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散文-无图 >> 妈妈的一亩三分地

妈妈的一亩三分地

2025-09-12 11:30:00
浏览量:

妈妈的一亩三分地


妈妈到爸爸工作的城市生活已三十多年了,可还是时刻惦记着自己在黄土高坡上的一亩三分地。

说起妈妈那心爱的土地,我们就想起我们的家乡—陕西咸阳地区的一个塬区。我们所在地距市区不远,可它三面被几个土山丘环抱。我们所在的小山村坐落在半山腰,对面就是两个山丘,当地人也叫土塬。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几乎都是靠天吃饭。每年秋冬季,每每遇到大风天气,那是黄土满天飞,用现在的术语就是“风沙天气”,可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我们兄妹四人都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后来我们姐妹三人先后考上了大学,哥哥也进厂当了工人,才离开了这片土地。妈妈后来因年纪大了,才去了爸爸工作的城市。妈妈临走时,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托给了邻居王嫂家耕种。妈妈的邻居王嫂也是一个厚道人,每年来城里,都会捎点地里收的土特产:红薯、绿豆、豇豆、小米,抑或是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妈妈每每看到这些东西,就会眼含热泪,对着王嫂说:“还是自己地里种的东西好吃啊!”我那时已在城里上班,但我也知道那是母亲在思念家乡、想念自己的土地啊!

其实,妈妈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坡人,她原籍河南许昌,那是土地肥沃的平原,后来因为嫁给在咸阳工作的爸爸,就来到了坐落在黄土高坡的这个小山村。据妈妈说,因老家的户口没及时迁过来,妈妈也就没正式的户口,就被以“黑户”为由下放到咸阳附近的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就成为我们的故乡。自打我记事起,我就对它印象深刻:从家门口一眼望去,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山坡,每逢冬季,风起黄土飞,眼睛都不敢睁开,可一到春季,山坡开始泛绿,到了四月,满山坡的绿色中布满各色的花,宛如花的海洋!那时候,国家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每天妈妈像村里的其他劳力一样下地干活,年终村里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家是妈妈一个劳力,养活我们兄妹四人,我们也就是刚刚吃饱肚子。那时候,庄稼人几乎是靠天吃饭,碰见干旱的时候,坡地每亩地的收成大约一百斤。所以更多的时候,庄稼人在地里忙碌一年,也只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照会议精神,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政府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实行家庭承包制。这样,我们家五口人就有自己的土地。拿到地后,妈妈高兴地逢人就说:“这下可好了!可好了!我想种什么都行。”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第一口井出水的情形:生产队找机井工作队打了一口井,水泵从几十米深的井里抽出水,清凌凌的水先是流到旁边30公分左右宽的水渠,再通过水渠流到田里。我们一群小朋友第一次看见这么清澈的水沿着蜿蜒的水渠流淌到干涸的田地,我们跟随着水流一路跑着,一路叫喊着,好像看见村里来了新娘那样欢呼雀跃,也好像水不仅仅灌溉的是土地,也滋润了我们那就盼甘霖的心田!那年,村里的一百多亩滩地破天荒地在小麦丰收后,又种了玉米,秋季玉米大丰收,亩产1000多斤!我第一次看见我家院子,不管是墙上,还是院子的树上,挂的全是金灿灿的玉米!那年是村子第一个丰收年,可谓家家户户粮满仓!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我们离开家乡已多年。妈妈也到城里生活30多年了!可我们,特别是妈妈,从未在心里停止对家乡的思念!每年小麦丰收时,或秋季收秋时,如果哥哥有空,妈妈一定让哥哥开车带她去看望乡亲、看望邻居王嫂,当然也是看看她那心心念念的土地!记得去年国庆放假期间,我正好在家陪老妈。老妈就坚持让我们一起去老家。那天正好是国庆节的前一天,秋高气爽,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去乡下。一路上,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在田间忙着收割的机器,也依稀看见忙着整理田地的人们。“现在收割玉米用的都是机器啦!”老妈看着一台台大型机器说道。

说实在的,我离开家乡多年,对农村对家乡的变化也多是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那天亲眼看到农业现代化,也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田里看到的机器多了,耕种的人少了;村子里的楼房多了,平房少了;房子前停放的车,就是农耕用的车辆多了,几乎看不到耕牛了。从市里到乡镇,一路都是柏油大道,即使村里的道路也是水泥路面,笔直宽敞,道路两旁是笔直的杨树。成行的杨树外躺着绿油油的庄稼地,有的是玉米,有的是大豆,还有的是红薯、芝麻等,我再放眼望去,远处层层叠叠的坡地,也成了层层叠叠的绿地。绿地的旁边还有几个苹果园,这时候的苹果真可谓是硕果累累,有红的,泛红的,浅黄的,绿色的树叶夹杂着红色的果实,宛如一幅绝美的油彩画!再到远处,便是村里的柿子园啦!十月的柿子几乎全熟了,红彤彤的,像火也像红色的灯笼,红红的柿子挂在夹杂着黄叶的绿树上,真可谓五彩斑斓、风景如画啊!要不是知道这是黄土高坡上的家乡,还误以为自己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啊!正在我欣赏这绝美的秋景时,妈妈的老邻居王嫂过来了,远远地就大喊道:“欢迎老嫂子回来!”

王嫂还是那么精神,除了头上多了些白发外。妈妈看见王嫂,眼睛有些湿润了,只是笑笑,没有说出话来。我知道她是太激动了,以至于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大概就是对故乡的情吧!在王嫂家吃过饭后,她陪我们去看了妈妈的一亩三分地。那块地原先在后坡,后被村里果王小王占用,换成现在的滩地。因为有村里的机井水和政府管控的渠水可以灌溉,一年可以有两次收成:六月收获小麦,国庆期间是玉米。说话间,我们就到了地头。王嫂已经收割完玉米,只有玉米秆还躺在地里。玉米地的地垄上有的长着大白菜,有的是萝卜。我们的地两旁,几乎全是玉米地。机器还在忙着收割呢。妈妈看着来来往往的机器,和村里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久违的、好多年都不曾见的笑容!和村里人打完招呼,夜色也慢慢降临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可妈妈还一动不动地站在自己的地头,就连王嫂喊她都没听见。我走了过去,看见她两眼还望着那块地,若有所思。“妈,怎么啦?”我小声问道。“没什么,就是舍不得离开啦。家乡是越来越美啦。”妈妈回应道。

是啊!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想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几乎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大家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农民们也践行了这一理念,也将乡村打造成有树、有山、有水的绿色生态链。这样的家乡,又有谁不爱呢!?看着这番美景,我想起歌星李娜的一首《黄土高坡》,情不自禁地哼唱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只不过后一段我改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楼房,也照着我的田,……”。妈妈听到这首歌,也和我一起唱了起来。

是啊!这就是我的家乡黄土高坡。谁不爱这样的家乡?!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