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简 历
崔云(真实姓名:崔云香) 湖北钟祥人,现居珠海。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散文网会员。广东省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社会工作师。有着近十年的文化从业经历及二十多年的社团工作经历,先后创办了两家社会组织,现任珠海市关爱协会会长。从事文学创作30余载,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数百篇,有多篇散文及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及被收藏。主编过多部报告文学集,出版有《亲亲宝贝》《云儿飘飘》《陌上花开》《云淡风清》《云水禅心》《重逢》等六部散文、随笔集。散文集《重逢》曾荣获珠海市第四届“苏曼殊文学奖”。
作 品 展 示
风中的树
2016年的金秋时节,我从珠海市区迁至中山城郊的一处安静居所,这里的绿化美化都让人赏心悦目,满足了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我犹爱楼下的那棵香樟树:它粗大健壮,稠密的叶子绿得发亮,浑身散发着幽幽的香气,一副努力向上向阳的态势,三楼的人家伸手可触,让住在四楼的我好生羡慕。
香樟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充满了生机。大多时候,它都静若处子,任鸟儿在枝头嬉戏欢唱,任孩子们在树下尽情玩耍打闹,任行人在树下遮风避雨。风和日丽的天气,它轻摇身子,轻歌曼舞,显得优雅而惬意。
每天清晨,我总会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在元气满满中开启新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棵香樟树上栖息了多少只鸟儿,它们啁啾叫着,各种不同的鸟鸣混合在一起,仿佛合奏的交响乐,美妙且动听。
我盼着香樟树快快长高,让我能与它亲密接触。
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晴天雨天,香樟树都倔强地挺立着,不亢不卑,任阳光抚摸,任雨水冲刷,任雷电轰鸣,任无情的岁月将它打磨。它始终坚守在岗位,以树的威严姿态守护着脚下的土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它像一位智者,历经艰难险阻,阅尽人间沧桑,却从不发悲声。
2017年的8月,它经历了广东5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天鸽”的侵袭;2018年的9月,它又经历了强热带风暴“山竹”的肆虐;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不出名的台风都曾光顾过……它竭尽全力与各种台风格斗、拼杀,最后都大获全胜且毫发无损。我真为它感到骄傲与自豪!
蝴蝶来过,蜜蜂到过,高兴的话语听过,悲伤的倾诉闻过,惨痛的经历有过,树就是树,它守着所有的秘密,缄口不言,始终饱含深情地注视着人间。
这是一棵卓尔不群的树,周围的一些风景树、灌木等,常在一场大风或暴雨中毁于一旦,它却总是躲过了一场又一场劫难,依然在向上生长。它的枝叶、树梢在两年后已漫到四楼,真的让我每天都能与它亲密接触。但很快,它又向着五楼、六楼长去了。每天清早一睁开眼,透过阳台看到香樟树叶那诱人的绿,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欢喜与力量。
这是一棵无私无畏的树,它拼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它用自己特有的芳香驱虫赶蚊,为人们送来一片清凉。我惊诧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但在多台风的南方沿海之地却容易“树大招风”,我很为它的安危担忧。
没想到我担心的事很快便发生了。2023年9月1日,超强台风“苏拉”逼近广东,珠三角多地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并实施了交通管制,开学时间也向后推迟。大家严阵以待,气氛空前紧张。
下午三时起,风力已明显增大,楼下的香樟树开始在风中起舞,俯仰着身姿,从头到脚都在用力摇晃。风继续刮着,而且越来越大,香樟树前仰后合,摇摆的幅度更大了。傍晚时分,风势更猛,我无奈地望着窗外那棵香樟树,这时的它像一位勇猛的斗士,枝枝叶叶像冲冠的怒发,在空中狂舞。树和风双方都剑拔弩张,势如水火。它们撕扯扭打在一起,怒吼着、咆哮着,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
我伫立在阳台,静观这场残酷的搏杀。外面已是风声鹤唳,飞沙走石,无数被风揪扯下的树叶在空中乱舞,仿佛在与树们做着最后的告别,又像是在对风进行控诉与示威。
天渐渐黑了,我已看不清香樟树的模样,却能真切地听到它与风搏斗时发出的呐喊和喘息声。风挟着暴雨声嘶力竭地狂叫着,不知道是要惩罚报复人类,还是要与宇宙万物争个高低?风以雷霆万钧之势荡涤着一切,仿佛自己才是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和统治者。
我只有在心里默默祈祷:愿上苍保佑香樟树平安无事!
