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未作远游打算。假期间,摩肩接踵步难移,游客多于杨柳枝,出门远游多是如此景象,还有无节制高速堵车、景区万人排队所形成的烦躁心情,足以让人畏惧。
然肖同学相邀,首日爬乌石山,却欣然前往。
欣然前往自有理由,奔赴青山绿水,呼吸氧分子,享受自然润泽,见识人文积淀,也算是遵循内心所愿。何况,目的地乌石山算不上名山大川,奔赴距离又不远,驱车1小时内就能到达,自然不会遭受登山排队、沿途车辆拥堵之苦。更重要的是,参加者均是同学老友们,以家庭形式聚集活动,按肖同学说法,有利于增进老友们友谊、家庭成员间的和睦。
乌石山,位于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同溪石狮乌石村境内,坐落在与浙江省安吉县上堡村、白杨村比邻交界处,是东天目山的余脉,海拔高达641米。广德州志载:“乌石山,州东南五十里石溪堡,俗称鹰嘴岩。”乌石山是广德名山,有诸多趣闻和人文史料记载。山中建有兴隆寺,历史悠久,佛事兴旺,是广德古十景之一“石溪古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一这天,天气也似乎懂得讨好人,晴空万里,微风送爽,正是出游好时节。原定上午九点半大家在递铺集中出发,我却耐不住等待,八点半便请示了团队后,驾车先行出发。
提前出发,目的是想去寻访下乌石村村口那棵参天大树。据了解,乌石山下有一古村叫乌石村,村以山名。广德古树众多,尤以乌石村为盛。这里传颂着一个美妙的传说:乌石村有位老太太,娶了个善良儿媳,儿子新婚不久被官府抓去当兵役,之后杳无音信。老太太经常登上乌石山翘首等待,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儿媳就经常背着盲人老太太上山等待,土地神被儿媳“母念子媳孝婆”精神所感动,就把老太太插在村口的拐杖变成了参天大树。
沿孝源、尚书玕向广德方向前行,过上堡省界,行驶两三里,便到了乌石村。向左转弯沿村道前行,村舍沿山体而造,水泥路顺舍蜿蜒而上。越往深处,田野氛围就越浓,满眼苍绿,随处可见树木、茶树、竹子及不知名的绿植,几处小水塘水波荡漾。驱车来回,未能寻找到传说中那棵参天大树。虽未亲见大树,但这动人的传说给乌石村增色不少,可见此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居民善良孝顺。
十点左右,同学老友们渐渐聚合。上山有两条路线,至村口兴隆寺石碑处分叉,一条向左拐,沿水泥路蜿蜒盘旋,穿插丛林,可直接开车至兴隆寺;一条沿水泥路笔直向上,开车至不远处的丘岭顶,停好车。然后步行向左拐上,走入山道,曲折迂回,直至兴隆寺,路途约有五六公里。我们商量后,选择第二条路线,步行上山。过程很重要,我们更在于享受攀登过程中的每一瞬间,体验其中的自我超越乐趣,感受潜力和力量,这种体验才是正道,才会刻骨铭心。
山路颇为陡峭,蜿蜒而上。由于山水常年冲刷,路面已有大量小碎石,给行走带来不便。大家沿山路步行而上,时行时歇,尽情观赏路边绿景。山路外侧多为毛竹、红壳竹、水竹等,风吹竹摇,新笋儿在争先恐后生长。山路内侧,一条小溪掩藏在绿植下,溪水缓缓流淌,清澈透底,饮之定是甘甜无比。临路的山坡上,种满了白茶、绿茶、黄茶,茶作物或许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更惹得大家惊呼的是,路边绿丛中发现大量的红色果实“三月泡”,“三月泡”学名叫蓬蘽,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酸甜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直接食用,还能制作成果汁和果酱。只要在山里生活过的人,都熟识这果实,也是小时候采摘解嘴馋的乐趣。从小在山区长大的胡宝开始装模作样地介绍了,如何辨识“泡”的种类,什么叫“吊泡”,什么叫“地泡”,味道如何鲜甜,还有“蛇泡”不能吃,等等。说笑间,大家的劳累感瞬间减轻了不少。乌石山以“以乌石而著”,行走间,忽见左边一山丘,山体大部分光秃,稀疏长着几棵树,山上梯队横列众多乌石,乌石之貌宛如巨狮寤醒,咆哮山谷。众人眼见这怪石嶙峋奇观,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步行初上时,大家兴趣盎然,浑身有劲。随着时近中午,日光照射更为猛烈,大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体力消耗较大。老孙体态较胖,渐有不支之态,手持木棍,一步一歇,缓慢跟随在后。肖同学打趣道,后悔了吧,叫你走另条线直接开车上去,还不肯,在这逞强受累。胡宝说,别慌,我陪你。然后学其模样,找了根竹棍,陪在老孙旁同行。在相互打趣和勉励之间,我们转过最后一道山弯,来到了兴隆寺左大门。可喜的是,老孙虽掉队,但也历经艰难赶上来了。
