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腔火了
最近,“秦腔火了”,安万带着他150多人的团队,从会宁唱到西安,又从西安唱到平凉,所到之处,千人同唱,万人同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戏曲日趋式微的今天,这种盛况久不再闻。
“潼关以内白旗展,
老娘的尸身掩下边。
顿地捶胸把天怨,
老天爷呀!
你杀我吴汉为哪般?为哪般?
想老娘,念贤妻,肝肠裂断,
风卷残叶遍地寒。
三军忙将白旗卷,
不由叫人泪不干。
转面来我把幼主怨,
你不该只身上潼关。”
这首被大家称作“潼关”的秦腔唱段,摘选自安万改编的传统剧目《兴汉图》。演戏每到“潼关”唱段,台上吴汉慷慨激昂肝肠寸断,台下观众潸然泪下齐声和唱。此段唱腔高亢嘹亮,苍凉悲壮;伴奏音乐初起愁云惨淡,愁肠百结,转而悲凄雄浑,婉转豪迈,在一波三折的音乐旋律中,人们的情感层层递进,每一位看戏之人无不为之深深打动。
从2024年12月24日到12月31日,安万剧团在西安进行了为期8天的演出。天天人山人海,日日观众爆满,一时间唱火了古城西安,也温暖了西安的万千观众。
12月31日跨年夜,西安开元大剧院灯光璀璨,当安万在台上高声唱起秦腔经典曲目“潼关”时,台下数千观众也齐声合唱,大秦之音的苍凉与激昂在剧院内荡气回肠。
2025年1月3日,安万剧团在平凉市绿地广场演出,据不完全统计,现场人员更是超过10万人,万人同唱“潼关”,盛况超前。
2025年1月8日-10日,安万剧团在兰州市万达茂演出,给金城的父老乡亲送上秦腔大戏,一时间万达广场人群爆满。可见基层的老百姓是多么的喜欢秦腔啊!
大家说安万把秦腔唱成了演唱会,是的,这就是甘肃会宁人安万的“秦腔演唱会”。安万剧团的遵旨是“做好人,唱好戏”,每一次演出都是“演员真情演绎,观众沉浸其中。”所以,安万唱红了会宁、唱红了西安、唱红了西北,也为这个西北的冬天添了一团炽热的火!
二、戏曲之殇
安万“火”了。我便想聊聊秦腔,聊聊戏曲。
我们知道,戏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它起源于原始歌舞,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360多个剧种,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古时甘肃、陕西一带,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以其朴实粗犷、激昂豪迈的表演风格著称。在清代,秦腔达到繁盛时期,当时秦腔班社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尤其以乾隆、嘉庆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三进北京,促进了秦腔成为北京戏曲的主要形式,标志着秦腔达到了鼎盛时期。
秦腔在发展流行过程中,不断与各地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因此秦腔也被称为“百戏之祖”。如今秦腔主要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被誉为“西北人的生命之音”。
在这里,我想讲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英雄事迹,其悲壮程度远超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的中条山战役中,身处绝境的八百名国军将士在面对无法挽回败局的情形下,决定以身许国。他们面朝故乡陕西的方向,齐刷刷跪下,向养育他们的大地、天空以及远方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他们唱起了雄浑激昂的秦腔,那声音穿越云霄,既是对侵略者的抗争宣言,也是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之后,他们毅然决然地站起身,紧握着空枪,纵身跳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多么悲壮且可歌可泣的一幕啊!一群年轻的生命在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时,没有选择屈服或逃避,而是唱着秦腔,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书写了生命的最后辉煌!
相比于江南戏曲的小情小调,秦腔更擅长大开大合,更适合大是大非,因此,秦腔唱的更多是苍凉悲壮,家国情怀。
安万的《兴汉图》就是这样一本深受戏迷喜爱的传统剧目。剧情讲述的是:王莽篡位后,命三齐王苏显追杀汉室后裔刘秀。刘秀得讯后,逃至潼关吴汉处隐藏。吴汉本欲将刘秀解往洛阳献功,但其母深明大义,力劝吴汉反莽复汉。吴汉作为王莽的驸马,内心挣扎,但其母告知他,为了复汉大业,杀王莽必先除其女(王莽之女即吴汉之妻王兰英)。吴汉虽有万般不忍,最终只能忍痛杀妻;而吴母为了不连累吴汉,坚定他报国仇家恨的决心,亦自缢身亡。之后,吴汉与马武、姚期等人合力打败苏显,保全刘秀不死,共同复兴汉室。
在戏曲舞台上,《兴汉图》不仅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在唱腔、表演、服饰、道具等方面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它作为秦腔的传统剧目之一,传承至今,深受戏迷的喜爱与赞誉。
越剧著名演员何赛飞有一段怒批戏曲行业现状的话:“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是啊,如果不是安万将《兴汉图》改编再现在舞台上,秦腔的《兴汉图》呢?恐怕不只是放到仓库里束之高阁,或许已遗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去了!
