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序跋 >> 信步人生,拥抱生命

信步人生,拥抱生命

2023-04-20 17:45:49
浏览量:
——读李建明诗集《我与银杏有个约定》


  

  《我与银杏有个约定》是诗人李建明的第二部诗集,此前,他已经出版过一部《心中的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出版一部诗集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诗歌不单需要表达,还需要聆听,一个聆听者大量缺席的诗歌环境、文学环境,正在日益困扰着诗人、作家们。我们知道,现在,即使是全国知名、获奖无数的诗人,也不得不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子,去兜售难以挤进图书销售市场的诗集。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李建明仍然出版自己的诗集,可见,他对诗神是多么痴迷。

  《我与银杏有个约定》这部诗集,文笔清丽、用墨简练,但内容很丰富,是他信步人生的诗意旅痕,也是他拥抱生命的心灵独白。读罢这卷人生见闻感赋,有一些个人感受,想与爱诗同道分享。

  首先,李建明是一位勤勉的诗人。他从商,从故地重庆忠县,跋涉广东创业,在全球经济日益下行的时期,仍稍有闲暇就笔耕,于商海筑一诗圃,难能可贵。而且,在他的诗集里有很多诗篇,如《三亚三曲》《鹿回头,最美的回头》《游永定土楼》《海宁观潮》等数十篇,都是他游踪心迹的诗意记录。这说明他在奔波于商海的途中,也不忘饱蘸诗墨,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诚如他在《我爱足下这片土地》中所言,“我的家在这儿/我的天在这儿/失去这片土地/就似随波的浮萍/无根无家,什么都不是”。他在忙碌的工作中,仍抽出时间去福建的永定土楼、三坊七巷,扬州的唐罗城古遗址,苏州同里古镇、虎丘、留园等诸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阅览、赋诗,难能可贵。

  其次,他是一位心中有爱的诗人。李建明诗踪辽阔,每到一地,必有诗涌。他以“哪怕尘土将我掩埋/岁月将我风蚀/最后变成一抔黄土/我也会让魂魄/守住家园”(《我爱足下这片土地》)的精神品格、诗歌意志,丈量着文化的深度、精神的广度、诗歌的厚度,用激情和深爱,让人生的每一个旅痕,都灌注了爱意。

  这爱意,有对祖国厚重历史的深爱和对伟大成就的赞颂。如书写南雄市珠玑巷的诗作《路》这样写到,“沿着古道/透过残破的房屋/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拓荒者的身影/永不停歇的脚步/在蛮荒之地/硬走出了一条大道”。短短几行、寥寥数景,诗意呈现了“拓荒牛”的历史功勋,折射了“拓荒牛”的时代精神。诗人以一眼千年的方式,将韶关、广东乃至整个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微缩于一条古道、一条巷子,歌咏的是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礼赞的是所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在的康庄大道”而守正创新的“开拓者”们。

  这爱意,当然也包含着厚植其心的山水情怀、生态胸怀。读他的《松山湖小感》《我与银杏有个约定》《西湖断桥》《升华》《夜望》等小诗,感觉他是一位颇有古典情怀的诗人。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谢灵运、谢朓、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林逋、王撰、王士祯等古代诗人及徐志摩、卞之琳、沈从文、朱自清、张枣等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对他的濡染。他诗歌整体上的抒情的清浅、节奏的舒缓、情景的高度交融、思想主旨的明晰等特点,都与这些诗家、名家有着神韵上的承继关系。比如《西湖断桥》,就和卞之琳的《断章》有着血肉联系。虽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然我鼓励这样的学习、借鉴。因为卞之琳、张枣(《镜中》的作者)等诗人是我们诗歌阅读、学习中不可拐过的原风景和续航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已不可复制,但在卞之琳和张枣那里,我们看到了白话诗的承继、开创之美。李建明的《湖与瀑布》中“那飘逸的轻烟/是我重生的灵魂/那飞流直下的啸吼/是我绝不回头的决心”逸乎壮哉的瀑布,《观海宁潮》中“在远远的地平线/无声无息/被人忽视”但仍顽强地“举洪荒之力/勇往直前”的潮水,都在他的笔下呈现了大自然的美意,从淡然到瑰丽,从平凡到雄奇,各具其美。

