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沙辉“心三部曲”诗集:融入凉山广袤大地,又构造了诗韵的激荡人心之作

沙辉“心三部曲”诗集:融入凉山广袤大地,又构造了诗韵的激荡人...

2025-08-07 10:43:27
浏览量:

沙辉的“心三部曲”诗集,分别为《漫游心灵的蓝天》《心的方向》《高于山巅隐于心间》三部。沙辉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心三部曲”融入了彝文典籍里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祖先情结”,体现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图腾,以及精神上的伟岸。其作品多以大凉山为精神背景,展现了大凉山的神奇美丽、雄奇巍峨,以及大凉山人质朴坚韧的精神本质、刻在骨髓里的英雄气。追寻他的诗歌创作路,朴实自然是其重要一翼:“一生,我们把自我的足迹揉进岁月的沟壑,然后/继续牵手前行”“想到云朵上面去,在郁闷的时候/仰躺在云朵之上,面朝幽蓝的天空/把一身的尘世/遥遥地抛在身子下面/悠悠飘荡”……仿佛信手拈来,却又炉火纯青,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想象。

作为大凉山本土彝族诗人,沙辉的诗歌充满了对大凉山这片土地的深情和挚爱,读之使人沉思,令人浮想联翩,身心不由得跟随着在大凉山的时空游走和穿越。彝族诗人鲁娟对其如此评论:如果说沙辉写的评论是“盐”,那么他写的诗就是“糖”。我时不时沉浸在“心三部曲”诗集中,与作家一起拥抱山川大地,仰望苍穹星河,融入乡情、乡音、乡愁、乡恋,与他一道攀爬精神山峰、寻觅心灵之光,与故乡、与出发地,与诗和远方、与天地万物对话。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沙辉本人的诗观:以艺术的形式无限“远离”却又无限逼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创立生活诗学,直击现实,诗意盎然。阅读“心三部曲”,能深切感受到沙辉在对他的“祖先情结”的抒写中,其独特的精神思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评论家石彦伟曾谈道:“我在读本书其他部分时,内心多是安适的、静穆的,然而书页陡然转至‘高于子孙矮于祖先’一辑时,气氛陡然发生了异动,身心被一派寒凉气息所围裹,巨大的潮水漫溯至眼前,那星际之间祖先们的‘窃窃私语’,传递在我耳中变作轰雷掣电的巨响。”而沙辉本人也曾提到,“祖先情结”给了他生存智慧和明确的创作方向,懂得了让“感恩心”使得自己内心充溢并迸发无穷尽的生命能量,而让自己在意念中变得强大、所向无敌,使之成为一种积极有力的生命诗学。沙辉承认,这样的相关理念是贯穿至今,也会贯穿于他自己的写作始终的。

沙辉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织网,夯实诗歌艺术殿堂,让读者和他一道,拾级而上,走向诗歌艺术和精神的伊甸园。他将彝文典籍中的神话传说化作诗的骨骼:那些关于祖先迁徙的古歌、毕摩诵经的韵律、火把节的仪式,都在“高于山巅隐于心间”中形成复调——山巅是地理高度,也是祖先灵魂栖息的圣地,而“隐于心间”则揭示了民族记忆的代际传承。这种“祖先情结”并非简单的怀旧和闭环,而是如彝人在火塘边的吟诵,是一种至真至纯、真情本性乃至于“真理”萦绕于心,它是敞开的、敞亮的、开放的。他用诗行给精神的彷徨和漂泊者心灵的回家路以“箭头”般的指向,即使被现实所困、被生活所累,也要从回到本心、本真、本情,回到自我、本我、真我。大凉山作为诗人肉体和精神的所在场域,在他笔下既是实体,更是精神的原乡。“雄气巍峨”的山峦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彝族先民风雨山寨精神实质的生命见证;“质朴坚韧”的精神图谱,让火把上和火塘里的熊熊火焰成为照亮并战胜人生困苦乃至于苦厄的精神图腾;“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民族精神宝库和精神征程上的起点……沙辉的诗歌就是这样,既“天马行空”,又“贴地而行”,在任意驰骋中,提炼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沙辉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它在逶迤的诗句中不断升华、螺旋式上升。

他的诗歌看似表面平静的河流,其实暗流涌动。读他的诗歌,我常常眼前浮现沙辉那透明诚挚的眼波,沉思的面容。在直击现实和真情实感的阅读中,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点忧郁,但是这种感觉很美妙,就像吃橄榄果,虽然有一点苦涩,但是回味之后的甜,韵味悠长,给人陶醉和遐想。沙辉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生活片段写入诗,简略中见神奇和真情、真意,又时时给人异峰突起的感觉,如他写道:“过去的所有黑夜,都是被白昼吞噬的/那即将来临的所有黑夜,也必将被接踵而来的白昼吞噬”。又如“所有的光阴,都打包在我身体里”“再远的日子,终有一天你都会到达”“一切事物,都像滚石始终会有个归处”……平淡中见神奇,简略之中有点睛之笔。

沙辉的诗,有时候就像雄鹰翱翔在家乡故园的山川大地之上,时时给人一种俯瞰的视觉效果——那是在“天马行空”;又总是一下子拉近了“镜头”,放大了若干倍一般,看地面的每一处、看生活的每一角落、看我们自身的每一处“隐秘”,看得是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似乎时不时举起了火把照亮,给人以温度和灼热的感觉——那是在“贴地而行”。

诗人应该是半个哲学家,平庸平淡没有诗歌可言,就像是游览山川大地,没有异峰凸起,没有视觉的冲击力,没有顶峰的日出和云海,就只能是视觉的审美疲劳。如果少了哲学味,诗歌会逊色不少。诗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很多时候,诗人只能是一边“生活”,一边孤独寻觅,才能“行至”世外桃源的豁然开朗。“而过往,所有的沧桑/一半藏在泥土里,一半还在张望”。这是超越自我的心灵对话,带着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这像星星眨眼,花开未开,欲言又止,仿佛有一双灵动的手指拨动、拨弄,最后形成一股冲击力,直抵心灵的深潭。沙辉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用写诗的思考,不断自我修炼,追求自我心境的明净,追求自我精神的豁达。所以,其诗能如此让人抛开世俗,净化内心,具有沉稳之力,形成了他温馨又从容的诗歌风格。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