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朱仕琇《〈兰陔爱日图〉记》

朱仕琇《〈兰陔爱日图〉记》

2025-05-07 13:32:07
浏览量:

原文

《兰陔爱日图》者[1],建安郑君有章图其小像[2],取传记孝子爱日之义[3],兼采晋束晳补诗而名之者也。君成进士,当选为县,而太夫人年高,徘徊未肯仕。盖孟子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其为不顾父母之养一也。小序曰[4]:“《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补诗曰:“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念庭闱[5],心不遑安。彼居之子,罔或游盘[6]。馨尔夕膳,洁尔晨飡[7]。”

夫晨夕者,日之所有也。人之忨愒晨夕[8],而安弃之者多矣。孝子日奉飡膳,见亲已老,念如此晨夕之不可多得,故皇然闵然[9],内有不遑安之心,外有游盘之戒,此所为顾养而爱日者也。夫往而不可反者[10],年也;接而递迁者,人之情也。人之生,知有父母而已,稍长而婚媾嗣续宾好[11],富贵燕玩[12],利害恩怨,百端之事起于前,而不见父母矣。憧憧往来[13],乐此不疲,而父母之年日以老矣。

古之人知人情之如此也,递迁变化而忘父母之在后也,哀矜呼号[14],思有以反之,故称顾焉[15]。顾而生戒,始之养焉。夫孝子之接于天下,与众人无以异也,而独挚其养亲之情者,惟能屡顾而生戒心而已。日之在西,苍苍凉凉,余光凛然,有不能少待之势;顾之者,亦洒淅凄栗于体[16],怆惶于心,不能自安,虽有百端进计之情,于此得无少驻乎哉?嗟夫!此孝子之心,而郑君名图之指也[17]。

郑君才士也,继其先人从父[18],以文学科第得名天下,世皆艳之,不知其笃于内行乃如此[19]。昔蔡中郎为东京文宗[20],世称崔蔡[21],元鲁山以学授宗人结[22],结文遂洗唐风之陋。史载二人孝友之异,白兔起茔[23],乳湩为出[24]。若郑君之健文卓行,视二君子岂异哉?余记斯图,而益仰慕慨叹于其人云。至图之布置曲折,与夫寓形取象之称,盖画者之常理,无与于生人之大节,故此不著。


注释

[1]兰陔:长着兰草的田埂。陔(gāi):田埂。《诗经小雅》有《南陔》的篇名,但无诗。据《诗序》说,《南陔》是“孝子相戒以养”,后人就把它作为称赞孝子的典故。西晋文学家束晳补作了《南陔》等篇,称《补亡诗》。这里“兰陔”二字即从补亡的《南陔》中得来。爱日:珍惜时光。扬雄《法言·孝至》:“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后因称子女奉侍父母之日为爱日。

[2]建安:旧县名,治所今福建建瓯。

[3]传记:此指《法言》等书中的记载。

[4]小序:即《诗序》,列在《诗经》各诗之前,解释各篇的主题。

[5]庭闱:父母居住的地方,代指父母。

[6]游盘:在外游嬉盘桓。盘:逗留。

[7]飡(sūn):同“飧”,饭食。

[8]忨愒(wàn kài):同“玩愒”,苟且偷安,荒废岁月。

[9]皇然:恐惧不安貌。皇:通“惶”。

[10]反:同“返”。

[11]婚媾(gòu):婚姻。

[12]燕:通“宴”。

[13]憧憧(chōng):往来不定貌。

[14]哀矜:怜悯。

[15]顾:回头看。引申为眷顾,惦念。

[16]洒淅(xiǎn xī):寒栗貌。

[17]指:意旨。

[18]先人:已故父亲。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叔父。

[19]内行(xìng):指人在家庭内的言行。

[20]蔡中郎:东汉文学家蔡邕。东京:指洛阳,东汉以洛阳为京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面。故称。又以东京代指东汉。文宗:文坛上受宗仰的人物。

[21]崔、蔡:崔駰,字亭伯,东汉文学家,与蔡邕齐名。

[22]元鲁山:无德秀,字鲁山,唐代人。据传其兄之子生下来就死了母亲,没钱雇奶妈,元德秀把自己的乳头给婴儿吸,几天后竟像女人一样流出乳汁,到婴儿能食其他食物后乃止。结:元结,字次山,唐文学家,诗文具现实主义精神。

