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尽管按照传统节气计算,2025年的"三伏天"要等到7月20日才正式入伏,但京城的居民早已提前感受到了酷暑的威力。连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让这座北方城市提前进入了"烧烤模式"。乙巳年伏天未到北京已热浪滚滚!
气象数据显示,7月1日至11日,北京平原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其中7月9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到38.6℃,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更令人担忧的是,夜间最低气温也持续在26℃以上,晚上关掉空调难以入睡,形成了典型的"桑拿天"特征。这种昼夜温差小的天气,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大兴区某建筑工地,工人们不得不调整作业时间。项目经理告诉记者:"现在早上5点就开始干活,中午11点到下午3点休息,晚上干到8点。就这样,每天还是要消耗几十箱矿泉水。严重的高温影响了工程进度"类似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体现,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都面临着严峻的防暑降温挑战。医院方面也传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北京急救中心统计显示,7月以来中暑呼救量同比增加45%,其中老年人占比超过六成。北大医院大兴第一分院急诊科主任介绍:"最近接诊的热射病患者明显增多,有些老人为了省电费不开空调,结果导致严重后果。"专家特别提醒,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防护。医生告诉大家,藿香正气水是最好的解暑药品,目前各大医院次药的需求量很大。
面对提前到来的高温天气,北京市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7月10日,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市应急管理局随即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各区开放了超过500个避暑纳凉场所,部分地铁站还设置了"清凉驿站",为市民提供临时休息区。在商业领域,高温催生了"清凉经济"的繁荣。各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空调、风扇等制冷家电销量同比增长180%,防晒用品、清凉饮料等也迎来销售高峰。外卖平台上,冷饮、凉皮等消暑食品订单量激增,部分饮品店甚至出现爆单情况。气象专家分析,今年北京高温提前且强度大,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指出:"近年来华北地区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初日提前、终日推后,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持续。"同时,专家也提醒,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7月下旬北京可能迎来更强烈的持续高温过程。
面对高温天气,市民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大兴区念坛公园、滨河公园、金星公园等,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选择早晚时段锻炼,避开正午高温。一些社区组织开展了防暑知识讲座,教授居民如何科学使用空调、识别中暑症状等实用技能。还有市民选择"北上避暑",前往承德、北戴河、坝上草原、闪电湖等周边凉爽地区短期度假。城市基础设施也在经受着高温考验。7月11日下午,海淀区某路段因气温过高导致沥青软化,出现轻微变形,市政部门连夜进行了抢修。电力部门表示,目前电网负荷处于安全运行范围,但已做好应对用电高峰的准备。这场提前到来的高温"大考",不仅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也检验着市民的科学素养。专家建议,在高温天气下要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贪凉过度依赖空调,室内外温差最好控制在5-8℃为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高温天气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空气湿度较往年明显增大,这使得体感温度更高;再如,高温持续时间长,连续多日无有效降水,加剧了干旱风险。农业部门已发出预警,提醒农民做好农作物抗旱工作。在应对策略上,一些创新做法值得关注。西城区某街道试点"清凉公交站",加装喷雾降温系统;部分社区开展"邻里互助送清凉"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防暑物资;还有企业推出"高温津贴实时发放"制度,保障户外劳动者权益。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从长远角度规划,加强气候适应性建设,比如增加城市绿地、推广绿色建筑、完善高温预警机制等。同时,每个市民也需要提高气候适应意识,掌握科学的防暑降温方法。今天,天气预报说下午2点以后,北京有雷阵雨、部分地区有强对流天气,会出现冰雹等。希望这次预报准点,老百姓能盼来及时雨!
站在2025年的盛夏回望,北京这场提前到来的高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更具韧性的城市,如何培养更具适应能力的社会,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眼下,当务之急是做好当前的防暑降温工作,确保市民平安度过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