兴隆寺坐落在乌石山上半腰一块坪地处,面山而居,深藏在成荫树木和缥缈云霞中。兴隆寺,始建于宋,宋元时已经誉享江南。来前我曾查阅过,兴隆寺与安吉孝源兴福寺有紧密关联。据《安吉县志》、《兴福禅闇记》记载,明洪武壬子年(1372年),乌石山兴隆寺主持宗源禅师云游至安吉孝源村,被诸氏挽留,做郭孝山寺庙住持,改寺名曰兴福寺。自此,兴福寺极盛一时,香火不绝,至今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佛门之地和著名的景点。郑勇老师是安吉古碑文研究者,他在《古碑记忆》里考证总结为:广德兴隆寺和孝丰兴福寺可谓近亲,主持宗源禅师实为兴福寺的开山始祖。有人始称,兴隆寺与兴福寺关系是母子寺。
穿寺门进入,正中央设有一排香炉,香炉烟火缭绕,不时有香客前去点烛焚香。香炉正前面建有两水池,浑身是汗的我们前去洗脸洗手,池水清澈,冰凉刺骨,体温瞬降。据说,兴隆寺内有千年古井,常年流淌“乌龙泉”,难道这水池里的水就是“乌龙泉”?依旧静静地滋润涵养着这一方净土。香炉背后是寺庙殿堂、偏房等,场地规模不大,局部建筑物似乎改造过,供奉着各类佛尊和菩萨。香炉右边是一排平房,是寺庙食堂,也为香客供食。
来前,栋梁因与主持熟悉,已联系好中午在这吃斋饭。饭堂共有三桌,每桌十人,随开随吃,由于登山消耗体力,虽是满桌素菜,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与香客闲聊了解到,寺庙有2-3名当地僧人长期驻寺,当寺庙有佛事时,附近一些村民会上寺庙做些志愿服务。寺庙以独特的慧性和幽静的环境,在当地及附近地方形成一定名气,平常也有不少虔诚香客和旅游散客前来,但与千年前寺庙盛况已不可比拟。吾观之,乌石山虽有僧人和现代建筑的兴隆寺,可原来的古寺已杳无踪迹、盛景不现。时光悠悠,历史沉淀又能知多少。
午斋后,与建华、先国、胡宝一道散步,出兴隆寺右门,面前是一块水泥浇筑的平整道场,右边临山有处陵园,中间墓碑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字。陵园前方建有忠烈亭,亭右边有“忠烈千秋”石碑,石碑刻有文字,阐明立亭背景。我们注目细看:1945年春,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指挥的第三纵队以七、八两个支队进至泗安、广德。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及忠救军各1个团强攻三纵队于孝丰、广德边境石鼓山、乌石山、牛山及八卦山阵地。坚守阵地八支队第3连顽强抵抗,击退顽军6次进攻,毙伤顽军200余人,3连指战员大部分壮烈牺牲,仅剩13人仍固收阵地。为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先烈,特立此亭。安吉烈士陵园保存着较为详实的天目山反顽战役相关资料,曾多次去参观,有些事迹耳熟能详。如今在这看到其中一小段珍贵的史料记载,让人肃穆沉思。天目山反顽战役是抗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新四军英勇抗敌、不畏牺牲的生动写照。这些遗址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我们后人必须要保护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
随后,我们来到道场外侧。道场外侧是个斜坡,种着一排排茶树,间隙里裸露不少乌石,乌石形象不一,或大或小,犹如埋伏了神兵在此,大有此处易守难攻之感觉。就近跳上一块乌石,居高临下,极目远眺。远山近岭绵绵不绝,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顿感天地万物浩荡无边,在其面前,人又是如此渺小。我们所站位置面向的是安吉方面,安吉境内部分物状尽收眼底。建华曾来过这里,面对现成的天然地图,开始指点介绍,哪条公路是龙上线?哪个村庄是上堡、上吴村?哪个是大河口水库?精准点位,如数家珍。建华建议,欲看全貌,最好登到山顶,还可以看到广德那边景观。有道是,最好的风景在险峰。
然征询大家意见时,几位女家属已感疲惫,对再登山有所畏惧。寺庙周围竹林里的新生红壳笋却引起她们的兴趣,谷雨至,笋尖出,正是拔笋时。广德、安吉是全国有名的竹乡,竹类品质多,竹笋向来是佳肴最佳食材。红壳笋,肉质鲜嫩,口感脆爽,适合凉拌、炒制、蒸煮腌制。女生们骨子里对做菜佳肴情有独钟,自是拉着男生拔笋去了。
虽未到山顶,未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觉,但世事古难全,不圆满才是常态。“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花未全开,月未圆,就会让人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切不可因此困惑,未满,才有上升的空间;未盛,方有进步的余地。不圆满,留有缺憾,也许感觉更为深刻,也会为下次再来乌石山留下口实。这不,众人在挥别时留言:明年再来。下次再来,将会一览众山小,一睹山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