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散文-无图 >> 故乡的白杨

故乡的白杨

2025-09-10 11:06:44
浏览量:

故乡的白杨


儿时的故乡,是一片白杨的世界。

白杨是故乡的骄傲,故乡人爱植树,但更钟情于白杨树。从村前到村后,从河畔到沟湾,到地边路旁;乃至村中院落,房前屋后;或一株,或一排,或三五株,白杨生长在故乡的每一处地方。此外,还有三处大的杨树圐圙(kū〖KG*3〗lü〖KG*3〗è),即人造的杨树林,分别在村子的前湾,后湾和后村。(故乡有前村、后村、新舍科,成北、南、东三足鼎立之势。)一到夏天,整个村庄和周围的田野笼罩在一片绿树葱茏之中,给故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对故乡的怀念,是从杨树开始的。

春天,杨树返青,枝条渐绿而柔软。此时折一枝细嫩的枝条,握在手里使劲一扭,就把嫩枝碧绿的外衣脱了下来。用指甲把一端掐齐,再刮薄捏扁就做成了杨哨。杨哨吹起来声音尖锐,吱吱溜溜很是动听。力气大的男孩或小伙能把比拇指还粗的枝条外衣完整地扭下,做成的杨哨吹起来如牛吼,声音低沉而浑厚。这杨哨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大家争相吹奏,一时间哨声此起彼伏,回响在故乡的大街小巷,小学校的上空。奏响了这春天的乐章。伴随着杨哨的吹响,杨絮也从枝头飘飘洒洒随风而至,落在了脚下,落进了小溪,落在了脖颈,挂在了睫毛,凉凉的,还有点痒。春天竟是如此的顽皮,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勃勃的生机。

夏天,骄阳似火。当远行的游子回到故乡的村口,当赶集的人们顶着烈日匆匆返回,当在田间挥汗如雨劳作一上午的乡亲们走在回村的路上,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前湾村口的那片杨树林。林子不大,也就十几亩的样子,但对急于要避暑乘凉的人来说,就足够了。小林地势平坦,绿草如茵,紧靠河畔。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从村中蜿蜒流出。受河水滋润,林木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树不是很粗壮,但直立,挺拔,向上,浓密的树冠遮挡住灼热的阳光,正是人们休息,乘凉避暑的好地方。透过林中间隙,可看见后面村子的房屋和隐约的炊烟。在林子前边的脚下,有一条从马莲山脚下流出的清泉,迤逦着从南泉庄沟流出,和村中流出的河水汇聚成一条较大的河流,哗哗作响。河水清澈见底,河里小鱼,蝌蚪游来游去。河畔是绿色的草甸。人们至此,就圪蹴在河边,捧起清澈的河水喝上几口,顿感清凉入脾,精神为之一振。然后涉水过河,长条条地躺在林中草滩上休息,听水流、听鸟鸣,那劳作的辛苦,远行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我曾在一首《故乡的河水》中写道:“夏日赶集回村口,圪蹴在河边喝几口,赤脚蹚水草滩上坐,杨树底下听水流”。故乡村口的小树林,林边哗哗流淌的小河,是我儿时记忆深处最美的景。

秋天的白杨,叶子由绿变黄,树冠像一把金黄色的伞。在村子的后湾也有一片杨树林。这片林子的树木似乎更年轻一些,大约有一丈多高,碗口粗细吧。每一株树身下堆着个圆柱形的土包,用锹拍得光而结实,是为防止牲畜的啃食和风雪的摧残。这土堆紧紧地包围着树身,极像是冬天御寒的棉衣,保护着树的成长。林子地势低洼潮湿,地上是茂密的草甸苔藓和落地的黄叶,厚厚的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树根处生长着蘑菇,林中有野兔和松鼠。有风刮过,林里也会发出呜呜的风声和沙沙的树叶声,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下午放学后,我们就结伴去小树林里嬉戏,捉迷藏,摘蘑菇,玩累了,就躺在草甸的落叶上看天、看云、看树冠上的黄叶。西下的夕阳,把余晖洒在黄叶上,使树冠更加绚丽多彩,彰显着这秋景的魅力。

白杨,坚韧、粗壮、结实,是盖房子的好木料。古往今来,为人们的生活居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人们铭记。白杨木质地细腻致密不疏松,制作的家具轻便结实耐用,不易虫蛀。而且易栽培生长,三年能做椽,五年可做檩,十余年即可成材。故乡的祖先很早就把它作为一项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栽培,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从我有记事起,村子里及其周围都生长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到夏天,绿树成荫,既可乘凉避暑,又改变了环境。正是“绿树村边合,莲山郭外斜”的真实写照。而且古杨参天,一二人合抱不住的大树比比皆是。为故乡人起房盖舍和居家用材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不断外运。村里传说中的神树就是被河南客商发现后高价买走的。这株神树并非空穴来风,其树墩遗址至60年代尚存,是一个有3米多宽的正方形土堆,四边用青石垒砌,青石上布满了苔藓。可以想象这棵被人们尊称的神树在当时是多么高大、耸天,树冠遮天蔽日。这树墩后来在改河垫地时被铲平了。50年代初,县里修建大礼堂,就多次派骆驼队来村里砍伐拉运。白杨树为故乡的生存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故乡先辈在辛勤耕耘,广植树木的同时,是致力于对后代的培养教育。

故乡人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把读书学文化作为培养后代的头等大事。他们节衣缩食,供子弟求学上进,不遗余力。从解放初的私塾办学,到后来对公办小学的管理和资助,都体现了故乡人对教育的重视。村里推选热爱教育又热心公益的人当学董,专门负责小学老师的生活住宿及冬季的取暖。动员学生入学,监督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体现了故乡人尊师重教的美德。新中国成立后,从念小学完小,到读初高中、师范、从60年代就出了大学生,故乡接受教育的学生是逐年增加,而后来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也不在少数。在50、60年代,就有文圪洞的美誉。这些进入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多从事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工作勤勉,追求上进,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为故乡增添了荣誉。进入新世纪以后,故乡后代接受教育的层次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考入高等学府的本科生就有50多人,还有研究生,博士生。这是故乡的骄傲,是故乡人辛勤致学取得的丰硕成果。

最后用一首《故乡》作为本文结尾。

满沟杨树耸白云,村前村后小树林。

夏日浓荫避酷暑,秋来黄叶飘满村。

故乡祖辈爱杨树,坚韧粗壮顶梁柱。

年年培育代代植,枝繁叶茂誉满树。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