这一夜,我和无数人一样“夜阑卧听风吹雨”,却难以“铁马冰河入梦来”,因为室外高分贝的嘶吼声让人根本无法入眠。
9月2日凌晨两点左右,风势渐弱,看样子它已成强弩之末,但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凌晨三点左右,室外的撕杀声才慢慢消停,暗夜复归平静,不可一世的风已偃旗息鼓、缴械投降了!上帝让其亡,必先令其狂。活该!我忍不住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感叹了一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啊!心绪逐渐归于宁静。
清晨六时许,辗转反侧的我因惦记着楼下的香樟树,便早早穿衣起床,直奔阳台察看,但觉眼前一亮:香樟树还挺立在原地!只是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搏斗,它似乎已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它耷拉着身子,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我再仔细观察,才发现它几根粗壮的枝桠被风生生折断了,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叶子也被扯下了许多,一夜之间“瘦身”了不少,看了让人心疼。我十分庆幸它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我不禁对它竖起了大拇指。
这棵独立不倚的树,它凭一己之力,与狂风暴雨誓死抗争,它以自己的坚韧执着,再一次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犹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外面依然下着雨,我撑伞出门在小区里转悠了一圈,放眼望去一片狼藉,枯枝败叶满地,倒伏、被吹折、甚至被连根拔起的树很多,有些大树竟被拦腰劈成了两半,让人触目惊心,足见风之威力!
香樟树近旁的那些小树几乎全军覆没,连不少灌木亦未能幸免。香樟树这次虽然元气大伤,却并无大碍。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疗愈和园林工人的精心呵护,它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迎来蜂飞蝶舞、群鸟欢唱。
台风肆虐的时候,鸟儿们的家园尽毁,飞禽走兽没了踪影,不知道它们躲在哪个角落伤心哭泣。而眼前的这棵香樟树,却勇敢地直面艰险,与现实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一次次绝处逢生。
这真是一棵伟岸的树,它的宁折不弯、顽强不屈和深沉博大,都让我肃然起敬!
苏轼,永远的男神
一提起苏轼,相信不少人的嘴角都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掩饰不住笑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欣赏。他的千古文章和传奇人生,他的侠肝义胆和重情重义等,都让人浮想联翩。法国的《世界报》曾在全球范围评选“千年英雄”,苏轼成为十二位英雄之一,也是亚洲唯一当选的人,这实在是令人振奋。
人们常说“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就是那个有着独一无二灵魂的人,一个有着思想的高度和感情的温度的人,他“心中有乾坤,眼里有风月”,不忧不惧,活得快乐洒脱,将日子过得诗情画意,他的内心一如他的生活,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前半句适合苏轼,而后半句却并不适合他。在苏轼眼中,上至玉皇大帝,下至普通百姓甚至流浪乞讨人员,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对人没有分别与防备之心,也正是因为他的单纯和善良,对于人心的险恶及人性的复杂他自然无法看得真切,从而导致他在现实中一再跌跤。但即使碰得头破血流,苏轼一生也未改其性。他以自己的不变,应着世事的万变。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对抗着外界的风霜雨雪,以自己博大的胸怀与旷世才情,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用艺术、思想及人格铸就的丰碑,令人景仰。
是苏轼真的不懂世故人情吗?显然不是,否则他写不出在亲情、爱情、友情、豪情等各领域都独领风骚的盖世之作,如冠绝古今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人泪目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描写友情的《水龙吟·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描写豪情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宦海沉浮中,他早已看透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中年愈挫愈奋,不坠青云之志;晚年旷达淡泊,物我两忘。他的人生和他的文字一样耐人寻味。而流淌在其作品中的至情至性,至今仍深深打动着万千读者的心。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看破了红尘,却依然选择热爱。苏轼的一生比很多人都活得精彩,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一项项造福百姓的政绩,还有他亲手研制的一道道美味佳肴,至今仍滋养着我们的身心。尤其是他的诗词,可以说道尽了人间事。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从“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些诗词无不充满了哲理与禅意,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道出了人生的种种况味。可以肯定地说,苏轼对亲情、爱、生命比一般人的感悟要真切许多;关于人生、命运和宇宙,他比别人的领会要深刻许多。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会成为传世经典,常读常新,让不同阶层、身处不同境遇下的人都会与之产生强烈共鸣。以致后来的我们常常把苏轼作为人生的参照,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学习他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感到困惑和焦虑时,学习他从容面对的洒脱淡定。
平淡的日子有诗意,心安才是最高境界。因为懂得,所以看淡并放下,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无情,苏轼都能寻找到丝丝光明,以心转境,将苦日子过得有情趣与暖意。滚滚红尘中,如何将心安顿好?苏轼给了我们最佳答案。
命运的千回百转,现实的千锤百炼,锻造出了苏轼百折不挠的坚韧和刚毅。试想一下,苏轼一生倘若没有经历这么多磨难,他会成为今天人见人爱的苏东坡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最值得庆幸的是,不管身处何种境地,苏轼身边始终有亲人和朋友相伴,为他撑起一方爱的晴空,给予他前行的力量与勇气。三个流放地:黄州、惠州、儋州,竟然成了苏轼思想的升华地,成就其文学成就的最高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穿越历史的烟雨,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苏轼的才情在外界的打击和挤压下如火山般爆发,他的诗书画都独步文坛和艺坛,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身陷万丈深渊,他的生活热情和激情却一次次被点燃,在苦寒中,他用心温暖自己和他人,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发明的东坡饼、东坡肉、东坡鱼等美食至今为人们所享用。如果不是极度热爱生活,如果没有一颗柔软的心,苏轼是断然不会把苦日子过得如此活色生香的。
人到中年后,我更喜欢苏轼这样的人,他清风一样在尘世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却给后世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念想。
如果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就请想一想离我们近千年的大文豪苏轼吧!想想他在苦难甚至绝境中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我们的心绪便会逐渐归于宁静,再大的生活难关,我们都能跨越!
