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王|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
张伟王 大学毕业,种过稻田,拿过铁锤,扛过枪,历任《摄影小说报》来宾记者站站长、《人生报》社广西记者站站长,现任《中国摄影师》杂志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会员。1980年5月,开始从事新闻、文学写作,多年来,在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网站,发表各类文章10000多篇。
女人是树男人是藤
——《刘三姐》观后感
天下闻名的电影《刘三姐》,相信许多的人都看过,电影中的刘三姐对阿牛唱道:山中只见藤攀树;世上哪见树攀藤?青藤若是不攀树,冤过一春又一春。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这里的大树、绣球暗指女人,青藤暗指男人。
男人是藤,女人便是树。女人是树。是一棵站立风中的树。从嫩绿的小树苗,到枝叶繁茂,经春夏秋冬,年年发新绿。只要有阳光,有雨露,它便自然地呼吸,大气地吐纳,舒展着一树枝芽,坚强地栉风沐雨。笑看风起云涌,静守花开花落。没有花的娇艳,也没有花的脆弱,没有无人采摘的担忧,亦无花期将尽的烦恼。在四季的轮回中变换着颜色,即使年岁古老,也能从容地站出一种风姿来。
女人是树。是一棵扎根泥土矗立大地的树。傲然挺立,自强不息,不依附于谁,也不期待谁。知识和阅历就是女人赖以生存成长的土壤和养份,它们赋予女人树一样的品格,虽久经风雨,却愈加苍翠挺拔。无论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它只默然站在那里,大美无言。柔情似水的女人,如同岸边婀娜的柳树;刚强精干的女人,如那高高耸立的白杨;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女人,就是大雪压不折的青松……
男人是藤,藤能够攀树,但并不是所有的藤都能够攀到树。因为藤有优秀、普通、劣下之分。有的藤,一生也攀不到一棵树;有的藤,一生只能攀到一棵树;有的藤一生可以攀到众多的树。一个男人,要想拥有众多的女朋友,他必须成为优秀的男人。因为优秀的男人,每个女人都喜爱。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男人,如果想成为优秀的男人,就必须勤奋看书学习,从书中吸收营养,脱胎换骨,把自己从劣下藤,变成普通藤,再变成优秀藤。
依靠网红成就自己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行为受到欢迎的人,他(她)们的欢迎程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而被网络无限的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和观看的心理一致,他们在网络世界被有意、无意地追逐,成为了网络上的红人。
网红,是在网络媒介的环境下产生的,网红,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文字时代,叫文字网络红人;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出现时,属于文字激扬的时代,培育了一代的文字网络红人,第一代网红的共同特点,是以文字安身立命并走红。当互联网进入到高速的图文时代后,网红开始象时尚杂志一样,绚丽多彩起来;
第二代,是图文时代,叫图文网络红人;第二代网红的共同特点,是年轻貌美、风采靓丽的女性占尽优势,以图载文载人。
第三代,是视频时代,叫视频网络红人。第三代网红的共同特点,是互联网进入了5G时代,也就是高速发展时代,这时的网速越来越快、网带越来越宽,进入了视频时代,网络歌曲也在这时快速流行,所有这些因素的土壤,诞生了视频网红。视频网红,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的追捧。他们绝大多数地处草根,一般不是科班出生,没有接受过所谓"正规"的训练,往往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技巧。他们通过把自己的作品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吸引人气,由于他们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的品味,所以能逐渐积累起来不错的人气,从而拥有某个固定的粉丝群。
今年以来,本人分别与五山乡、良塘镇、城厢镇、来宾市区内的网红进行喝茶聊天时,从她们口中得知,网红也是分有等级的,基本上是按拥有粉丝的多少来划分。一般来说,县级网红,拥有1万----20万粉丝;市级网红,拥有30万----50万粉丝;省级网红,拥有60万----100万粉丝。
我们的商家、企业,如果能够与网红建立关系,利用网红强大的粉丝力量,作产品宣传,会收到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力,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商家(企业)名誉地位等等收获。2022年8月,我报名参加了全国情诗大赛,当时,参赛的诗歌有5000多首,要想获奖,难上加难。于是,我便与一个网红联系,将我的作品、投票链接发给她,由她进行操作。借助她强大的粉丝力量,我的作品有了10万多票的点赞,被评为优秀奖。若不依靠网红,自己单打独斗、将作品投向所认识的、寥寥无几的微信群,点赞率肯定不会很理想,更别说作品会获得优秀奖了。
悠悠柿乡情
我的父亲出生在广西,母亲出生在河南。如果把父亲的出生地,比喻成我的第一故乡,那么,母亲的出生地,理所当然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七十年代中期,十八岁的我,响应党的号召,“广阔天地炼红心,双手绣出地球红;上山下乡干革命,火红青春放异彩”,回到了母亲的出生地,也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河南省荥阳县务农,
