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一位文学评论家的“修辞立其诚”

一位文学评论家的“修辞立其诚”

2025-09-08 10:53:32
浏览量:

一连几天,我都在阅读河北作家刘江滨新出的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激赏与回味之余,频现于脑际的,是《易传·文言》里的“修辞立其诚”。它仿佛给我以提示:古人的箴言正穿越浩渺的时空长廊,构成了一卷《且听穿林打叶声》最重要也是最鲜明的著述特征。

关于“修辞立其诚”,张岱年先生曾以之为题,留下过广有影响的阐述:修辞,泛指一切言说和论著;“诚者,实也,真也”;而“立其诚”,则含义凡三:“一曰名实一致;二曰言行一致;三曰表里一致。”我猜想,江滨应该稔熟先生的高论,因为在我看来,一部《且听穿林打叶声》尽管缤纷摇曳,云霞满纸,但构成其主脑与筋脉的,正是先生倡导并阐释过的“修辞立其诚”。《呈现生命的毛细血管》一文聚焦凸凹的长篇小说《京西逸民》,论者不作过多的枝蔓和常见的称引,毅然选择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视角,把来自农村的主人公“绳子”,放到中国改革开放和都市化进程的历史条件下,放到论者所熟悉的中外人物理论的绿茵里,甚至放到作家自己的精神投影中,展开精细梳理与深入剖解,最终使作品的社会意义豁然呈现。《随笔文体谈辨》梳理随笔文体的来龙去脉,其中既有不乏国际视野的有关随笔理论遗产的盘点与辨析,又有中外作家在创作中形成的对随笔的体察与认知,两相映照与互补,随笔一体的要义与真髓,便浮出水面,跃然纸间。文中有言:“随笔并不是以传播知识为鹄的,引经据典也罢,书呆子信手拈来也罢,并不是为炫夸博学,而是为了多维纵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归根到底,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就高了一层,当富于创见性的智慧火花灿然闪现时,随笔也就被赋予了生机勃勃的灵魂。”窃以为,论者这段关于随笔的议论,正可以借来形容其笔下的某些批评文字。

岱年先生将“言行一致”作为修辞立诚之一解,乍看似重在强调人之道德风范与社会行为,同文学批评关涉不大,只是细加品味与稍事推衍又可发现,它何尝不是文学批评的圭臬之一,即强调作家的创作主张与批评实践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互文性。《且听穿林打叶声》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一篇《激情燃烧的生命书写》,高度评价梅洁满载现实主义精神的《西部的倾诉》《山苍苍,水茫茫》等报告文学作品,称其是“精神的突破,境界的突破”。论者一向看重散文的语言修辞之美,认为诗性盎然的语言表达是散文作品的标志性存在。正是从这一观点和尺度出发,他对散文领域一些执着于语言探索的作家,如柯灵、楼肇明、彭程、伍立杨等,均予以充分肯定与热情推赞,如认为柯灵的文字“曼妙奇峭,高逸深致”,楼肇明的作品“绚烂的意象群潜藏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彭程的近作“由绚烂转为平淡……安宁澄澈,绵远润泽”,而伍立杨的笔下则常常是“锦心绣口,斐然成章”。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仅区分了以上作家各自的语言特点,而且对于强化散文文体的审美特质,进而防止当下存在的散文的泛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书中的一些篇章,如《为一座百年大院立传》《在后花园读古诗》《一问知千秋》等,分别品评韩小蕙、潘向黎和舒晋瑜的新书,从内容基调来看,均以肯定性和称赏性的推介为主导,但走笔行文全不涉虚妄和夸饰,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视角,深入的体验与精当的发现,就中传递出论者在沉浸式阅读基础上的机敏、坦率和真诚。书中还有一些篇目,对一些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获了大奖的作品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文字尽管言辞有些犀利与尖锐,但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少见解剥茧抽丝,切中时弊,其有的放矢且与人为善的批评态度,对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不无裨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