有时候,我们要追问自己。这个时代许多的人们已经被碎片化、速食化、娱乐化的信息所填充,乃至容不下一丁点时间再去学习、欣赏、品味我们传统的、精粹的、优雅的艺术。是我们被时代带偏了,还是时代被我们辜负了。当生活在这个和平、幸福、信息便利时代的我们,因不懂得欣赏、珍惜、传承戏曲这么美好的艺术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因错失如此精美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遗憾!?
有时候,我们要辩证思考。难道是戏曲不好吗,恐怕没有人说不好;难道没有群众基础吗,恐怕没有人说没听过;但是戏曲为什么在走下坡路呢?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不过,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有一段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意思是每个时代都有当代的代表性文学,在特定时期留下光辉绚烂的篇章。这些只是文学的不同形式而已,并无高下之分,古代的不一定比现代好,现代的也不一定不如古代。——当电影时代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或许戏曲正如唐诗宋词元曲一般,过了她那绝顶风华的时代吧!
但即使“风华不再”,我们也不应当抛弃它,因为它已是融入我们民族血液里的精气神和文化精华,你说呢!
三、传承发展
这里不再讨论安万个案,然而就时下戏曲整体式微的境况,安万的“火”确实给秦腔添了一把火,给戏曲加了一把油,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戏曲传承和发扬的一些思路,开拓了戏曲发展的方向。
1、好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下去
这句话本来是不用说的,好的东西就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如何传承下去。从古至今,我们丢失的东西太多了,糟粕应当弃之,精华也一并弃之,如物种之灭绝,是不分什么轻重贵贱的。当许多美好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人类历史的意义又将何在。
我一直认为中国不缺戏迷。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戏曲,但是能不能成为戏迷呢,要看个人喜好,如同歌坛不缺歌迷一样,我们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当然有人说,戏曲适合年长之人,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从某种角度来讲,戏曲是需要一些人生阅历和境况体验的,否则至少是缺乏深层次的代入感。但从另一角度来讲,我们发现广大的年轻人中也不乏戏曲爱好者,从小戏迷、中学生戏迷到大学生戏迷,比比皆是,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戏曲。
况且,年轻人终究是会老去的。
那么,在年轻人中普及戏曲,笔者以为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接触戏曲的方式。能够成为戏迷,必有因缘际遇。很多的戏迷,第一次看戏听戏是由于家人,朋友或同学的原因;也有些戏迷,因机缘巧合在一刹那间爱上了戏曲;还有些戏迷,是因戏曲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而喜欢上了戏曲……
(2)欣赏戏曲的氛围。欣赏戏曲是需要氛围的,如安万的秦腔大合唱一样,氛围到了,都是戏迷。其实生活中也一样,往往球迷跟球迷在一起,戏迷跟戏迷在一起,大家因相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也因相聚在一起而创造了共同的氛围。
有氛围要涨氛围,没有氛围造氛围。如果戏曲氛围逐渐淡化,我们会逐渐忘记戏曲;即使喜欢戏曲,难免终将变成沉默中的大多数,独自喜欢,默默欣赏;时间久了,或以其他兴趣替代,比如体育运动、音乐、短视频等。
(3)戏曲与快节奏的冲突。诚然戏曲传承很重要,但是当时代的节奏日益加快的时候,当人们在工作与欣赏之间艰难匍匐的时候,当我们进入这个文化大融合选择多样化的时代的时候,戏曲该如何传承发扬?
(4)戏曲与碎片化的冲突。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政府在加大力度支持戏曲,有识民众在大力呐喊戏曲,广大戏迷在渴望盼望戏曲,但是面对各种碎片娱乐、鱼龙信息充斥眼际的情形,如何让人们静下心来欣赏戏曲,或者适当构建碎片化的戏曲片段,以传播戏曲,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5)构建大众化的戏曲。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如何让普通大众看得起戏曲。当下各大剧院门票动辄成百上千,虽然说人们收入提高了,但是能够经常进剧院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戏曲要传承发扬,就要普惠大众,让普通老百姓看得起。
二是戏曲要提起观众的兴趣,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兴趣,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兴趣。这点很重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看一个小时的电影也是看,看一个小时的戏曲也是看,如果无关个人喜好,那么如何让一个看电影的人换台看戏曲呢?
