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王充“疾虚妄”背后的时代本心

王充“疾虚妄”背后的时代本心

2025-11-24 13:06:13
浏览量:

王充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卷四九《王充传》),其书宗旨或目标即所谓“疾虚妄”,也就是通过批判虚假无验之言论,“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论衡·对作》),使后学明辨是非、真伪。不过,诚如徐复观所言,“疾虚妄,求真实,是正常学术活动中的共同目的”(《两汉思想史》第二卷)。那么,王充为何极意标举“疾虚妄”而写成这样一部批判之书?批判背后又有着怎样复杂多元的历史情境?马小菲博士近著《济世与利己:王充以“疾虚妄”为中心的思想世界》(以下简称《济世与利己》)就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并阐发了系列新见。

《济世与利己》全书正文分为六章内容,前两章重在分析王充所处时代的思想界状况与其本人生平际遇,通过论世、知人透视王充《论衡》的创作始末及其动机;后四章分别从王充对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等《论衡》所涉核心主题入手展开分析,探讨王充思想的总体发展历程。其实,全书主旨及线索在书名中已有完整呈现。正如主副标题所示,作者认为“疾虚妄”这一理念是王充思想世界的中心,而《论衡》创作及其“疾虚妄”目标则是匡时济俗(“济世”)与谋求仕宦(“利己”)这两种动机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可以说是准确地把握住了王充思想体系的核心特征,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论衡》与其著者王充之间关系的探讨便可取得比较立体且生动的认识。

整体而言,《济世与利己》其价值既体现在对王充思想的梳理与解析,也在于其所展示的研究视角与思考方向。前者在书中“论命”“论天人感应”“论鬼神”“论人才”诸章已有精彩论说,此处不赘。关于后者,依笔者管见,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或许值得相关研究者关注。

首先是将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置于适当历史时段中加以考察。吕思勉《秦汉史》开篇言及,“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又云“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王充生当新、汉之际,其成长、求学、入仕、著书也都处于这一社会文化转折时代。《济世与利己》在主体部分之前首先介绍了西汉后期到东汉初年的思潮变迁,这就为研究王充及《论衡》构建起了相对精确的思想坐标。

此外,“疾虚妄”之宗旨,也使《论衡》相关篇章多采取论、辨、非、刺等命名方式,而其所针对者亦多为前贤著述(先秦至西汉时代之诸子史传)与当下世俗,所以作者在处理天人感应、民间信仰等命题时实际是将其置于西汉至新莽思想史、文化史的延长线上加以认识,并积极扩充史料,从而使相关论证更为立体、丰富。

其次是从文本中透视王充生命历程。诚如《济世与利己》蒲慕州教授序所言,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尝试以个人性格及生命史为理解其思想的基础”。可以看到,本书第二章“王充生平与《论衡》的创作”是直接考订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旨在先“知其人”后“观其书”;而在后续四章中,作者也始终立足于王充个人身份(地方中下层士人)与自我定位(埋没于世俗的圣人),对《论衡》一书中的理论建构、时俗褒贬以及对汉王朝的歌颂都进行了细致且令人信服的考辨,为读者描摹出了一幅东汉中下层士人鲜活的人生画卷。

再次是注重对人类学相关理论成果的借鉴与反思。作者在篇末结论部分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小传统”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但结合自身研究实践发现无法将其与《论衡》中所谓“儒者之言”“世俗之议”进行直接类比。有鉴于此,作者又参考彼得·伯克提出的“有一群人位于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并充当它们之间的中介人”这一概念,认为以王充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很可能就扮演着此类大小传统之间中介人的角色,成为当时不同文化传统相互传播、彼此交融的重要承担者。

相关理论思考予人启发,也反映出作者广博的学术视野。不过,由于全书主题所限,除王充外,对东汉中下层士人及其对“世俗”的看法,书中涉及有限,可能也还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工作。我们也期待作者继续利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进一步透视汉代不同群体的生存境遇与思想世界,进一步开拓两汉思想史研究新境。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