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老汉与回不去的故乡

老汉与回不去的故乡

djh1128032025-09-14更新 次浏览

  老汉与回不去的故乡

  ——教师节献给我的岳父老师

  

        作者/国防战士

  2023年才过6天,那个我叫了三十年爹的岳父冷勖忠就离开人世,到另外一个世界了,我和妻子及家人仅用一天时间就把他送进了县城边的公墓。

  老汉是四川人对爹的称呼,岳母把饭做好后,都会对我们说:“去,叫你老汉来吃饭。”

  老汉教了一辈子的书,生前有3大爱好,看书和抽烟、喝酒、钓鱼。我年轻时没有烟瘾,第一次去见老汉的时候,他打开一盒烟,自己先叼上一根,又递给我一根,笑着对我说:“抽嘛,男娃儿抽根烟莫来头。”“”莫来头”就是四川话没有事的意思。许多年以后,我还会常常记起老汉给我递烟的情景,手臂弯曲着,伸一下缩一下,而我却不知所措。

  老汉闲来打打川牌,唱唱川剧和京剧,此外就是钓鱼,他想钓鱼的时候,就在我面前拿出渔具包里的鱼竿,一遍又一遍地擦拭,就像是战士临战前擦枪磨刀,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带他去城外战友承包的小水库过把瘾。

  老汉非常爱读书,还在学校教书的时候,除了看看教育和文艺方面的书,也会看一些生活常识方面的书,下班休息在家躺在床上,不是看书就是研究怎样把第二天的课讲好,他这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教出了几个体制内和企业界混得不错的几个学生。

  老汉是1960年代贵州大学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毕业后就回到家乡的一所农业中学教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西双版纳知青回城后,西双版纳出现了教师严重缺员的情况,于是他就带着家人从老家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来到了西双版纳,在当时的景洪农场中学,现在的景洪市第四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老汉是个好人。他生活俭朴,洁身自好,做事严谨、工作勤恳,对人和气。在西双版纳老一辈的教师队伍中,他很具有代表性。我参加在职本科学习时,记笔记从不用笔记本,随意用几张活页纸涂鸦,考完试就扔掉。老汉看到以后,他找出上世纪50年代他自己上中学的课堂笔记给我看,我看着那些保存了四十年但依然整洁的软抄本,看着那一行行隽秀整齐的钢笔字,我的灵魂被深深触动了,这哪里是普通的课堂笔记,这分明就是教导我们要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活教材,在翻阅他的工作笔记时,我还发现他所教授的每一堂课,都是认真备过课的,每一个生词和生字都做了详细的注解,每一段句子的分析都作了认真地记录。这些笔记直到他离世,依然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读书学习记笔记的习惯。

  老汉是一个非常认真并执拗的人,每天要我下班后给他带报纸和杂志看,还在看过的地方圈圈画画,只要发现某个句子和标点有错,就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把出错的文章剪下来寄到报社。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打了一场大胜仗。

  有一次本地的报刊出现了一个小问题,他硬要写信去批评指正,还要求人家一定要给他回信。我和岳母都劝他,这种小事情由我去提醒编辑一下就行,不要搞得一本正经,让年轻人丢面子下不了台。但他却不依不饶地给编辑部写信,直到人家回信并登门道歉才肯罢休。

  退休以后,老汉把读报和剪报当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剪报有两种,一种是他自己需要收藏的诸如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类,一种是政治学习类,后者主要是供我学习用的。单位里组织学习,或者我需要写个心得体会什么的,只要在剪报本里面找就行。

  老汉喜欢喝酒但不贪杯,只要坐上饭桌,不管菜的好赖或只有简单的花生米和麻花等下酒菜和糕点,都会喝上二两。老汉喝的都是白酒,不论是不是上档次的瓶装酒还是便宜的自烤酒他都从不挑拣。虽然好喝两口,但老汉从来没有喝醉过,更没有酒后失态的状况。

  听老汉谈他的家事和年轻时的经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讲的新中国成立前积攒了一些家财、土地的爷爷,解放后不了解新政府的政策,怕被清算吞金自杀;他很小代替我媳妇生病奶奶去接受批斗;还有他上大学吃糖醋鱼的事情都说得很生动。他代替他生病的母亲去接受批斗时,胸前挂一块写着奶奶名字的木牌,叫到名字就要上前鞠躬,然后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斗。他讲的那些事有些是重复过多遍的,但他的讲述绝对不会与之前的表达有任何的不同,甚至一个词都不会有错,由此可见他的教学是无比严谨细致的。

