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诗刊》社、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新工业诗歌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在合肥召开。《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陈先发,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储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颜炼军、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四平、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胡金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学芯、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马行,以及冯雷、刘康凯、许晓雯、刘康、孙方杰、许敏、漆宇勤、年微漾、王家铭、万冲等知名诗人、评论家,以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合肥日报等媒体记者,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诗刊》编辑、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丁鹏主持。
李少君在讲话中表示,新型工业化在今天的中国正被赋予新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从流水线的节奏到智能时代的代码,从工匠的汗水到科创者的灵感,工业文明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成为人文精神的沃土。而“新工业诗歌”正是这一沃土上生长出的瑰丽花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意象征。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回答“为谁而作”的命题。“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正是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它拒绝曲高和寡的窠臼,拥抱烟火气与时代感;它既传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关怀,又融合短视频、互动艺术等新载体,让文艺从书斋走向街头,从精英叙事转化为大众共情。今天的创作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大众心声的放大器。新工业诗歌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
李少君强调,本次研讨会,我们期待碰撞出三个维度的火花:理论上,如何定义新工业诗歌的美学体系?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实践中,怎样用文艺作品呈现“工匠精神”“智造浪潮”背后的生命故事?传播手段如何创新,在算法主导的时代,如何让优质文艺突破圈层、直抵人心?当我们谈论新工业时,我们是在谈论人的创造;当我们书写诗歌时,我们是在书写人的尊严。愿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研讨交流,更成为一场唤醒创作初心的仪式,掀起新工业诗歌创作的高潮。
储蓉在讲话中说,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乘风破浪70多年,是国内成行机床行业的标杆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液压机国家标准制定单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承担单位,是新工业发展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力量。我们秉持传承工业精神,制造优良装备的发展使命,担当起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致力于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成为有尊严、有担当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工业文化的强大力量。它不仅是企业前进的动力源泉,更是连接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此次我们共同主办研讨会,搭建起工业与文学深度交流的桥梁,用诗歌描绘工业的美好未来,为新工业诗歌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对何为新工业之“新”,诗歌如何处理新工业题材,中国和西方工业诗歌的比较,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与对新工业诗歌的影响,新工业诗歌的美学价值与写作难度,如何写出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实力相匹配的新工业诗歌,新工业诗歌与新大众文艺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是在新工业诗歌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会议。与会专家对新工业诗歌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新工业诗歌既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也能够对诗歌史和文学史的内在逻辑给予回应,无论是新工业诗歌还是新大众诗歌,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精神表达。
当日下午,与会诗人、专家还在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聚变创新展览馆进行实地调研,深度参观了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并进行进一步的座谈交流。切身感受新型工业化的火热现场与壮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