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是我国文字的创造者,他所发明的原始象形文字,堪称汉字的鼻祖,今天的汉字就传承于原始象形文字,因此,仓颉又被称为“文字始祖”、“造字圣人”。
仓颉庙是为纪念仓颉所建,具体的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究,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已有“建庙之举”,并且颇具规模,据此推断,仓颉庙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游历仓颉庙的想法由来已久。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起草过一篇系统会议的讲话稿,其中引用了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故事。领导拿到讲话稿以后,顺便问起故事的原始出处,我哑言了。回到办公室,便开始恶补相关知识,终于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了解了仓颉,知晓了仓颉庙,也萌生了拜谒仓颉庙的想法。
仓颉庙位于陕西渭南市白水县,距离我的工作单位不是很远,大约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多少年来,我曾数次动了拜谒的念头,但数次都没有成行。人,有时就是这样:越是近便的景区,越是懒得动身游览,总感觉有的是机会,但机会却在一次次的懒惰中错过了。
近日,我因故去白水县城,便又想起了年轻时的愿望,办完事后顺便拜谒仓颉庙,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仓颉庙坐落于白水县城东北的史官乡,号称北邻黄龙山、南望洛河水。但走到跟前,却只见一座平地而起的古建筑院落,看不到山,望不见水,更像是一座过去关中东府大户人家的庭院。
可能是受疫情影响的缘故,仓颉庙里游人不多,半天的时间,碰面了十几名游客,缺少了景区常态的喧嚣与热闹。人少了,安静了,却与庙宇的幽静氛围更搭了,也使人能够静下心来,细心地品味每一块砖瓦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穿越时空,与先圣心灵碰撞交流。
庙院不大,估计有十几亩。院内古柏繁多,大概有四、五十株。株株枝繁叶茂,虬枝盘旋,形态各异。苍翠的树冠下,树干裂痕斑斑,似刀刻斧劈,岁月的痕迹柏柏皆见,堪比孔庙、桥山古柏群,让人顿生沧桑古朴之感,“大户人家庭院”的印象瞬间散消,肃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山门两侧,并列有两座戏楼,似乎是对台戏,这样的建筑样式别的地方很少见到。传说仓颉四眉四目,两只眼睛看东楼,两只眼睛看西楼,因此戏楼东西并列。
山门迎面便是仓颉庙。仓颉庙坐北朝南,古朴庄重。背后是仓颉墓冢,是典型的“前庙后墓”样式。仓颉墓是一大土冢在,冢边建有三米高的砖花墙,周围松柏环绕,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静幽肃穆。
庙院内还有大量的东汉至民国时期的碑石,其中以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最为珍贵,它记载了当时仓颉庙的规模盛况。还有一块碑石,叫《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碑上刻画着28个古怪的符号,传说这是仓颉创造的象形文字的本形,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
我踯躅在古庙院内,静静地欣赏着古韵古香的庙堂、戏楼、石碑、古柏,仿佛回返了几个朝代,穿越了几千年时,依稀看到仓颉在冥思勾画,后人在膜拜研学,鸟虫书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似长练绢帛从眼前以次滑过,瞬时眼眶湿润,感恩之情无以言表。
传说孔老夫子曾到过仓颉庙地,在仓颉墓前,痛哭不己,长跪不起。我无法揣全圣人当年的心意,但感恩仓颉“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从此人类有了传递历史、传承文明的工具,开始从蛮荒岁月走向文明生活应是其中应有之意。今天,但凡到仓颉庙拜谒的人,虽然不再痛哭长跪,但心情与孔老夫子应有相通之处吧。
仓颉庙还是兼有红色文化的单位,西北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就位于仓颉庙内。据说当年炊事班战士取柴时,将庙中二龙戏珠柏中间的木珠子砍掉,彭总知道后大怒,狠狠地批评了相关的人员,并下令保护古迹,现在在古柏前还立有石碑记述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