  老汉基本不做饭菜,但兴趣来了,会动手切个莴笋丝和胡萝卜丝,那菜丝切得很细,细得非常精致,就像大酒店的大厨的刀工,他用过的厨具餐具也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老汉是四川省中江县人。因为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不能当干部更不能参军入伍,只能回乡务农。他细皮嫩肉,手不能拿肩不能挑,被安排和妇女在一个组劳动,拿女社员一样的工分。一次公社领导到生产队视察工作,看到一位身体瘦弱戴眼镜的白面书生在跟一群妇女摘胡豆(蚕豆),便问生产队长是怎么回事。生产队长便把老汉的情况向公社领导作了汇报。“大学生和一群婆娘人做活路,好造孽嘛,公社农中正缺人,让他去嘛!”就这样老汉他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了当地农业中学教书。虽然当了拿工资吃国家粮的人民教师,后来还加入了组织。但没有哪个贫下中农的女儿愿意嫁给他,更不用说那些拿工资吃国家粮的干部、工人家的姑娘了。还是在本地小学教书,同样是剥削阶级出身,但是又有人民教师身份的外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已经快三十岁的老汉,一是外公看老汉一表人才,书也教得不错;二是自己也属于剥削阶级,还是被劳动改造过的右派,也算是门当户对吧。就这样,岳父岳母在那个没有人待见,不可能有什么爱情的年代,无奈地组成了家庭。

  老汉和岳母养有三个子女,一男二女,除了后来成为我妻子的二女儿在身边工作,其他都在外地工作。20世纪80年代,国家结束动荡,个人的发展不再受家庭出身好坏限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老汉开始考虑一家人的出路,当时云南、新疆等边疆省份开始大量招募教师,如果有愿意到云南西双版纳教书的内地教师,可以安排本人的家属工作,并解决子女的城镇户口。老汉想到了举家远迁云南,为了保险起见,他跟校领导请了长假,自己到景洪农场中学试教了一年后,才举家南迁西双版纳。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一张像样的吃饭桌都买不起,只能捡几块砖头铺上报纸当吃饭桌,一家人粗茶淡饭过了好多年。所以岳父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读书,因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远行的游子没有谁不眷恋故乡,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没有谁不想周游世界,但作为普通教师,老汉年轻时没有条件去体验乐山乐水中快意。我做他的女婿后才见他回过一次老家,毕竟家里有老的要照顾,有小的抚养,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集资建房等等,都需要精打细算。但岳父有他的处理方式,三十多年来,他坚持年年订阅《国家地理》杂志,新版《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一出,他必然会第一时间购买。他会在家乡的地图上圈圈点点,做些标注。他也爱看央视的文化旅游节目,无论讲到中国和世界的某个地方,他都能讲出个一二三。老家的亲戚到西双版纳看他,在与亲人们交流时,他都能够准确地说出故乡任何一条河流,任何一座土丘的变化。他以这种方式来神游那些心驰神往的山川大河和魂牵梦萦而又无法回去的故乡。

  人们常说,心安之处是故乡。季羡林老先生有一本书叫《心安是归处》,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焦虑、疲惫,渴望找到一处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但老汉他早把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当作了自己的故乡,自己心灵的归宿。老汉的这种心安即归处的情怀,也让我们放下了浮躁,得到了心安。

  1998年老汉退休,便和我的丈母娘一起到勐海居住,2003年我调景洪工作后才搬回景洪。自1993年我们结婚至2023年去世的30年里,我目睹了岳父一步步地走向衰老,乃至最后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生命完全终结的过程。

  进入70岁以后,老汉很少出远门,连超市和农贸市场都很少去。更多的时候是坐在房间里看书读报,最多就是到小区门口的餐馆吃一碗米干。老汉的话不多,和路过的小区邻居也很少搭讪。我的丈母娘讽刺他说,“你老汉这个人太阴,人家跟他打招呼都不会开腔应一下。”我理解岳父,他远离了他原来的朋友社会圈子,他感到孤单,但又不想去和人交流,感到生活无趣,又不想麻烦别人。在饭桌上听到岳母唠叨,他猛喝一大口酒,再嚼一大块红烧肉,边吃边叹道:“知足常乐。

  2020年以后,老汉的身体每况愈下,先后几次住院,也不再好好吃饭,就点花生、饼干、麻花下酒,最多吃几个饺子、汤圆,身体变得异常消瘦,人也变得木讷和健忘,除了家人他谁也记不住,邻居递给他一支烟,他居然不知道人家是谁。去年年底的一天他摔了一跤,等我下乡回来,他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了,吃饭喝水都要人喂,我和妻子岳母轮流陪护。

  老汉住进医院后,医院的形势开始变得异常紧张,先是医院出现了新冠病人,后来是有医生护士被感染阳性,然后病人、家属接二连三地爆出被感染的消息,最后岳父岳母都被感染了,岳父吃不下饭,喝不进水,甚至我端给他的他最爱吃的鲜肉米干也咽不下去了。终于,在2023年1月6日,晚上10时40分的时候,他老人家一口气没上来终究离开了人世,终年86岁。老汉走后,最痛心的是岳母。直到现在,岳母还对我说,如果不是新冠你老汉还可以回家过一个春节,说不定还可以活到九十。

  老汉走了,他走得很安详,他给儿女留下的是对幸福和快乐的经典诠释,心安便是福,知足亦长乐。现在,我愈来愈明白这些道理,也为这些道理所折服,我们所追逐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的“心安”“知足”。

  我唯一为他遗憾的是,他没有回到他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