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霍尔巴乡西侧的马攸木拉山,一处海拔5211米的地理坐标,是阿里地区与日喀则的天然分界线。由它生发出的故事《去往马攸木拉》,涵盖了对西藏风土人情的鲜活表现、对重重困难的具象描写、对非常规故事的深刻挖掘和对人性温度的形象描摹。
作为一位军旅作家,王昆不仅在雪域高原得到历练,更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创作出散文集《去往马攸木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在2016年至2020年间,随部队医疗队深入青海玉树、果洛,西藏那曲、阿里等地为牧民开展医疗服务,以及巡诊路上的故事。在空气稀薄、高海拔的雪域高原,在条件艰苦的边境哨卡,王昆亲眼目睹广大解放军官兵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作家的内心,也成为《去往马攸木拉》中最动人、最深刻的情感底色。
散文集《去往马攸木拉》将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分为《悲伤的央日俄玛》与《热血冻土》两部分,分别描述了援藏医疗官兵在玉树牧区的救治行动,以及藏西高原边防部队在冻土地带执行特殊任务时的紧急救援。从“救治”到“救援”,王昆以亲历者身份,通过这些医疗实践和真实病例,展现了新时代军人在祖国边防线上的新风貌。他的文字既坚毅又温柔,既冷静又激昂,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生命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通过《悲伤的央日俄玛》《牧场红十字》《牧村巡诊日志》《秋加的军号》等篇章,读者可以看到,高原牧民的医疗问题不仅涉及牧区社会的发展,也涉及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王昆深度追问当地医疗条件为何不能满足病源需求的客观原因,并从自身的感性认知出发,在一个个具体事件中,浸润其作为作家的主体性情感。
散文集中,王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平实而真挚地呈现了军人们在边防一线的日常生活与丰沛的情感世界。《C连的战事》中,他通过细节呈现,让读者感受到边防军人的坚定信念与英勇无畏:即使面对陡崖峭壁,也要硬生生地踏出一条路来;即使面对高反、雪盲等恶劣条件,也必须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即使生死考验从未缺席,也依旧坚守在最前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无畏源自对伟大祖国深沉的爱。这种爱,是纯粹的奉献,不为索取;是坚定的守护,只为国家,不为个人。王昆敏感捕捉到军医和驻地官兵在工作中的情感与担当,用还原性的细节描写取代事迹的宏大渲染。
《去往马攸木拉》还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魅力。通过对草场、雪山、牧区等环境的细致描摹,巧妙地勾画出高原壮丽的自然生态与地理景观。金灿灿的阳光、碧绿的草原、莽莽苍苍的巴颜喀拉山,在作家笔下,这些不仅是风土人情,更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象征,其中孕育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对边疆风貌和民族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用心体悟,使得《去往马攸木拉》超越了单纯的个人经历记述这一层面,成为一部反映高原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边疆的窗口。
散文集《去往马攸木拉》不仅承载着个人情感与使命,更折射出新时代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深切关怀和各族人民相濡以沫的民族团结之情。《秋加的军号》中,为了确保一位藏族产妇的安全,“我”请求抽调产科专家前来救援,最终母子平安。孩子出生那天所下的大雪,被孩子的舅舅视为上天献给解放军的满天哈达,寓意深远。而在《去往马攸木拉》一文中,面对滚石威胁,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难,嘴唇脱皮、手套被割破、锹头铲钝,最终成功修筑了可容纳十多人的避灾坑。当晚,雪崩阵阵,解放军战士和藏族同胞共同躲进坑中避险。坑外寒风刺骨,但坑内的石块被体温捂热,那一刻,每个人心中都满是柔软与温情。
散文集《去往马攸木拉》的文学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记录,而在于以一种深情的笔触,呈现边疆各族人民、边防军人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不仅展现了各族儿女的坚韧与乐观,也讴歌了边防军人的守护与奉献。阅读这些文字,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边疆地区的壮美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