压群山!”
在这篇5000多字的长篇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以他的族兄忠正大哥为代表的先辈们,发扬“五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拼命实干,努力改变家乡山水落后面貌;也看到了当地企业家姜卫东,带领五征集团员工,奋力发展农用汽车工业,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名扬全国的大企业,造福桑梓的动人事迹。文章写到的所有人物,都有着齐鲁人的忠厚实在,更有着山里人的纯朴直爽。通篇散文感情饱满,一气呵成,像潺潺溪水,喷薄而出,读着文字,仿佛能触摸到作家砰然跳动的心律,体味到他激动滚烫的泪水。真挚感人,是这篇作品最鲜明的特点。
三
潍河是潍坊平原和胶东人民的母亲河。潍河两岸,自古至今,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孔子女婿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经学家郑玄,文学理论家刘勰,《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在潍河岸边的密州任知州两年。在任期间,他曾沿潍河行走百里,文思如潮,写下了二百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台记》等千古名篇,就写于潍河岸边,莲山脚下。
近现代从这里走出了革命先驱王尽美等,更是走出了灿若星河的文坛巨擘,王愿坚、王希坚、王统照、陶钝、臧克家、李存葆等现当代著名作家,让中国文坛大放光彩!
李忠春从小就生活在这块底蕴厚重的土地上。这种近在“咫尺”的家乡文化渊源,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学生时代,也引领着他,走上社会后,不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前行。
李忠春的多篇散文作品,如《心潮逐浪高》《潍河岸边的缅怀》等,都写过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这其中还有一篇《这沉甸甸的遐想》,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作品通过追忆王尽美的光辉一生,深情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也体现出作家对家乡厚重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深深敬重,表现出作家厚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唐。顾况)。五莲山就坐落在五莲县境内,这是个1947年的新建县,是“革命老区艰苦地区边远山区”的“三区县”。解放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济南到青岛,从潍坊到诸城等,各地的老师们纷纷报名支援建设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很多都扎根在这片大山里了。李忠春的老师,很多都是这样来在到五莲的。离开家乡后,李忠春时时感念着从小学到中学,各位任课老师们的培养教育,像尊重长辈一样,尊重着这些老师。在散文《那明媚的春光》《一群人,四十年》等作品中,李忠春清晰的刻画出了任课老师的模样:青春潇洒的陈维森老师,妙趣横生的唐可训老师,慈祥亲切的胡秀云老师,热情赞美了母校五莲县第一中学,这所被社会上广泛赞誉的“状元学校”,还有校园里的杨柳、教室、草褥子、煤油灯。读了这些文字,引人梦里回母校,再叙往昔师生情。五莲县第一中学的原校长厉明彦老师,今年已八十高龄,提起得意门生李忠春等,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四
对前辈的敬重,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恩,对山东人重情重义品德的赞美,这类题材在李忠春散文作品中,占有着很重的份量。这份深厚浓重的感激之情,转化成了散文《五莲山的小草》中,对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帮助支持自己求学工作的亲朋好友,以及对左邻右舍的深情回忆,也变成了《母亲树》中,对那棵给童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的老杏树的深深眷恋。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想起这棵老杏树,它的身影就像去世的父母亲一样,是那样亲切,仿佛也有体温,也有灵性,时时温暖着我的心”。作家感慨道:“往远处想想,先辈们不也像是一棵棵母亲树,用文化和传统滋补着后人的生命,哺育着后代成长!”读罢此文,让人们对这山这水,这些纯朴厚道的山里人,产生了深深的敬重!