  这爱意,当然也包含了他对亲人、爱人的深情。如《思念与往事》,诗很短,仅2节、6行。第一节,诗人写到:“思念总是牵着往事的手/在旅途/伴孤寂同行”。被人格化的思念和往事,获得了具化的形象,却依然朦胧,把往事之久、情思之深,通过一个牵手的动作体现出来,诗人的解构之法,颇有美感。诗人在当前的旅途中,或在一生的旅程中,始终处于“孤寂”的情感磁场里,第一节很好地营造了一种繁复、曲折而凄美的抒情场景。第二节,诗人续到:“往事久了,就会变成故事/藏在心里/娓娓讲给自己听”。我非常欣赏他这种默默承受、回归自心的静气。很显然,诗中是有故事的,故事中的另一分子,诗人却始终不曾公开。但他始终把握住一种情感——孤寂,始终把持着一种韧劲——藏,藏成为他处理这段感情的方式,也就注定了孤寂的不能自拔,注定了这份情感的持续、恒久。相对于这种深蕴不言的“藏”,他的一些诗篇其实是“开”的、直抒胸臆的。比如《等你》,对错过的人,他说“等你/在来生/在你必经的路口”,“当秋风吹起/我会为你争取/用我的真诚/让红叶染遍山林/装饰你的梦境”。这样的痴恋,如裴多菲、席慕蓉那样的唯美、浪漫,汪洋恣肆而委婉逶迤。诗人将未来刻画得多唯美浪漫,就证明他对这段感情有多遗憾、多珍视、多渴望。正如安·兰德所言,“刻画的深度取决于作者认为将动机解释到怎样的心理学程度就足以阐释人的行为”。通读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是迷茫让一对有情人难成眷属,而诗人这朵寒冬里“美丽的雪莲”依然“专为你开放/只待你采摘”。美好的爱情难得,美好的人心,尤其难得。在物欲时代,这样的情感,更其难得。

  第三,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一个人在诗学上的成就,取决于他对宇宙、世界、社会这样的大事物的洞察、领悟,也取决于他对琐碎、日常、细节这些小事物的深思、践悟,在宏观之巨与微观之细间,如何安置自身。诗力的角斗,就是思考力的碰撞,所思的深浅决定了成就的高低。诗就是思,故,无思则无诗,无深思则无好诗。

  李建明的诗歌,不乏思力惊奇之作。比如《大海的联想》一诗中他这样看待纷争:“即便有纷争/也如触岸的浪花/顽皮而又温柔”。他是不是和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我不作评论,但这三行颇具中国和合思想的小诗,则撑起了诗人“既有激情/又有包容”的心胸。用海一样的心胸和格局来与如浪花般纷争不断的世界和谐相处,这是他的思考和诗意发现。《孤独花》中,诗人“想用我的花季/陪伴你的孤独”,“将自己融入天地”,“带给秋天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他对人生、自我价值的一种解读,尽管在他眼中,这天地就是一朵孤独花。他这种入世、济世的情怀和践行,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尽管孤独,天地仍大美如斯,如花绽放。关于孤独,诗人在《孤独》一诗中,也有精彩的建构。他写到,孤独的月亮“借助太阳的光照/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睛/让黑夜有了光明/有了/倾诉的对象”,“也改变了自己的孤独”。诗歌写的是宇宙中的月亮,其实,何止于此,人生、奋斗、处世,宇宙万物为战胜逆境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也如此?正如《蝴蝶》所写的那样,“只要我们面向阳光/努力寻找/也会像蝴蝶一样/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以说,这也是他的思考和诗意创造。

  思考力中,反思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确当运用于诗学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爱的画面》这首小诗中这样写到:“记得那年/我们常坐河畔/任月光倾洒/我们的话语/也像月光一样”,第一节写得很唯美,第二节不乏俏皮,却叠加了这种美感,“星星眨着眼/总想偷听我们的谈话/其实我们所谈的话/风儿早已知道”。到了第三节,诗歌突然有了戏剧性的反转,“若干年后/当我独自坐在河畔/风儿轻轻告诉我/那年我们所谈的话/全是废话”。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诗人对往事、过往乃至某一段重大事件、特殊历史的解构。所谓重大、秘密、甜蜜等等概念下的某些事情,原来是那么的毫无意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姚风《1968年的奔跑》、伊沙《车过黄河》等颇具争议的诗作,卡夫卡《城堡》和米兰·昆德拉的一些小说,以及《再见,列宁》等许多经典电影。然而,假如回归到这首诗的起点,回到它的抒情性和缅怀性上,其中饱含的柔情蜜意使人久难忘怀的暖意,却因反思下的“无意义”而显得更加珍贵和值得铭记。这就是所谓“诗无达诂”吧。诗无达诂,反复证明了思力决定着诗歌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让作为原体的同一首诗,具备了感染不同层次读者的力量。李建明诗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诗作,如《有的人》《叶》等,均是兼具宏观之雄迈与微观之美意的诗作,在此就不逐一解读了。

  总体而言,李建明的诗歌短小而不微小,浅淡但不平淡,在诗写中常常能于平地起高楼、平原耸泰岳,引静水而成飞瀑、囊萤火而耀太空,淡然中不乏雄奇,浅语里常含深意,对于广大诗歌爱好者来说,可堪互鉴。


  2023年4月15日星期六,茶城清风斋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