愿做尘世一朵莲
我对于莲的喜爱,由来已久。最初始于书本对她的描摹,其形之美、其气之清,异于寻常花卉。她袅娜的身姿,她香远益清的独特气质,都让人深深迷恋。无论阴晴晨昏,低调而内敛的莲在一潭清水或浊水中,开出或红或白或紫的花朵,用自己的美丽愉悦世人的心情。
莲对于我,有着致命的诱惑。无论春夏秋冬,我的脚步总爱追随着莲开花拔节的声音一路跋涉而往。我与莲,始终在感情上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虽无语言交流,却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在我家的卧室和客厅,悬挂着多幅莲花图,这是我专门请寺庙一位高僧创作的。无论工作多繁忙,回到家中驻足欣赏墙上的画和养在盆中的莲花,芜杂的心绪很快便会归于宁静,梦中甚至常见莲花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于莲的喜爱愈加强烈。莲花没有玫瑰的热烈和牡丹的雍容,也没有芍药的芬芳和桂花的馥郁,但正是她的淡雅含蓄和卓尔不群,让她更显独特,引人注目。
莲的气质和气节更接近于人的品性。作为花中君子,她的王者之香,她在污浊世界始终葆有的沉静之态及柔软之心,让我痴迷与沉醉。
不管是娇艳妩媚的夏莲,还是略带羞涩与倦意的秋莲;不管是身处荡漾的碧波之中,还是陷于污泥浊水深处,她们都优雅而闲静,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般,悄悄吐露着芬芳,静静地将世界打量,活得不卑不亢,淡定从容,十分自在。
立于塘前,清风阵阵拂来,仿佛把人带入梦幻般的境界,身心俱澄明。所谓物我两忘,大约就是此种感受吧!
莲生于水,却不浊于水。她虚心向上,绽放绝美的花朵,吐露满池清芬,这是她最摄人魂魄的地方。
一个冬日的清晨,我正在居住的小区水塘边聚精会神地观看香水莲,一位保洁老大爷走到我身边,他举着一个小花盆笑盈盈地对我说:“送你一盆多肉植物吧!这是昨天售楼处搞完活动遗留下的。”想必老人是见我爱花才送我这盆绿植的吧!
我接过花盆,一股暖流顿时遍涌全身。望着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眉眼慈祥的老人,我觉得他的笑容也如那莲花般温暖人心。
老人在小区做保洁工作多年,偶尔相遇我会点头与他打个招呼。我注意到一些人则无视他的存在,往他刚清扫干净的地上乱扔果皮垃圾。他没有停下来指责那些不注意公共卫生的人,而是一直埋头认真打扫,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但十分干净的道路,看人们心情舒畅地走在上面,他的嘴角漾起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
细想一下,老人不也如莲吗?在纷扰的尘世,他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换来别人眼中洁净的世界,且多年来乐此不疲,无怨无悔。脏了自己,却美了世界。
我手捧老人送给我的多肉植物,立于荷塘前,痴痴凝望。真希望自己在水中站成一朵盛开的莲,静静地绽放,幽幽地吐芳。愿像莲花一样,有一颗清净而柔软的心,送给世人缕缕清香。
愿在尘世做一朵莲,遗世独立,寂然绽放。任蜂蝶来采蜜,任蜻蜓来嬉戏,笑对风雨,默然不语。
而眼前那一片盛开的莲花仿佛朵朵心花尽情向远处铺展,将人带入极富诗意的禅境,悠然沉醉。
做人,不也应该像莲一样,始终葆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吗?正如台湾已故知名作家林清玄所言:一念心清静,处处莲花开。
莲,开在眼前,开在心中,开在我生命里。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