[23]茔:坟。传说蔡邕性笃孝,母卒,在坟侧搭了草屋守丧,坟中有白兔出来陪伴他。

[24]湩(dòng):乳汁。


译文

《兰陔爱日图》,是福建建瓯郑有章先生绘制的自画像,采纳了《法言》所记载的孝顺的孩子珍惜父母存世的时日的意思,同时采纳西晋束晳增补的《诗经》里的《南陔》诗的主旨给这幅画命名。郑有章先生考中进士,将被铨选担任县级官吏,可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他犹豫着不愿外出做官。孟子认为社会上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那只顾自己前程、不管赡养父母的行为是其中之一。《诗序》说:“《南陔》这首诗说的是,孝顺的孩子相互告戒来奉养、孝敬双亲。”   西晋束晳增补的诗的正文写道:“沿着南边的田埂,去采摘那儿的兰花。思慕、爱恋双亲居住的地方,内心没有片刻安逸。那些在家的孩子,不要只顾自己游乐。要让双亲早晚的食物都芳香、清洁。”

早晨和黄昏是一天所拥有的时段,人们荒废早晨和黄昏,心安理得地弃置这段光阴的情况是很多的。孝顺的孩子每天给父母奉上晚餐早饭,亲眼见到双亲已经衰老,想到像这样能侍奉双亲的早晨和黄昏是不能更多拥有的,所以就会惶恐担忧,在家庭生活内部有一颗慌乱不安的心,在家庭生活外部则有游乐的警戒,这就是孝顺赡养父母并且珍惜父母存世的时日。那逝去后不能再回来的,是年华;与社会接触后更易变化的,是人的感情表现。人刚出生,就知道拥有父母罢了,渐渐长大然后结婚,接着养育孩子与人交往,追求富贵,宴会游乐,计较利害,分清恩怨,众多事情出现在自己面前,眼睛里自然就看不见父母了。面对纷纷扰扰的杂务往来不定,人们身陷其中觉得快乐,可是父母的年纪是一天天地变老了。

古代的人知道人的感情表现会像这样变化,与社会接触后孩子的感情容易改变会淡忘自己的父母,古代的人同情怜悯这种情况,为了纠正它,他们奔走呼吁,想办法让人们回到正道上,所以称呼孝顺父母为顾养。顾是眷顾,眷顾父母内心就会有警戒,这是奉养父母的开始。孝顺的孩子与天下人交往接触,和一般的人没有两样,唯独他们奉养父母的感情更加真诚执著,能够屡屡眷顾父母并且在内心产生警戒的心思罢了。太阳落到西边,冷清寂寞,荒芜悲凉,剩余的光芒显得寒凉,呈现出一种不能略微停留的状况;眷顾父母,也就是在肉体感到寒冷颤抖,在内心觉着慌张凄怆,无法使自己安逸,即使怀有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进献计策让父母长寿的情感,在这时父母的有生之日难道能稍稍停留?哎呀!这种孝顺的孩子的想法,就是郑先生给这幅图像取名的用意。

郑先生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继承他的已故父亲以及伯父叔父,凭借辞章修养、科举考试在天下获得声誉,社会上的人都羡慕他,他们不知道他对于自己在家庭内的言行竟然做到像这样的的忠诚专一。以前蔡邕是东汉的文坛领袖,社会上的人拿他和崔駰并列;元德秀用学问教导同宗的子弟元结,元结写的文章于是清除了唐代文风里的鄙陋。历史著作中记载了这两个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奇异事件,蔡邕为母亲守丧,有白兔作伴,元德秀抚养哥哥的幼子,双乳分泌乳汁。像郑先生这样的善于写文章和砥砺高尚品德,与两位古代君子相比难道有不一样吗?我记录这幅图画,对郑先生那个人更加仰慕、感慨和赞叹。至于说这幅图画的布局的详细情况,以及那些寄托事物形体、表达某种想法的绘画名称,都是图画的一般的规律,和人的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不相干,所以这里就不写了。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