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游韩文公祠

游韩文公祠

馬逸菘2025-10-30更新 次浏览

        五月底,火热的样子,除了气温,心也如此。连续几年宅家未出游,心静如水,波澜不惊。这次,按捺不住内心外出欲望的挣扎,或是想改变下工作与生活之状态,抑或是调整下逐步拉升的佛系心态,故与单位同事临时起意,晃晃荡荡,奔赴千里,与潮州来个未曾预约的邂逅。

        潮州是广东东部沿海港口城市,著名的华侨之乡。之前未曾去过潮州,但潮州于我来说如雷贯耳,对它的知晓源于一部电视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汕头实景拍摄的励志电视剧《我来自潮州》在大陆播放,一时万人空巷。该剧以潮商奋斗历程为题材,讲述了潮州人在香港打拼的励志故事。那时的我,二十几岁,剧中的人物命运、跌宕情节、家国情怀,还有那独特的港派味,深深地吸引了我,让人欲罢不能,深迷其中。自此对潮州有了初步印象。

        曾在高中读过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文风质朴无华,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甚是喜欢。后师专毕业后进入乡中学任教,对韩愈的经历过往进行简要研究,竟发现其与潮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便产生了到实地一探究竟念头。这次赴潮州游历,韩文公祠是必选之地。

        这天,苍穹如火,热浪扑面而来,我们随导游来到韩文公祠处,这里的游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韩文公祠坐落在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西麓,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祠宇几经迁建,初建于金山麓夫子庙东厢,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迁至州南七里,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因韩愈曾植橡木于笔架山,故将祠迁至现址。

        韩愈,谥号文公,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韩文公祠会坐落在潮州?据史料记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写了《谏迎佛骨表》,触怒宪宗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八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驱赶鳄鱼、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因此被当地人建祠来纪念感怀。

        立于山脚下,迎面望去,韩文公祠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藏身于满目苍翠的绿植中,或隐或现,令人顿生向往之情绪。由山脚向上,山体两边建有百米长登山石阶,直达韩文公祠大门。两石阶之间相距约三十米,种植着绿色低矮植物,植物中间用水泥浇筑成书卷型,上面刻有韩愈《进学解》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文字张扬醒目,一目了然,让游客瞬间感受到文学大家的治学理念及行为态度,切身体会到勤奋治学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越过石阶,就到了韩文公祠门口。祠门以石牌坊形式呈现,四柱三间式,石柱挺拔威武,中高向两边递低。正门上悬“韩文公祠”隶书匾额,此为胡耀邦1984年视察潮州所题,正门中有铁栅栏把关,祠门两侧修建出入口。祠门右方,树立着一块石碑,刻有国务院2006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标识。

        从右侧小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绿化园地,古树郁郁葱葱,建筑物古朴典雅。沿右边行进,迎头便见“天南碑胜”书法碑廊。据导游介绍,景区1984年修复后,陆续增建“天南碑胜”书法碑廊、允元亭、侍郎阁等景点。碑廊建于1991年,全长89米,有石碑刻39块,碑刻内容选自海内外知名书法家墨宝,勒石雕刻而成。作品清秀雅致,或浑厚质朴,与古祠相得益彰,是个极具品赏价值的艺术长廊。

        长廊路尽左拐,沿着石梯笔直向上便来到韩文公祠主祠。主祠矗立在陡峭石梯之上,百年木棉花树分立两旁,威武壮观与典雅质朴兼有。祠主体用坚实水磨青砖砌筑,凸显朴实敦厚,祠门上刻有石匾古隶书“韩文公之祠”。迈步进入祠门,中间有小院,正殿塑有韩愈坐像,两旁有侍从塑像,上悬名家题匾“百代文宗”“泰山北斗”。主殿内有历代碑刻36块,年代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碑记应该是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重修韩愈庙后,潮州知州王涤写书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手书碑样《潮州韩文公庙碑》寄给王涤,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高度概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处事,后遂成天下定论。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无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指韩愈)而上之”,此文也被黄震引为“千古奇观”散文名篇。祠内挂满名家题写的匾额,环壁碑刻林立,有明代《增修韩祠之记》《功不在禹下》,清代《传道起文》《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等,碑刻“功不在禹下”,原为韩愈称赞孟子,却被后人复以之赞美韩愈复兴儒道功劳。

