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上学时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学,至今碰到一串数字,比如手机号、付款金额等,就忍不住要从中找寻数与数之间的规律。数学充满了奥秘,仿佛携带着宇宙传递给人类的丰富信息。可惜我最终与数学无缘,但我对数学家充满了敬意,我以为数学家也像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数字一样,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它所包含的奥秘却是人们难以知晓的。数学家默默地解密着宇宙传递给人类的丰富信息,他们的每一次解密就宛如为人类点亮了一盏明灯。数学家们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们是在为人类点亮明灯,但数学家的姿态往往是低调的,当我们享受着明灯的光亮时,往往忽略了明灯背后数学家们的身影。记得四十多年前,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告诉人们,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由一位中国数学家摘取的,这位中国数学家叫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和他的卓越贡献得到全国人民的景仰。
当我读到余义林的报告文学《普通而纯粹 壮阔而平凡——关于数学家钟家庆和钟家庆数学奖以及钟家庆班的故事》(《中国作家》2025年第7期纪实版)时,不由得想起了徐迟为陈景润所写的报告文学。因为这篇作品的主人公钟家庆也像陈景润一样是一名在数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数学家,他也像陈景润一样长年不被人们所知晓。我得要感谢余义林,是她的写作让我认识了又一名数学家钟家庆,而且这也是钟家庆奖首次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公开见刊。数学家的谦逊品格总是会感动作家的,于是作家往往会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数学家的贡献昭告天下。
钟家庆与陈景润属于同一时代的数学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成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生,在他读大学的时期就显露出了数学研究的非凡才华,但真正让他的数学才华得以尽情施展则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如1980年他的论文《关于舒伯特演算的注记》就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他第一次把群表示论的概念和方法引入相关课题研究之中。数学的概念和理论对于专业以外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陌生的,因此当涉及到钟家庆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时普通读者很难读得懂,余义林大概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对钟家庆的研究成果作特别详细的介绍,而是详细记述了钟家庆当时如何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重视,包括他的特别忙碌的工作。那一段时间,国外的著名大学和数学研究机构都相继邀请钟家庆去交流和讲学。1987年中国首届陈省身数学奖启动,钟家庆便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陈省身数学奖的数学家。正是因为那一段时间他的超负荷运转,在他获得首届陈省身数学奖的这一年,他在纽约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去世时才49岁!
我从作品里看到,余义林为了写好钟家庆,特意重温有关数学的知识。她发现,数学是一个迷人的学科,它具有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的特征,对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她在写作时就采取了一个颇具数学意味的结构。这个结构将作品分为三个递进式的章节,第一章是“数学家钟家庆”。在这一章里,余义林以洗练的文字全面记述了钟家庆的学术成长过程以及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钟家庆数学奖”和“钟家庆数学班”。这两章所讲述的都是钟家庆去世后所发生的事情。钟家庆数学奖是由一批中国数学家发起并设立的。钟家庆活着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要培养年轻的数学人才,他希望我国能建立起一个奖励优秀青年数学家的基金。为了实现钟家庆的遗愿,大家决定设立钟家庆数学奖,用以奖励献身数学事业的年轻人。钟家庆数学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已有近百人获奖。现在,钟家庆数学奖同华罗庚奖和陈省身奖并称为中国三大数学奖。钟家庆数学班则是钟家庆就读中学时的母校——安徽省芜湖一中在2023年设立的,其目的就是要以钟家庆为榜样,激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培养数理思维,发扬钟家庆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
从数学家钟家庆到钟家庆数学奖再到钟家庆数学班,这就像是一个由数学符号无穷大建构起来的开放性场域。无穷大是对一种数学现象的描述,当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时,就被称为无穷大。余义林的记述让我们看到,钟家庆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基数,他的同事、亲人,还有那么多的热爱数学的年轻人,都成为这个无穷大的集合体,因为有了这一集合体,便能让钟家庆的精神不断延伸下去。作者让我们从钟家庆数学奖和钟家庆数学班中,看到了这种“无穷大”的力量。作品在结尾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在21世纪,中国能成为数学强国吗?而从钟家庆的“无穷大”里,我们似乎有信心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
余义林在她的文章中,用“中国数学事业拼图”来比喻中国的数学家群体,这个比喻很形象,也贴切地说明了中国数学家们怀着共同理想、团结协作、代际传承的现实境象。因此,当我们讲述钟家庆的事迹时,必然会联想到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同样作出卓越成绩的数学家,也必然会讲到更年轻的陈浩、周岭、薛宇皓、宋爽等实业家、青年学子们所作出的努力。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数学共同体的概念。余义林在这篇专门书写数学家钟家庆的作品里,通过对钟家庆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其他数学界人士的采访,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和谐融洽的数学共同体的轮廓。有一位外国数学家声称,没有哪一门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效地美化和修饰人的心灵。这一断言想必会有人提出异议,但至少我们在中国数学家们身上看到了一个事实:他们的确在钻研数学的同时也在修炼自己的意志和灵魂,这可能就是对中国数学共同体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