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闲话“泾渭分明”

闲话“泾渭分明”

刘文俊2025-07-02更新 次浏览


  小时候,老师教成语,讲到“泾渭分明”的时候,解释道:“泾渭分明”是陕西高陵的一处景观,泾河、渭河,一清一浊,两河汇聚,清浊分明。你们有机会了,可以到现场看一看,啥是“泾渭分明”。那时候,我一个农村娃,活动范围仅限于乡、村,县城都很少去。飞越上千公里,从渤海之滨到秦岭脚下,现场去求证一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也从来没有萌生过这样的心思和想法,事情就这样沉寂下去了。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三秦大地工作,毗邻高陵,小时候老师的期望便又再次浮出心底,有了现场看一看的念头,特别是在看到成语“泾渭分明”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讲过的话,顿生一种驱车高陵,切身感受“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风采的愿望。可是距离近了,心却懒了,总感到高陵这么近,有的是机会,事情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多少年也没有成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的通病,越是身边的景点,越是不在意,越是不重视,越不急于观赏。

  有一天,朋友相约游历高陵,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泾渭分明”景像,想起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于是爽快应约。

  一路上,两个人围绕“泾渭分明”的话题,拉开了话匣子,从起源到演变,从自然到文化,喋喋不休。

  历史上,第一次对“泾渭分明”奇异景观记载的,应该是《诗经》。《诗经·邶风·谷风》里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即是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这一自然现象后来化作成语“泾渭分明”。

  即是说,春秋时期,泾渭分明说的是泾水清澈,渭水浑浊。今天看来也是如此。但历史上泾渭清浊却有交替变换。唐朝时期就是渭水清、泾水浊。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十几首美诗涉及到泾渭水色,其中说到“清渭”的有9处,说到“浊泾”的有4处。譬如《秋雨叹三首》中写道“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白居易在《泛渭赋》中也写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当此百里之清流”,同样也佐证了渭水的清碧。宋代以后,似是出现了翻转,泾水变得清澈,渭水开始浑浊。苏轼在《次韵子瞻见寄》中写道“衮衮河渭浊,皎皎汉江清。”据说清朝皇帝乾隆读了《诗经》,看了苏轼的诗词,糊涂了泾渭的清浊,便命陕西巡抚秦承恩,实地考察,秦承恩得出的结论是“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身浑浊。”渭河“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

  至于为什么一清一浊,并有交替更换,我们两个人争论了一路,也没有争出个子丑寅卯来。估计与两河上游人类活动多寡有关联。

  现在的“泾渭分明”,已经辟为景点,整修了道路,筑建了观景台面,游客往来通达方便。但环顾四周,“泾渭分明”大致还是一种原生态,没有详细介绍,没有服务设施,没有旅游衍生产品,与想象大不相同。

  我们想象中的东西,常常都是美好的,“泾渭分明”也是如此。我以为两河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浩浩荡荡,两水相遇,汹涌澎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蔚为壮观。但眼前景象,似野水野景,河水低浅、平缓,“泾渭分明”也不甚分明。心里稍微有点小失望。好在来到这里,既是旅游观光,更是游历学习,是心头萦绕多年的“泾渭分明”情节,把我们吸引过来,想到这里,失落的心情自然平复了许多,想看的劲头也大了许多。

  我沿岸徘徊,瞪大眼睛,使劲地看着两河的交界处,没有看到分界线呀。“哪里泾渭分明,看不出来吗。”我自言自语地说。“你们来的季节不对,水大了就清楚了。你可以登高看看。”旁边圪蹴着的老乡接话道。顺着老乡的指引,我吃力地爬上岸边土塬,极目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了泾水渭水的区别,泾河偏绿,渭河偏黄,有一道模模糊糊的界线。

  虽然看不太清楚,但心里还是挺欢喜的。身临其境,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亲历亲为,目睹了啥是“泾渭分明”。

  返程的路上,我在想,“泾渭分明”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需要更好地打造。要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泾渭分明”景色值得看,其蕴含的文化赋意更值得我们传承与践行,它的精神价值永不过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有“泾渭分明”的精神,界线清楚、是非分明。做事要遵从事理,界线清晰,是是是,非是非,不能“糊弄”、不能“和稀泥”,误导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是非不分,黑白混淆,要清者自清,遇浊水而不溶,出污泥而不染,真正做到“泾渭分明”。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