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风裹着第一片雪籽落下时,窗棂先接住了细碎的凉意。那不是春日柳絮的轻飘,也不是秋日霜花的薄脆,是带着筋骨的白,簌簌敲打着玻璃,像谁在冬夜叩门,声音清越又温柔。
推开窗的瞬间,寒气裹着雪的清冽扑进怀里。抬头望,铅灰色的天空正漫出无边无际的白,雪片越来越大,像撕碎的云絮,又像揉软的棉絮,慢悠悠地、不慌不忙地铺满屋顶,染白枝头,给光秃秃的树干缀上了蓬松的银花。远处的屋顶渐渐连成一片雪原,近处的灌木丛裹着厚雪,像蹲在地上的白胖精灵,连平日里喧嚣的街道都慢了下来,车辙碾过积雪,留下两道弯弯的弧线,很快又被新雪温柔覆盖,这就是门头沟的冬天。
山里的小巷子里有孩童奔跑的笑声,他们踩着积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冬日最鲜活的韵律。有人行人裹紧围巾,手里提着冒着热气的烤红薯,白气氤氲在雪雾里,与飘落的雪花缠在一起,暖了眼底的风景。我拢了拢衣领,伸手去接那些雪花,它们落在掌心,转瞬便化作一滴微凉的水,却在指尖留下清润的痕迹,像冬的吻。
屋内的灯光透过窗玻璃,在雪地上投下一片暖黄的光晕。炉火噼啪作响,煮着的茶冒着袅袅热气,茶香混着雪的清冽,漫满了整个屋子。翻开一本旧书,字里行间的故事与窗外的雪景相映,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偶尔有雪花落在书页上,轻轻一抖,便化作细碎的水珠,晕开淡淡的墨痕,像是冬夜写给时光的信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5马上划上句号。飘雪的日子,世界变得安静又纯粹。没有了秋日的斑斓,却多了一份素净的诗意;没有了夏日的燥热,却藏着一份内敛的温暖。那些落在肩头的雪,那些踩在脚下的咯吱声,那些屋内的灯火与茶香,都在诉说着冬的温柔。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从来都藏在这简单的时光里,藏在这飘雪的日子里,清宁而绵长。
风掠过钟鼓楼的飞檐时,第一片雪花终于落进了京城的暮色里。不同于江南雪的缠绵,北京的初雪带着北地的清劲,却又藏着古都独有的温润,甫一降临,便给红墙金瓦、灰瓦青砖都笼上了一层薄纱,让整座城完成了从喧嚣都市到诗意北平的温柔转换。
想起2022年那场大雪,故宫的红墙是雪最好的底色。细碎的雪花落在斑驳的宫墙上,落在熠熠生辉的琉璃瓦上,红白相映间,飞檐斗拱的轮廓愈发清晰,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再现了紫禁城的庄严与静谧。偶有喜鹊落在积雪山头,抖落的雪粒簌簌作响,与远处传来的游客低语交织,成了冬日里最清雅的韵律。若是雪后放晴,低角度的阳光洒下金色光晕,给白雪镀上一层暖调,红墙、金瓦、白雪、金光交织,便是独属于北京的“金色冬雪”奇观,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以前,飘雪的日子,北京胡同对我印象很深。胡同里的初雪满是烟火气,灰瓦屋顶积起薄薄一层初雪,像铺了层松松软软的棉絮,檐下的红灯笼在风雪中轻轻摇晃,红与白的碰撞,暖了整条街巷。老槐树的枝桠还挂着未落尽的黄叶,雪花落在上面,黄绿白三色交织,随手一拍便是定格时光的画卷。穿厚棉服的孩童牵着大人的手,盯着橱窗里的冰糖葫芦挪不开步;大爷大妈们围在炉边,听着窗外雪花敲打着窗棂,聊着家长里短,炉火的暖意混着饭菜香,从门缝里溢出来,与雪的清冽撞了个满怀。站在故宫北边景山万春亭远眺,整座京城尽收眼底。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卧在雪色中,十七孔桥如白玉腰带横跨湖面;远处的CBD高楼与近处的古建相映,现代繁华与历史厚重在白雪的覆盖下和谐共生。街头的铛铛车驶过积雪,留下两道弯弯的车辙,很快又被新雪温柔覆盖;环球度假区的城堡在雪中更显魔幻,首钢园的滑雪大跳台则透着“双奥之城”的动感活力,这也是北京雪景的魅力!
这场初雪,落满了京城门头沟的每个角落,也落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它让潭柘寺更显肃穆,让小山村更显得温情,让山中仅有几栋现代楼宇多了几分诗意。走在雪中,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时光的回响,也是生活的韵律。北京门头沟的初雪,从来都不只是一场雪,而是一场跨越古今的约会,是历史与当下的相拥,是刻在每个京西人记忆里的岁月,最温柔的冬日仪式。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午,打纯净水时候,发现院子里的腊梅已经盛开,我想万紫千红的春天也快来到了!静下心来,积蓄力量,未来的丙午年马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