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在诗学的田野里拾穗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在诗学的田野里拾穗

2025-08-19 14:45:02
浏览量:

三位农妇躬身于麦浪间,将散落的稻穗收入囊中,这是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笔下《拾穗者》的画面,每当我欣赏这幅画的时候,感觉到那不仅表现了对土地馈赠的虔诚,亦是对生活诗意的执着追寻。翻开《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恰似踏入一片丰饶的诗学田野,上海诗人崖丽娟采访了39位诗人、学者,每一篇访谈里都有他们的思想结晶,此集结犹如扎成一捆捆沉甸甸的“稻穗”。作为后来的“拾穗人”,我在字里行间俯身寻觅,拾起的每一根“稻穗”,都感觉到其间有照亮新诗研究之路的智慧光芒。于是我成了一个在诗学田野里的幸福的拾穗者。

在青年诗人姜涛的访谈里,姜涛提到诗人臧棣曾提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的观点,这虽然不是臧棣在访谈里亲口说的,但我愿意把它视为我收获的第一根极具分量的“稻穗”。一般我们都认识到诗歌以意象为砖石、以韵律为脉络、以隐喻为密码,构筑起独特的认知体系,它既是对生命感悟的高度凝练,也是对精神疆域的勇敢开拓。当第一次听到“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的观点时,我们不禁要再思考这种特殊的知识属性还有哪些特征?这似乎在瞬间打开了理解新诗的全新维度。然而,诗歌究竟如何成为特殊知识?又该如何解读其中的奥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在诗学的田野中探寻。

诗人西渡提出“新诗的‘六朝时代’”的论断,宛如第二根饱满的“稻穗”。他指出当下新诗正处于诗意与技艺可能性不断迸发的阶段,虽尚未抵达巅峰,却在为未来的辉煌积累能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作为特殊知识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探索与沉淀。诗人们不断突破创作边界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为诗歌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诗人一行提出“当代诗理念中,真和新已大体上取代美和善的位置”,并引入“诗歌哲学”的概念,成为第三根引人深思的“稻穗”。“真”直指诗歌对现实与内心的真实映照,“新”强调表达形式与思维的创新突破,诗歌由此跳出传统美学的藩篱,成为更具思辨性的知识载体,与臧棣的观点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当代诗歌知识属性的复杂图景。而我一直以来也认为“新诗新诗,新新不已”。好多年前我问上海的评论家孙琴安此前有没有“诗哲学”这个概念,他说没有,现在好了,这个概念终于有诗人提出来了。

西渡对诗歌音乐性的独到见解,是第四根沉甸甸的“稻穗”。他明确区分“诗的音乐性”与“声音的音乐”,强调诗歌的韵律源于语言本身的节奏与张力。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出诗歌作为特殊知识,不仅能触动视觉与思维,更能通过语言韵律在听觉与心灵层面引发深层共鸣。顺着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检测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的路径有哪些?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条:朗读和诗人唱诗。而这又需要音乐的耳朵。

敬文东“读懂现代诗需要专门训练”的观点,恰似第五根坚实的“稻穗”,为诗歌的知识属性提供了现实依据。这表明诗歌并非浅尝辄止的消遣,而是需要读者以特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去解码的艺术,从创作到接受,诗歌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知识循环体系。

而诗人周伟驰提出的“新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日常口语的味道写出来。如果没有味道那也要把它的味道发明出来”,以及“口语结晶体的味道”这一概念,堪称最富韵味的“稻穗”,为这场诗学拾穗之旅画上点睛之笔。它精准道出了新诗与古诗的本质区别——新诗扎根于日常口语的土壤,却又能通过诗人的匠心,提炼出超越平凡的诗意韵味。“口语结晶体的味道”涵盖感觉、口吻、语气等多重维度,为新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向。我对其“发明”之说尤感兴趣。想起北岛的诗作《生活》:“网”,孔孚的诗作《大漠落日》:“圆/寂”,看似对现成词语的直取,其实是“发明”。

这些从《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中拾得的“稻穗”,其实是我在做一次建设性的“拼图”。每一根都凝聚着诗人与学者们对新诗的深刻思考,既是当代诗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也为读者理解新诗打开了多维视角。在这片诗学的田野里,每一次俯身拾取,都是对诗歌本质的深入追问;每一根“稻穗”的积累,都让我们离诗歌艺术的真谛更近一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