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日的新作《百味沙洲》是一部为湘南沙洲美食立传的散文集,既是对沙洲汉族瑶家民俗与红色传承的精神演绎,也是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味道和奋进力量的文学叙事新名片。在一道道美食中挖掘沙洲风土人情与红色记忆,在白描美食制作过程中展现乡村厨师的匠心与作者的故乡情结,这是谭旭日写作《百味沙洲》的最大亮点,使得字里行间既满溢沙洲味道的人间烟火气,又有一方水土人杰地灵的神秘演变而独具特色的今古传承与时代创新。如果你知晓谭旭日本身就是一个擅长烹饪湘南美食的大厨,在品尝沙洲味道时,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体验,其实就是谭旭日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盛宴。
《百味沙洲》用100篇散文于美味篇、风味篇、寻味篇3个专辑中娓娓道来。作者结合沙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展现的独特敏锐性,在深入分析沙洲的历史人文与现代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地方美食的思考和解读,将中华文化、红色经典、社会发展和沙洲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剖析出政治、经济、文化、人文背后的深层次内容,进一步升华与时俱进、接续奋斗的沙洲精神。
《百味沙洲》以《军民鱼水情》开篇,结合国家领导来沙洲考察,重温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此地留下“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瑶家乐农庄老板娘黄红梅据此创新推出腊肉与剁椒鱼头融合的菜品。食材的双重组合,既深含红军和百姓之间恰如鱼水情深的精神内核,也有乡村振兴发掘红色文化的象征性和现实意义。
《百味沙洲》描绘的蒸煮红烧爆炒凉拌等唇齿留香滋味,是以作者八进八出沙洲,为文学蓄势更贴合沙洲的味道为基础的。作者笔下的沙洲餐饮也就五六家,比如沙洲瑶家乐、沙洲瑶厨、沙洲食府、湘顺湾农庄等,出场人物有“半条被子”主角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新亮,有黄红梅夫妻,有瑶湘韵味特产店的老板娘,有民宿店的朱志旭等。每家店每个人都有故事,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就成了作者通过书写沙洲味道,慰藉心底乡愁的自我救赎。
这就好比沙洲瑶家乐农庄老板李根良推出的新菜——折鸡蛋双拼。折鸡蛋原本是沙洲乃至湖南汝城县内乡民待客的一道传统菜,但李根良用沙洲自产玉米切片围绕盘中折鸡蛋摆盘一圈,配以一碟沙洲自产茶油剁辣椒酱,一道色香味令人销魂的菜品,不仅吊起走南闯北之汝城乡民的胃,更留住了来沙洲玩乐旅者的心。作者既从入乡随俗的艺术构思出发,又融入店家推陈出新的日常,让读者在细读《百味沙洲》过程中,激起乡愁的情感涟漪,如滁河的水缓缓流淌而去。
《百味沙洲》的主菜有70道,还有16道凉菜。作者对味道的记忆,我想远不只这几十道菜,但不管是主菜,还是凉菜,都以流传于世的经典美食为基础。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稍有了解就知道,两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将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带至岭南、湘南地区,各种技艺包括生活习俗也由中原移民传入。沙洲位于广东仁化、湖南汝城交界之处,南来北往的美食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各地风味在这里更是百花齐放,交融并济,传承创新。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看,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它经久流传于世的生命力,离不开生活情怀的延续,更离不开作家情感的转化。对于作者来说,其首先考虑的似乎不是依赖文字去抓住读者的心,而是怎样把自己的心融入美食中去,让读者跟着自己一起去寻找胃的记忆。因此,作者怎样选择素材,才能真切地表达众生对美食的记忆与传承,使之就像血液里存在的基因一样,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唯有作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所描写的文学作品场景里。
从《百味沙洲》16道凉菜的描述中,读者似乎看不出这些菜品是沙洲独有的,这些凉菜在广东人的餐桌上可以看到,在四川人的餐桌上也少不了,正因如此,更能激发不同地域读者或来沙洲旅游者的共鸣。这既是作者发自肺腑对美食和沙洲人民满怀敬意的真情回馈,反映了作者对沙洲美食真挚、强烈的感情,又是作者写《百味沙洲》但不限于沙洲这个地域的内生动因。更让人叫绝的是,谭旭日笔下的每一道菜都演化成一篇散文,而每一篇散文又都演化成一道菜。加之每篇文章开头,都有一幅菜品图片,惹人垂涎欲滴,读罢文章,大有立马动身前往沙洲急欲大快朵颐的冲动。即便不能前往品尝,自家买来食材,照着文内“教程”如法炮制,也能聊以安“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味沙洲》又是一本具有指导价值的“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