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黧眉的《牡丹亭》是一篇简单又复杂的小说——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的万余字的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然而,聚焦于女主人公的情绪、心理所展开的叙事,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复杂难言的滋味。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上官云锦已进入更年期,仍每天辛苦操持家务,照料任教知名大学的丈夫和就读重点高中的女儿。本来还算稳定平静的生活因两件偶然的事而生起波澜:一件是有人在她家门上贴了一张四折的A4纸,上写“某人有情况”,顿时令她疑窦丛生;另一件是住楼上的老教授夫妇,常在夜深人静的凌晨制造声响,严重影响她的睡眠。透过上官云锦身处的困境,小说触及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问题,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与升学焦虑。上官云锦所处的是竞争尤为激烈的学区,因为分班考试失误,女儿没能如愿进入实验班,在家休学三个月,夫妻俩犹如惊弓之鸟,小说着墨不多,却将这种普遍焦虑呈现出来。二是养老问题。楼上老教授夫妇不无凄凉的晚景随着房门打开而触目惊心地向上官云锦显露出来。闵老师开错房门已显示出痴呆健忘的迹象,年迈的她还要勉力照料丈夫黄教授——曾经风光的学界泰斗如今老病在床,女儿远在国外。他们就像闵老师送给上官云锦的那盒包装精美却已过期的进口巧克力,与社会隔膜,与时代脱节,被困在这斗室之内,不免令人心生恻隐、唏嘘不已。上官云锦勉力维系的内心平衡因这些意外而再度失衡。但也正是这种失衡,使上官云锦本已有些麻木的自我意识重新苏醒。这种自我意识是在一种比照中凸显出来的。或者说,小说采取了一种“参差对照”的写法。
首先是在上官云锦与丈夫吴海洋之间。吴海洋的事业成功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上官云锦的付出之上的。他能够安心写论文、做学问,是因为家务、育儿等琐事大部分由上官云锦承担。她因难以兼顾家庭与事业,而影响了前景看好的事业。这多少是性别不平等、家庭内部分工不合理造成的。这个年轻时热衷于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知识女性,最终甚至保不住自己的一间书房——书房成了丈夫的专属,而她的书籍、学识和能力仿佛如流沙般渐渐被淹没。这是一个日常缓慢到不易察觉的残酷现实。家庭生活令一个曾经温文尔雅的知识女性远离了她所受的教育,变得歇斯底里。然而她不时地抱怨、不平、愤懑,恰恰因为她的自我意识并未完全丧失。
小说为上官云锦设置的另一个参照对象是闵老师。上官云锦在对方家中墙上看到了年轻时朝气蓬勃的照片,对照眼前的蹒跚老者,她不由心生感慨。因黄教授身体不好,闵老师为了照顾他,几乎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她以出乎意料的果决和坚定表达出“后悔”之意:“没有来生,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令上官云锦如听惊雷、醍醐灌顶。“上官云锦看到闵老师复杂的眼神,那里面依然存有照片上少女的明媚和坚决,但是更多的是疲惫和眼角透露的一丝不甘。”上官云锦从闵老师身上照见自己、反观自身。作为大学教授的母亲曾劝解她说,“你是女人,这个问题上,你要做出牺牲。”这些原本优秀的女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隐于男人身后,一代又一代,最终成为历史长廊的暗影。
小说中还有一重对照是古典与现代。作品以古典戏剧《牡丹亭》为题眼。《牡丹亭》是黄教授的事业,他夜夜靠听昆曲《牡丹亭》才能慢慢入睡。闵老师年轻时照片上的题字也是《牡丹亭》的经典唱词“不在梅边在柳边”。孤苦无依的闵老师最后选择用从楼下挖上来的黄土将黄教授埋在自家阳台,她并躺在一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是现代社会的悲剧,亦是古典情怀的绝唱。那么,这出古典传奇又能否抚慰上官云锦呢?上官云锦在看完昆曲《牡丹亭》后沉睡已久的情意、生命感觉似乎重新萌动,她准备穿上好久没穿的、恋爱时吴海洋给她买的“水蓝色,有春天的样子”的布鞋。然而,从楼上黄教授家淌下来的黄泥水弄脏了这双鞋。小说最终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形成了某种反衬。
小说首尾呼应,以上官云锦被女人的尖叫声惊醒开篇,以尖叫声结尾。这声尖叫不知是来自梦里还是梦外,最终,上官云锦突然发现那尖叫声好像来自她自己。这声被压抑到梦境里的、埋藏在女性内心深处的尖叫,经由小说喊了出来。这是女性的梦醒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