听到家乡亲人为纪念先辈续修家谱,作家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欣然撰笔为文。他从族谱想到了先祖,看到了勤劳的父亲,善到极处是平淡的慈母。在作家心中,父母亲是人生的航标灯塔,指引着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这种“忠厚传家久”的家风,浸淫在作家的骨子里,塑造了李忠春敦厚善良古道热肠的性格。
作家张传生在评论李忠春作品时曾经说过:“铸就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自身文化修养的积淀和不断提高;再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亲言行的潜移默化,家风传承的直观教育和教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家乡”(唐。戴叔伦)。人的忆旧怀旧,是一种纯朴美好的感情,特别是不再年少时,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读了李忠春散文集《春趣集》中的篇章,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家乡的巷陌老屋,古井碾子,邻里乡音,都有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他从家乡的土路变迁中,牵挂着乡亲们生活的变化。儿时那条蜿蜒崎岖的小路,如今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硬化路,回家时走在路上,他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受。沐浴着乡野春风,回忆起过去求学走过的土路,回想起飘逝的童年趣事,特别是看到路过家门口,正在快速建设的“京沪高铁辅助二通道”,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期待。这是一种文化人“兼济天下”的心境胸怀和价值追求。
作为媒体人,职业习惯养成了李忠春敏于思考的特点。他观察着家乡山水之美,但不停留对美景的赞颂上,更关注着这种大自然的上天之赐,如何转化为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源和条件;他也不仅仅徜徉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更关心着家乡人民如何不忘初心,继续踏实苦干,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主题高度集中,篇篇关注着家乡那些新时代的建设者,这些人都成了他散文中的主人公,成了他心中可爱可敬的英雄模范。
五
故乡本无他,只思儿时春。潍河南岸,有着一方名扬天下的群山,这就是沂蒙山和崂山山脉的余脉五莲山脉。在这片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大大小小的山头3300多座。从小生活在这里,别样的山水,秀丽的景色,都变成了作家李忠春笔下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正如《情满五莲山》一文开头写的:“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文笔大开大合,大视角描写了五莲山水的春夏秋冬,如同一帧帧优美的幻灯片,更像一幅幅五莲山居图。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犹记少年春趣》,充满童真童趣,妙趣无穷,语言灵动,构思巧妙,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听春”“打春”“闻春”等意象展开,运用“五感”写作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充分调动读者的五官感受,把童年视角中的春天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向往,让人陶醉,读之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带着草帽,吹着口哨,闻听着鸟语花香。
少年情趣无穷,春趣最是美好。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永远闪耀着少年时春天的光芒。这种记忆,越到老年,越是温暖温馨。读着作家的文章,重温这“春天里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作家对家乡,亲人以及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留恋。
散文《奇山秀水 淳朴人家》妙趣横生,淳朴自然,仿佛是从心中唱出来的一首“儿歌”,又像是一幅乡村田野里的儿童“游乐图”:“我们永远记得,潺潺小溪,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纯可直饮,鱼虾时而在小河沟上欢快地蹦跳着,我们挽起裤腿和衣袖,下河捕鱼捉虾成了春夏的欢乐;而到了冬天,在冰上打陀螺玩滑冰,更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这种“清水出芙蓉”的本真和清纯,仿佛是在和人们娓娓谈心,质朴自然,清新流畅,深沉细腻。注意语言凝练,不刻意雕琢,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善于用简洁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展现出“美文”应有的文学品质。在结构上也灵活多变。他常打破常规,采用自由跳跃的方式组织内容,但始终围绕核心情感展开。这种“形散神聚”的写作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他的作品,还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记忆片段,以小切口作大文章,以小细节来见真感情。
六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常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与乡土观念,长于从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对童年亲情,故乡记忆等主题的描写,展现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世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成长记忆与乡愁,从而引发读者共鸣。他的有些篇章,颇有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的味道。
读李忠春的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受齐鲁传统文化熏陶,常见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作品还融合了新闻人的敏锐观察,形成了朴实与巧雅并存的创作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忠春在散文《春风化雨润亲人》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芳香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蜂飞蝶舞的杏花,时时氤氲在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更经常流淌到我的笔端和指尖!”这是说散文要写心理话,书真感情。求真求实,至善至美,表里如一,文如其人,这就是李忠春散文写作的价值追求和创作理念。
中国人写信第一句话就是“见字如面”,这是说要言为心声,心口如一。评价一个作家的风格时,如果说文如其人,就是对作家和作品的高度肯定。大文豪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既体现在生活上,也见证在作品中。
乡愁乡思,是一个人最纯洁美好的感情,也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恒久的动力。“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现在,家乡发展日新月异,“全域旅游”建设让悠悠潍水齐鲁新,巍巍莲山九州闻。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李忠春有着这方山水的灵秀清纯,更有着“山里人”的深沉厚重。我希望李忠春多回到莲山脚下,潍水河畔,走走看看,为这方青山绿水,也为家乡忠厚质朴的父老乡亲,写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