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富
“我是一个大山的小孩/我有两个好朋友/太阳和月亮/我是一个大山的小孩/我会变成一条鱼/游向那大海……”这首歌出自大山深处的一群小学女孩演唱,歌声里有斑斓色彩,歌声里有梦想生长,歌声里也有天真朴拙的渴望。
我也是一个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也在憧憬大山外面的世界,总以为远方有诗,总以为远方有梦。
村里的生活始终平静而安稳,还记得小时候录音机重复播放着《歌声与微笑》《乡间小路》《同桌的你》等歌谣,每每到了夜晚,月亮便悄悄爬上了屋顶、树梢、山顶,最让我着迷的是山崖上的那轮明月。
山崖上的明月,挂在碧蓝的天空中,忍不住想用手去扶住,真担心它会掉下来,还好偶尔走过来一片云替着人们给举着了。皎洁的明月又大又圆,就像院子里放着的磨盘一样圆。
小时候总会爬上楼顶,躺卧在房顶上,张开双臂,伸向天空,此刻感觉月亮和星星就在自己怀里。听着年长的哥哥姐姐聊着天空的神话故事,说嫦娥姐姐住在月亮上,说天上有很多神仙。
闯闯撞撞多年来,甚是思念故乡。望着山崖上的明月,才发现那轮明月是诗人的墨池、是晚归人的指路灯、是思念故乡的天眼。
明月是诗人的墨池。自古文人皆寂寞,明月便成为文人的墨池。李白饮酒后,将酒倒入月盘中,执笔写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等等诗句;丙辰中秋,苏轼举着酒杯,与明月对饮后,吟出流传千年的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章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写出了无数人的思念;对于明月,古文人总是有取之不尽的墨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等。
明月是晚归人的指路灯。故乡离工作地相距较远,为了多陪伴家人,我探亲大多数都会选择下午下班后,伴着夜幕赶路。走在村外的路上,很多次都发现头顶的那轮明月,还是一样挂在山崖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路上也会遇到几个晚归的乡亲,一路上他们也在分享村里的趣事。
明月是思念故乡的天眼。故乡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感情最深的地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成为了故乡的宝贝。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寄相思于明月。那一轮明月被文人刻画留下的点点墨迹仿佛父亲脸上的斑痕,让人牵挂,让人心疼;那一轮皎洁明亮的月亮,仿佛母亲清澈的眼眸,那眼眸无日无夜的期盼游子的归来;那一轮巨大的月亮犹如孩子们游玩的庭院,孩子们欢声笑语仿佛在告慰远在他乡的父母。
大山里的明月继续爬上屋顶、爬上树梢、爬上山崖、爬上无数人心弦,让人无尽写诗、不断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