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梅曾亮《上某公书》

梅曾亮《上某公书》

2025-08-07 09:42:35
浏览量:

原文

久未肃启[1],歉然于中,伏计盛署就道,明公高识远度[2],必能坦然。惟顺时节宣[3],加意卫摄为重[4]。

天之成就伟人,各有意度[5]。如陆敬舆[6]、李伯纪诸公[7],其困苦冤抑,百倍于闾巷之小民,而天不为悔,以为成其名而增重以天下后世之望者,与郭令公[8]、裴司空之功成名立无以异也[9]。太史公曰:“人能弘道[10],无如命何!”此犹有竞心焉[11]。若《淮南子》之言[12],则进乎是矣,“其操之也若发机[13],其纵之也若委衣[14],”此则命无知人何耳。

不能默默,进其餍饫者为馈[15],伏惟亮察[16]。不宣[17]。


注释

[1]肃启:恭敬地陈述,指通信问候。

[2]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3]节宣:劳逸有节制,以宣散其气,不使它壅塞在心里。

[4]卫摄:保养。

[5]意度:打算,安排。

[6]陆敬舆:陆贽,字敬舆,唐代德宗时名臣,参与机谋,平定朱泚之乱。任宰相,遭裴延龄倾轧,罢相贬忠州,居忠州十年而死。

[7]李伯纪:李纲,字伯纪,南北宋之交的名臣,抗金将领。他坚决主战,屡遭投降派排斥,高宗时任宰相七十天,即受谗害,闲置多年而死。

[8]郭令公:郭子仪,唐肃宗时名臣。平安史之乱有功,累官太尉、中书令,进封汾阳郡王,人称郭令公、郭汾阳。德宗时尊其为尚父,功名富贵显赫一时。

[9]裴司空:裴度,字中立,唐代宪宗时名臣。力主消除藩镇,平叛有功,由御史中丞升为宰相。御史大夫汉代时称司空。

[10]弘道:扩大、发扬道。《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1]竞心:竞争之心。

[12]《淮南子》:书名。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所著。

[13]发机:拨动弩的机关。弩是用机栝发箭的弓。发机比喻极迅速。

[14]纵:放任。委衣:弃置衣裳。比喻极容易。《淮南子·原道》原文是:“其纵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发机。”

[15]餍饫(yù):饱,喻为学的深入体会。馈:赠送。

[16]伏惟:俯伏思维。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的敬辞,多用于书信,表希望。亮察:敬辞,犹言明鉴。希望对方谅解、体察。

[17]不宣:不尽。常用于书信末尾。


译文

很久没有恭敬地给您写信了,心中感到非常抱歉。我猜想在这炎热的暑天您就要启程(远行或赴任),以您高超的见识和远大的器量,必定能泰然处之。只是希望您顺应时节变化,注意调养宣导,尤其要格外留心保重身体。

上天要成就一个伟人,各有其独特的安排和用意。像陆贽(字敬舆)、李纲(字伯纪)这些先贤,他们所遭受的困苦、冤屈和压抑,比普通百姓要深重百倍,然而上天并不因此感到懊悔(或:并不改变初衷)。因为上天认为,正是通过这样的磨难来成就他们的名节,并以此加重天下人和后世对他们的敬仰与期望。这与郭子仪(郭令公)、裴度(裴司空)那样功成名就的伟人,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司马迁(太史公)曾说:“人能够弘扬道义,却拿命运无可奈何!”(“人能弘道,无如命何!”)这话里多少还带着点(与命运)抗争的心意。而像《淮南子》里所说的,境界就更高了:“命运操纵人(或:抓住人)时,如同扣动弩机般突然而不可抗拒;它放弃人(或:放松人)时,又如同脱下衣服般轻易而无所留恋。”(“其操之也若发机,其纵之也若委衣”)  这说的就是命运(如此强大),人拿它是完全无可奈何的啊。

(我)不能沉默不语,所以把这些深思熟虑后的见解(“餍饫者”)奉上给您,权当一点心意。恳请您明察(我的心意)。书不尽意(“不宣”为书信结尾套语)。

赏析

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师20余年,承姚鼐余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文坛之势。梅曾亮生当封建制度解体之际,主张“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他有些比较客观的“因时”之作,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但表示束手无策。梅曾亮曾批评骈体文矫揉造作,但他对于散文的见解,基本上未脱桐城派窠臼。虽然他还认为"性情异,文章亦异",但也只是桐城派内部的大同小异。因此,他的散文在艺术上往往选声练色,姿韵安雅,笔力微弱,与其盛名不能相符。梅曾亮作文之余,常以悲欢为诗。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某公,指的是严禁鸦片输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林则徐。林因受投降派诬陷,1840年被革职,次年又流放新疆伊犁。这封信用古代名臣的困苦冤抑来进行安慰,又用“命无如人何”的旷达人生态度来加以勉励,纸短情深,含蓄而不失关切,同时也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感情。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