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富
“先生,我们是xxx平台的,近期有关注到您浏览我们的xxx产品,请问下,您还有xxx需求吗?”今天正顶着烈日去拜访客户的路上,接到了这么一个电话,很多人对这样的话术应该很熟悉吧。可是你知道吗?这是机器人在给我打电话,它还能像一个人类一样和我对话,如果不注意听,真听不出来是机器人。
不得不感慨现在技术的真实强大。
随着大数据模型的发展,AI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AI技术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利用大量的素材让AI去学习,去从中获取逻辑和规律。确实帮助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很多岗位都可以直接用AI代替人类了。
AI着实很方便,如果你想写一篇文章,只需要给AI一个标题和你的基本思路,AI就能写出一篇80分的文章,比自己写得都好。或者你想做一个PPT,直接给他一个标题、行业和基本内容,不一会就能做出来。
我从去年开始也在系统的参加AI人工智能训练技术的培训,并在今年初获得工信部颁发的证书。我自己也在使用AI协助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AI的运用,很多作品越来越失去了人类的味道,感觉出来的作品很多都是大师级别,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使用AI越多,感觉自己能力越差了,不同程度产生了对AI的依赖。
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想花时间去思考,直接AI搜索。导致现在脑海里越来越空白了,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人的大脑只有越利用越灵活。
如今,AI就像一颗毒品慢慢蚕食了人们本应有的水平,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了使用AI的能力上,而本质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越来越退步。
真的很担心,AI使用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的存在。
近期,在网上也传出了使用AI弊端的新闻,比如,有些涉密的数据或者是还未公开的实验数据拿给AI去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泄密风险。比如,利用AI来检测论文的AI率,而且还提供了去AI化的服务,很大程度削减了学术的威严性。
我认为被伤害最大的应该是文学界了,如今,很多文章已经看不出来作者的真实水平,更是失去了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失去了人类烟火味,每一篇文章都看似非常完美,逻辑紧密,语句优美。
写作,本来应是身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作家们百花齐放续写中华优秀文学的行为,而如今AI泛滥化以后,我们该给下一代怎么去传承优秀的文学?
AI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技术,必须要学会去用,但是也要把握住分寸,不能不管是什么事情一开始都是AI。人不能懒惰,不能因为AI的出现而削弱了人们本应具备的能力。我们不能忘记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人来这世间本来就是为了这一抹烟火味和这一路走来的诗情画意。AI本应该是协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不能让AI代替我们的所有工作,甚至于主导我们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减少对AI的依赖,做回我们自己,更好地去享受人间烟火与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