这里的特产是柿子,河南省荥阳县的柿子可算是远近闻名了!关于柿子名称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深山里,家境贫困,生了四个儿子,三个相继夭折,留下第四个起名“四子”。四子聪明勤劳,爱帮邻居干活,人们都说他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一日,山外来了一个老妇人,她带着一个丫头,遇人就说:“听山外人说,山里有个叫四子的忠厚青年,她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四子的父母答应了。冬去春来,四子媳妇从山外娘家回来,带了一枝树苗给四子,叫四子种在土里,说它会结出仙果的。”第二年秋天,树长大了,果子熟了,四子请大家品尝,果子十分甜美。有个老人说:“这果子是四子种的,就叫它‘柿子’吧。”从此,就有了柿子果树的名称。
柿子树的用处可大了,别看这小小的一棵树,它的木材是上好的木材,质地十分坚硬,可以制器具或高尔夫球杆坚硬的杆头。它的果子美味多汁,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可以治疗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非热咳嗽等病症。有人喜欢迎春花,它及时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有人喜欢玉兰花,它是那样洁白美丽。还有人喜欢松柏,它苍劲挺拔四季苍翠,给冬天带来了色彩。我却喜欢家乡那普普通通的柿子树。我喜欢柿子树,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可以成林种植,也可以孤桩独立种植。柿子树以坚忍不拔的个性战酷暑斗严寒,从不向人们索取什么,只把累累硕果,无私地奉献给人们。
柿子,没有桃李的鲜艳诱人,也没有苹果、葡萄的芳香甜美,更称不上是上等的水果。但这里的人却非常钟爱它,在那贫穷的年代,它养活了多少这里的人,因此,柿树被称为“救命树”,柿子被称为“救命果”。据说,一外地讨饭的妇女到达该这里时,看到这么多的柿子树,便把自己的女儿留下,嫁给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换了一筐子柿饼,恋恋不舍地回家养家糊口去了。现在,这里的人们对它的情愫,更深更强烈,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柿子树成了在外游子和家乡联系的媒介。柿树枝上停着喳喳欢叫的喜鹊,那大大的鸟巢,是它们的幸福家园。蓝天上,白云悠悠,北雁南飞,回归故里……难怪故乡的老人都会说:“柿子熟了,喜鹊叫了,大雁飞了,向我们报告大好的信息,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该要回家跟我们团聚了”。
柿子,除了可以直接吃外,还可以制成柿饼,当你拿起表面象撒了浓霜一样的柿饼,轻轻地咬上一口,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让那清香的甘甜无声地下行,哈!惬意之极,绝妙无比!
说起柿饼,就想起了柿树。柿饼虽是美味,柿树却其貌不扬。柿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矮。最高的也不过一米多点(指主干)。柿树很容易成活,因为它耐旱,不怕土地贫瘠。在家乡的乡村小道上,荒地野岭上,到处都长着柿树,远远观望一个村庄时,只能看见一片浓绿,走近一看,不管是什么品种的柿树根部都有瘤状的突起,树干表面长着一层鱼鳞状的树皮,树干上长满了树丫,成一个大大的扇面状,叶子大而浓绿,成椭圆形,中间有叶柄,两边是叶脉,颇象手掌上的手纹。
每年四月初,柿树开始发芽,刚长出来的浅绿色的嫩芽又长又尖,顶上还长着极短的乳白色的小毛儿,绿中透着黄,逗人极了。若是把它摘下来放在手心里很难想象出那竟是粗糙无比的柿树的叶子。大约到了五月下旬,柿树开花了。它的花是淡黄色的,有四个瓣,中间的花蕊也是淡黄色的,花长在和它很相似的绿瓣上。这时,小蜜蜂就会嘤嘤嗡嗡地来采蜜,热闹极了。当花落到地上的时候,你拾起一朵,轻轻一吮,那甜甜的花蜜会一下子跑进你嘴里,使人心旷神怡,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拾柿花玩,有时用细线把它们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手脖上,当作那美丽的“项链”,“手镯”,真是令人回味。柿花落后,美丽的小柿儿“走”了出来,小小的,象绿色的珍珠。如果哪天下了雨,小柿就要落很多,我们小娃娃又忙着去捡小柿儿,做“电磨”。方法是:用三根小细棍儿扎在一个小柿儿上,再用两个小柿儿扎在另一根小棍儿的两端,我们美其名曰的“电磨”便做成了。把它放在地上来回转悠,真是其乐无穷。老人们见了总说:“以前过得艰难时,我们就把小柿儿拾回家晒干磨成面,掺上一两把玉米面蒸馍吃,若不是小柿儿,春天里又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我们听后就更喜欢这些美丽的小柿儿了。
到了夏天,柿叶已长得象十来岁的小孩子的手那么大了,颜色变得翠绿,柿子长得象小核桃那么大,我们便在柿树下乘凉、嬉戏……
深秋,柿子成熟了,人们摘下柿子,用刮柿刀把柿皮剥下来,将柿子放在阳光下晒,两三天后,再把柿子用东西盖起来,十多天后让柿子透透风,柿子上就会长出象浓霜一样的柿霜,柿子也就变成了柿饼。辛劳了很长时间的人们,手里拿上柿饼放在嘴里咬一口,心里的甜和嘴里的甜溶在了一起……
冬天到了,柿叶开始落了,那飘飘撒撒的柿叶象美丽的蝴蝶,这也给儿时的我们带来无穷乐趣,我们把柿叶拣起,并串成一串串,挂在自己的床边做装饰品……
参加工作离开荥阳后,那美丽的小柿叶、小柿花、小柿儿常在我脑海里涌现,不知曾多少次地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只要我一想起家乡的柿树,就想起了家乡的人,他们有共同的风格,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韧性,有吃苦的精神,更有献身的品德。不是吗?只要是成活的柿树,不管天有多旱,也不用浇水;土地有多贫瘠,也不用施肥,这不正象家乡的人吗?有困难不向国家伸手,努力去干,去拼。多少年来,家乡人民在自己的辛勤劳动中,逐渐变得聪明,用自己的双手开辟了致富之路,每每想起这些,一丝丝快慰便涌上心头。
参加工作后的第十个深秋,我回到了家乡,乡亲们正在收柿子,他们热情地把一个个柿子塞进我手里,我激动得眼睛湿润了,在模糊的泪眼中,乡亲们和柿树连在了一起。啊,难忘的柿树,难忘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