        主祠移步向东,进入天水园。天水园是1984年韩文公祠复建时,为纪念唐代潮州俊彦赵德而建的一座中式园林。赵德,号天水,唐宋潮州八贤之首,韩愈在潮时很看中他的才华与为人,称赞他“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氏,可以为师矣!”后来推荐他主持潮州学政,自此,潮州文风蔚起,州学蓬勃发展。天水园布局紧凑,景色清雅,俨然有江南庭院风格。园中通廊、假山、鱼池、照壁、花窗交互辉映,修竹、芭蕉、桂花、玉兰、绿荷各臻其美。庭院居中,有石雕“韩愈别赵子”塑像,形态逼真传神,特别惹眼。韩愈转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刺史时,邀赵德同往,赵德婉辞,特撰《别赵子》诗以致别,此诗体现韩愈对人才的惺惺相惜及两人间的深厚情谊。

       “别赵子”雕像后面是韩愈纪念馆,跨入馆内,来到馆前厅,墙壁上挂有《勤政廉政的唐代官员典范韩愈》展览前言和韩愈画像。馆内展览以韩愈一生廉政勤政事迹为主线进行布局,融入了潮绣、剪纸、泥塑、陶瓷、歌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丰富且生动。置身其馆,才有触动,细品慢思,才有感悟。通过观看展览,方可了解韩愈的勤政廉政理念主张及其行为。如韩愈从政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就是“居其位则思死其官”。这句话出自韩愈《争臣论》,意思是君子在担任官职时,应当把履行职责当做自己的使命,必要时甚至愿意献出生命。体现了韩愈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这句话对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如韩愈留给当地人民勤政典范印象是什么?是雷厉风行,勤政高效;严谨细致、作风深入;洞察先机、勇于任事;尊重知识、兴学育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廉政楷模印象又是什么?是简朴的住宅、拒领额外补贴、繁重的家累、捐俸兴学济贤。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韩愈在治潮时,用自己言行举止赢得了口碑与尊重。

        拾级而上,就到了韩文公祠制高点侍郎阁。侍郎阁,位于主祠后山坡上,与主祠、祠牌坊大门三点一线,双层仿古结构,是1989年纪念韩愈而扩建的景点。韩愈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阁中设有“韩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专题展览。阁前平台立有韩愈石雕胸像,平台垂壁镶嵌巨幅题刻“吾潮导师”。

        立于题刻前,静静地听导游介绍韩愈治潮事迹。韩愈在潮州呆了八个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杀鳄鱼。潮州有条江,因洪水泛滥,盛产鳄鱼,被称为“恶溪”。百姓苦鳄鱼久矣。韩愈写了《祭鳄鱼文》,告诫鳄鱼速归南海,并挑选弓箭手使用毒矢射杀鳄鱼。据说,当晚恶溪电闪雷鸣,暴雨骤降。数日后,溪水尽退,鳄鱼迁往大海。二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三办学校、兴教育、推广儒学。韩愈认为 “欲变潮州之俗,必先兴学”。他筹措资金、兴办官学、挑选师资,鼓励百姓送子女入学。并经常到学堂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四赎放奴婢。那时潮州“以身为抵”现象普遍。韩愈了解情况后,下令禁止奴婢买卖。并制定政策,要求奴隶主根据其服役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务后,奴婢即可恢复自由身。凭此四件事,韩愈被潮人奉为神,潮州这座城也因此烙下了韩愈印记,山水易姓为韩,恶溪更名韩江,韩江边是韩堤,江对岸的笔架山更名韩山,并建韩文公祠。可谓是,吾潮尊师,赢得江山皆姓韩。

        阁前建有平台,凭栏远眺,心中感怀万千。韩愈被贬至蛮荒之地潮州,却能化怨为动力,深入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大胆依靠当地人才,雷厉风行开展工作。仅用八个月,杀鳄鱼、兴水利、办教育、废奴婢,将潮州从蛮荒变为“海滨邹鲁”。联想现在,有些地方官员仍然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高高在上,言行脱节,措施不能落地。也有些基层干部,按部就班,遇到困难绕道走,选择性执行任务,甚至经不起批评,不高兴就躺平。这方面,韩愈行为的确应该为我们所敬仰与遵循。韩江与广济桥尽收眼底,江对岸潮州古城环抱于潮州新城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如今韩江、韩山、韩祠仍在诉说这段传奇,韩老先生应该感到无比欣慰。

        从侍郎阁下,途经橡木园。相传韩祠橡木为韩愈亲手所种,潮人多以橡木花开之多寡预卜科名之盛衰,至清代乾隆年间枯萎死去。现今橡木园所栽橡木均从韩愈故乡河南移栽而来,其中不乏百年树龄古木。新辟之橡木园,左配尧佐亭,右配允元亭,正中竹简状石雕幕墙镌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手书的鸿篇巨掣王大宝《韩木赞》,宏伟巨篇,甚为叹观。

       出祠门后,仍感不舍,回望许久。韩山苍翠,祠宇静默,远去的是风景,收获的是充盈和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将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将伴随我前行路上。

        2025年10月28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