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不是一条大河,是我家旁边的一条小河。
她没有令人瞩目的资本,就是在我的家乡,知道的人也不多。家乡之外,更难有人知道。
虽然,她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却是我生命中一条重要的河流。
如果没有特殊事情要做,每天傍晚,我和妻子都要到幸福河边去走走。
走在幸福河边,我们是幸福的。
幸福河不缺花。无论春夏秋冬,各种各样的花,在这里次第开放,既有我们熟悉的特意栽种的樱花和桃花,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野花,还有周边居民在边边角角的小块地上种出的菜花。
幸福河自然也不缺绿。不说河两旁的大树小树,就是沿河的菜地,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
幸福河更不缺景。白天,河边的郊区居民房,与小河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民居图;晚上,河边的学校灯火通明,倒影在水面上荡漾,流光溢彩。
漫步在幸福河旁,赏花之艳、猜菜之名、观景之美……实在是趣味横生、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幸福河随时可以看得见的美,只要你到幸福河来走走,这种幸福感就会扑面而来。
漫步在幸福河旁,其实还有不容易感受到的幸福感。
当然,这种幸福只有在这里生活多年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自然能感受到,因为家就在幸福河边,我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来,静静流淌的幸福河,见证着我日益增多的幸福。
以前的幸福河,虽是一条河,但它是一条呈自然状态的河,河边杂草丛生,是无法让人悠然漫步的;河的两岸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大小企业,河里的水是黑色的;旁边的水泥厂,每天飘出的水泥灰,落在花草树木上,让它们好像穿着一件件灰色的衣裳。
那时的幸福河是不幸福的,我也没有感觉到它带来什么幸福,它辜负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我工作的单位在幸福河边,每天早晨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开窗户,把落在窗台上厚厚的水泥灰扫掉。
虽然窗台上的灰扫了,但是却无法把飘在天空中的灰扫掉,这些灰不仅让衣服上落满尘埃,衣领变得易脏难洗;更让人难受的是,灰尘还通过呼吸进入体内。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也无可奈何,只是期盼水泥厂能够早一点搬离。
好在我后来调离企业,到了一家事业单位去工作,白天用不着“吃”灰尘,虽然晚上回来躲不掉,但毕竟是在家里,“吃”的灰少了。
因为水泥厂影响到我的生活,希望厂子离开的梦,一直在做着、盼着。
当城市意识到环境的重要,开始转移一些重污染企业时,水泥厂进行改制,厂区被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成一个商住小区,没有了漫天飘扬的灰尘,我的梦圆了,更多的幸福随之而来。
虽然幸福在陆陆续续敲门,却依然有许多烦恼让幸福打了折扣。
尽管我工作的地点离开了幸福河,但还是住在幸福河边。
我的家与幸福河相距200米左右,在家与河之间,以前密密麻麻分布着一些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自然是不注重环保的,它们每天释放着难闻的气体。
晚上回到家里,窗是不敢常开的,只有等到气味不大的时候,才能开窗透透气。有时候那些难闻的气体,没有被排出去,就留在家里,让人难以入睡。
这样的日子是令人难熬的,但那时没有对环保的更高要求,也没有人去管这些企业,我们也只能这么忍受着。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这些企业慢慢关停了,那些难闻的气体才得以消失。
我们打开窗户,飘进来的空气是清新的,桂花飘香的季节,空气中还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
水泥厂关了,漫天的灰尘没有了;小企业淘汰了,刺鼻的气味消失了……生活在这里,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幸福自然是越多越好,对幸福河我们便有了更多的期盼。
此时河两举虽然变了,幸福河依旧是老样子,河水好了一些,但不清澈;河堤长满的是杂草灌木,除了必须经过的人,不得不到这里走走,我从没有想过去河边散步。
幸福河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却名不副实,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幸福感。
当城市经历粗放发展阶段之后,提质改造开始大规模推进,幸福河也被列入重点改造的城中之河。
幸福河就这样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迁:水质被改善、河道被拓宽、两岸建成了风光带……河变宽了、水变清了、堤变美了……
幸福河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景观河。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观景,一边散步。
居住在幸福河旁的我,随着幸福河的变迁,感受到纷至沓来的幸福。
幸福河流淌出真正的幸福,开始造福两岸人民。
幸福河的故事,只是一条小河的故事?
不,它是一部宏大叙事里的小细节。
这个细节,是数十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
在中国,城市无论大小,都经历过不顾环境的盲目发展,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的演变。
幸福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城美人欢,和谐共生,这样的城市才是我们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