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叶梅的长篇小说《神女》,一幅浸染着三峡烟云与抗战烽火的壮阔长卷徐徐展开。在这宏大的历史叙事里,除了英雄儿女的慷慨悲歌,还有一缕坚韧而温暖的文化脉动贯穿始终——那便是遍布于字里行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覃九河手中那罐氤氲着江心水汽的老叶茶,到凤娘药铺里散发着药香的秘方;从覃家船工勇闯险滩呐喊的峡江号子,到三峡人舞得上下翻飞的龙灯;从岳家五香豆干的香弹滋味,到甘妈灶头炒出的各种香嘴吃食;从覃义蛟手中翻飞编就的草鞋,到杨氏密密缝制的布鞋……本书中超过35处的非遗印记,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嵌入人物血肉、驱动故事前行、最终托举起民族不屈魂魄的文化“芯片”。
身为基层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职业的敏感让我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这些非遗元素视作三峡儿女精神世界的“隐藏芯片”。它们平日里承载着生活的涓涓细流,是维系族群认同的根基;而当国难当头之际,这些深植于血脉的“芯片”瞬间被激活,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作家将传奇文学与非遗交融,让我得以透过纸页,触摸到长江大抢运、石牌保卫战、国宝转运、日寇轰炸巴东城等鲜活历史。
这枚“芯片”的质地,由三峡的山水人文千锤百炼而成。它几乎囊括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非遗十大门类,尤以民间文学和民俗最为吸睛。
民间文学是信仰的基石。神女峰的缥缈传说、官渡口的地名故事、屈原的忠魂、寇准的轶事、廪君与盐池神女的奇缘、江豚母子生死相随的灵性、三峡独有的荷叶铁线草传奇,还有那川江上“宁舍三座庙,不舍覃九公”和清江边“七难八鱼共九洲,七十二滩上资丘”的民间谚语……连同作家笔下的情节——凤娘带着万户沱的村民救治来华助战的美国飞行员,覃玉蛟讲述土家族英雄陈连升父子抗英捐躯,史应责问程诚的对话还原何功伟和刘惠馨烈士牺牲的真相,陆祚孚请覃义蛟转运66箱国宝……这些故事、传说和谚语,蕴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诠释着牺牲与守望的终极意义。当石牌岭上刺刀卷刃、英勇的中国军人以血肉筑起钢铁防线。此刻,神女峰、白虎图腾便是他们心中不灭的信仰之光。这信仰的力量,在小说中牵引着牟栀子失忆后的迷茫,助她以“凤娘”的身份获得新生,更在至暗时刻,为整个民族的抗争点亮了超越生死的精神灯塔。
民俗是族群的纽带。千百年来传承的民俗,存储着尊老爱幼的伦理、同舟共济的义气、共同的审美与浓得化不开的乡情。覃九河寿宴上流水般的席面,三峡人过春节时打糍粑、杀年猪、做团年饭、拜大年、玩花灯……这些繁复而温暖的习俗,是编织峡江社会人情网络的经纬线。流水席的慷慨与包容,团年饭的喜庆热闹,是三峡人豪迈性情的写照,更是乱世中凝聚人心、传递温暖的仪式。川江桡夫子端午节竞渡龙舟,是庆贺也是比武。于良仲和桡夫子们泪眼召唤:“魂兮归来呵”的祭拜,是对浴血奋战舍身成仁的官兵、白木船与麻阳子上的撑船人、光身埋头拉纤的纤夫、抢运物资殒命百姓的深切缅怀。敲响的虎皮大鼓、舞起的花灯、划起的龙舟,都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与活力。
传统技艺是生存的智慧。岳家绣儿在日寇轰炸后的废墟上支起豆腐坊,一块块浸润着五香的豆干,是难民果腹的希望;凤娘悬壶济世,为采草药甘冒奇险,医者仁心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覃家父子与船工们驾驭惊涛骇浪的行船绝技,更是三峡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有纤绳制作、慈竹长鞭、吊脚楼营造技艺,三峡人家爱吃又会制作的泡菜、酢广椒、懒豆腐、蒸扣肉、苞谷酒这些技艺,沉淀着对一方水土的深刻理解,闪耀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更烙印着独一无二的“三峡味道”与“三峡技艺”。
传统音乐是灵魂的呐喊。三峡人的音乐,是纤夫们“脚蹬石头手扒沙”,用生命警示险滩的大魂之音,是放排汉子在清江激流中搏击的撒野之歌,是劳工们修筑战时公路和机场撼动山岳的石工号子。这是他们面对恶劣环境不屈抗争的集体呐喊。当陆祚孚组织起数十万三峡纤夫,用古老的木船和智慧的三段航行法完成举世瞩目的长江大抢运,这不仅是战略的胜利,更是深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力量,在民族存亡关头的磅礴爆发。
国难当头,巴东县城被日寇敌机轰炸成废墟,非遗蕴含的生存智慧与社会组织力瞬间被点燃。覃家变卖家产毁家纾难;于良仲、凤娘、比利时神父等组织人力、药材全力救治伤员;杨氏、玉蛟、碧蓉等妇女赶制布鞋、衣物、腊肉干鱼支援前方。这些源于日常的非遗技艺和习俗,在战时被高效调用、无缝整合,凝聚成支撑民族存续的磅礴伟力。
覃义蛟、陈趵护送国宝转移的惊险历程;覃九河带领船工在战时保存的有生力量;覃远蛟、秋芳在敌后战场如刀尖上行走,与各种势力斗智斗勇;周捷、张炼等中国军人与日寇血战到底,就算石牌倒下,肉身也不能倒,誓死保住身后的江河……这些壮举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要习俗仍在践行,技艺仍在掌握,传说仍在讲述,即使山河破碎,文化根系终将在废墟之上浴火重生。
房屋可以坍塌,山河可以破碎,但嵌入这枚“芯片”中的传说、技艺、民俗、艺术——那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文化密码——却难以被彻底抹除。覃家父子和三峡儿女的浴血牺牲,表层是保家卫国的壮举,深层则是守护这片能滋养其文化精神血脉的土地与族群,守护那份不容侵犯的自由与尊严。他们对抗的,是企图对华夏文明进行彻底“格式化”的滔天巨浪。
小说中最令人动容、最具韧性的力量,恰恰是那在战火纷飞中依然顽强运行的“生活程序”——一罐煨在余烬上的老茶,一席在枪炮声间隙摆开的寿宴,一块饱含温情的豆干,一碗救死扶伤的汤药,一根头顶着炸弹脚踩着碎石的纤绳……这些浸润着非遗智慧的日常坚守,正是文化“芯片”依然搏动的有力心跳!它们无声却坚定地宣告着:生命仍在延续,文明从未断绝,那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便是抵抗消亡的最强音!
作家在《神女》中隐藏的非遗“芯片”,绝非元素的简单罗列。她以如椽巨笔,构建了一个精密、坚韧、充满澎湃生命力的文化操作系统。承平岁月,它是峡江社会和谐运转的温柔基石;危亡之际,它便迸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存意志、抗压韧性与修复潜能,成为支撑民族存续的终极精神屏障与面向未来的希望火种。
《神女》既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更是一部关于文明根脉如何在至暗时刻迸发伟力、点亮人性、凝聚希望、指引归途的恢宏寓言。它如洪钟大吕般提醒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尘封的“古董”,而是一个民族历经沧桑、穿越火海,依然自我更新的生存智慧,永远活态传承的精神内核——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支撑我们走过无数长夜,并终将指引我们走向黎明的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