2、如何做好“传统与创新”这篇大文章
传统的不一定就不好,创新要有思路。安万的戏不追求精雕细琢,但追求精益求精;不追求独特奇效,但追求完整齐全;不追求品质高雅,但追求真情实感。安万剧院通过台上台下,线上线下,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创新了秦腔发展的路子,与时俱进,让秦腔走进百姓,把戏唱到了老百姓心中。
传统戏不能乱改,不可生搬硬套。安万改编的《兴汉图》保持了传统剧目的全部内容,却有重点的进行了局部改动,使得本戏得以传承,创新了戏剧效果。我们回头再看专业院团改编的本戏王宝钏,笔者以为很是失败。改编的目的或许是为更好的贴近当代现实,却无可置疑的失去了原作的精髓。特别是改编作品为了符合当代男女平等的观念,将戏曲里面妻妾剧情改为一夫一妻剧情,须知,在古代三妻四妾是正常现象,如此生硬编套,即不符合历史、事实、传统,更脱离了原剧精髓,不失败才怪。
3、如何辩证的看待“雅俗”问题
雅俗共赏当然更好,如果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是舍弃雅致呢,还是舍弃通俗,尤其在市场条件下,更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待问题。一时的俗不代表不是好作品,脱离群众的雅只能存放到博物馆里。保持艺术的雅和一定程度的俗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展,正如某位大咖所言:老百姓虽然写不了论文,或者不写论文,但戏演的好不好,老百姓心里头门儿清楚。
4、地域性与普适性问题
虽然戏曲的基础面非常广,几乎全国人人都会唱两句,但不同地域欣赏不同的剧种,东北二人转,西北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江浙的越剧、黄梅戏等等,如何让一个剧种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理,地域的也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艺术的推广接纳,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是这个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根基。说白了就是不能为了迎合而失去自我。
但是又有普适性的问题,如果一个艺术局限于自己的天地里,不做任何的改变,那么它也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秦腔的本戏庄重、苍凉、宏大、气势、方言,是否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特色,但在开戏前、闭幕后,是否改为普通话,增加喜剧性元素更好。
5、大小戏结合
“过大年,看大戏”秦腔是大戏,与很多小戏,如东北二人转、小品、相声等,两三个人就可以开场不同,大戏一般演出时间长、剧情丰富、人员较多。过去农村唱秦腔都是很浓重的仪式,开演之前有祭拜,放鞭炮,搭红等活动,一场戏就是一场重大的聚会,一场戏也是一场庄重的体会,一场戏更是一场悲喜交替的人生。这即是大戏的长处,却也正是大戏的短处,剧目演出时间较长,这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产生了矛盾。如果在戏前、戏后加演一些改编的秦腔片段,或者增加一些其他小戏,例如社火、杂技、武术、相声、短评等其他艺术形式,或不失为一条变革的路子。
6、线上、线下
这是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来某一天戏曲演员由智能机器人代替也不是不可能。时代在发展,戏曲也应创新发展。安万的演出,以线上惠动线下演出,以线下带动线上发展,这种线上线下互补、结合、助推的戏曲演出变革方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安万说:“守正创新”,简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又何其难!
7、院内、院外
戏曲要长远发展,需要创新院内院外结合的路线。剧院内可以演,广场上也可以演。院内要创新,院外也要创新。院内演出,戏曲与电影不一样,戏曲是传统艺术,电影是近现代艺术,但戏曲演出可以借鉴电影的一些演出模式,如戏前预告片;戏后讲讲排练过程;看戏吃爆米花等。
院外演出,更是要创新思路,演唱互动、沉浸式、同台拍照、演唱会模式等。当然,安万首创“万人大合唱”秦腔的模式,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是值得点赞的。一是这种模式很适配秦腔,让人们恢复了记忆中的秦腔本色。记得有首歌里曾唱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无论秦腔是否源于战歌,她的苍凉悲壮更适合于院外狂野,适合于黄土高原,适合于西北凉风中的高歌呐喊!二是这种“万人大合唱”秦腔的模式提升了秦腔的演出形式,丰富了演出内容。我们清晰的看到,通过合唱,观众将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予以释放;在齐声合唱的氛围中,人们的情绪得以缓解,精神得以升华。
8、丑角创新
戏曲要传承发扬,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剧目出现;但一个地方剧种要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仅有高质量的剧目是不够的,还需一个明星,或者明星式的人物来带动。
笔者以为,就戏曲本身而言,丑角可以串百戏,是戏曲里最复杂灵活的角色,也是最具有带动性潜力的角色。丑角可以即兴表演,也可以创新发挥;可以在戏里唱戏,也可以在戏里唱歌;可以武术杂技,也可以学说逗唱;可以说方言,也可以说普通话,甚至说英语、画哑语,因此,地方戏曲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丑角里产生大师,或是必要条件之一。
——半秋于2025年元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