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生活启蒙》:从历史中重建自我

《生活启蒙》:从历史中重建自我

2025-11-24 13:04:17
浏览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改革开放史”。自1980年代启动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现代以来最重要的现代化进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演变,对它的记录、理解、反思也随之提上了日程。作为一种共同的生命经历和历史经验,从50后到80后,不同代际的作家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了不同的归纳和形塑,涌现出了一批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80后对这一历史进程的书写,基本上还呈现为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因为受限于中短篇的篇幅,这些书写固然各有旨趣,但难免流于碎片化。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书写和形塑,不但是当代文学书写时代主题的需要,也是80后作家完成写作训练阶段,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艺术创造和审美飞跃的需要。在这一语境下,青年作家刘汀的最新长篇小说《生活启蒙》就具有了非常典型的意义。

《生活启蒙》以80后纪录片导演丛牧之为主要人物,通过她的返乡之旅呈现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故事,由小及大、由点到面地折射出中国四十年来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小说使用了多重叙述视角,第一重视角是叙事者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小说讲述了丛牧之的成长历程和在当下面临的生活困境,作为一个从小镇来到北京的80后青年,丛牧之承担着母亲、妻子、创业者、女儿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让她有些顾此失彼,茫然无措。第二重视角是丛牧之的视角,这一视角主要在她返乡之后展开,通过这个视角,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北方小镇的历史巨变,更重要的是,父辈的故事借此获得展示的机会。丛牧之在阅读父亲丛长海的日记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父辈的历史,也重建了自己的精神谱系。第三重视角是日记里所呈现出来的父亲的视角,丛长海的形象在迷雾中渐渐清晰:他不仅仅是一个浪荡子,同时也是一个革新者,一个弄潮儿,一个时代青年。在这三重视角的讲述中,小说具有了典型的复调性:它既是一个丛牧之通过返乡之旅进行心灵疗愈再获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丛长海在1980年代的北方小镇“创世纪”的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丛牧之借助父亲的日记来书写一部关于父亲的小说的时候,父辈和子辈,过去和现在交织互生,历史也变成了一个活体,显现为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启示。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启蒙同时也是历史启蒙,更是精神和心灵的启蒙。

《生活启蒙》通过对过去的清理,重建了对当下的信心,从而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未来。这是同为80后的刘汀用长篇小说这一形式交出的一份答卷,同时也召唤着更多的同时代人加入到这一思考和重建的队伍中。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