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小时候,我最喜欢看正月十五闹“红火”时踩高跷扭秧歌的节目表演。正月十五前后,全县十里八乡的“红火”都要到县城表演。一队队,一场场,看了“这家”看“那家”,眼睛似乎有些不够用。真叫个过瘾!
每年此时,秧歌队走在大街上,随着响器的节奏尽情地扭,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戏中人物,媳妇儿(所有年轻女人的角色都统称为媳妇儿)和丑角是亮点。 “媳妇”大多是男青年扮演。清秀粉嫩的脸蛋儿,再穿上古装戏服与头饰扮相,就是好看!男女老少都爱看!但媳妇们都比较矜持,而且都是羞羞答答。那些扮丑角的倒是尽情地耍打,不时还出个洋相,逗得人们笑声不止。还有许多扮演戏中人物的。他们大多是按戏中人物扮相表演。
秧歌队的响器班子以唢呐为当头炮。唢呐高亢嘹亮的声音响彻云霄,笙吹出来的浓浓古乐气氛,锣鼓形成雄浑,激昂,优美的交响曲,美妙动听的音符融合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把涌动的人流紧紧包裹在秧歌队周围,牵动着人们的心,亦步亦趋跟着秧歌队伍走。
高跷在穿城主路上亮相表演结束后,就走到一个开阔点儿的地方开始“踩场子”,人们都惧怕高跷踩到自己,一会儿便把场地空出来。然后俩人俩人出来,开始表演。有说有唱有表演,类似像现在的小品节目。
在节目的表演中,演唱者都是用方言演唱,曲调古老简单,但内容和唱词新颖、诙谐、健康向上。唱词更多的是城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基层的文艺创作,也有的是演唱者自己编排。内容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及生活中的好事、趣事以及一些不良风气进行表彰与鞭挞,既诙谐幽默,让人们乐不可支,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作用。
由于类似小品的节目说的都是身边事,人们听到的都是最入心窝子的妙语新编,便伸着脖子、竖着耳朵、睁大眼睛……这些诙谐、幽默、美丽的语言,逐渐汇入了人们的生活用语,寓教于乐,惩恶扬善,也为善良的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中点亮了一盏幸福的灯。
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是一对亲兄弟。浩浩荡荡、美轮美奂的节目表演总是震撼人心,让节日过得充实而满足。
我的老父亲94岁时,卧病在床,经常会想起他年轻时在村里参加秧歌队扭秧歌的情景与唱词。老父亲年轻时长得秀气,经常男扮女装演媳妇儿。日月更迭七十余载,老父亲依然能一段又一段地唱出他扮媳妇唱过的唱段,“小妹妹我…”我们姊妹几个非常惊讶!急忙拿出手机给我爸录啊录啊…如果当初没有踩开场子唱秧歌,哪还会有父亲今天幸福的回忆呢?
定襄秧歌在忻州地区很有名气.,唢呐,笙,锣鼓等乐器的独特音响,扭秧歌与唱秧歌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定襄秧歌的独特的表演形式。
闹了一天的红火,看了一天的秧歌,天渐渐暗了下来,村里十字路口用大块煤炭筑起了一个一人多高的旺火堆。天墨黑墨黑的,星光灿烂。寒风习习,火光熊熊,向外吐着火舌。人们摩肩接踵,纷纷把家中过年蒸的馍馍拿来放炭火上烤一烤。乡亲们都说吃上正月十五旺火上烤的馍馍,会有一年的旺气,无灾无病,财运上门。
嗨!灵验不灵验不知道。反正先有个好心情,有个美好的希望与生活的精神寄托,这才是老百姓生生不息、辈辈传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