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恍城记忆”系列之四《热土情深》

“恍城记忆”系列之四《热土情深》

翰墨听松堂2025-05-12更新 次浏览

“恍城记忆”系列之四   热土情深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无为县政府、新四军七师及皖江行政公署相继至此,恍城热土不断滋养革命队伍,成就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深得革命领袖毛泽东、刘少奇等赞誉。一九三零年代,陈氏族人即与革命先驱张凯帆、吕惠生诸公生死与共,手足情深;建国以后直至今朝,吕氏后裔吕晓晴、吕其明等姐弟众人皆与陈氏族人情深义重,亲若骨肉。


一九零八年,爱新觉罗·溥仪承祧开元。时越三载,武昌首义,两京更旗易帜,幼帝颁诏退位。皖中无为随众风行,改州为县。民国政权旋即旁落,神州大地,波振四海,尘飞五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红色革命力量若寒夜孤灯,明灭不定。一九二六年底,无为县署改称国民政府;一九二八年冬,中共无为县委成立。貌似风云际会,两党扶助共进,而自北伐失败,中共即受倾轧,进步人士悉遭牵连。三十年代,六洲暴动无功而散,无为东乡军桥村、真武殿两地祸乱接踵,中共县委频遭罹难。无为局势若此,足见九州多舛。北国黑土惨遭倭寇践踏,救亡歌声痛彻云霄;淞沪会战寡不敌众,东方巴黎毁于兵燹。卢沟桥事变,日寇炮轰宛平,中华民族厄运轰然。沪宁两地相继沦陷,八百里皖江沿岸深陷倭患,生灵涂炭。


外侮内患叠加,皖中抗日力量处境维艰。一九四零年四月至次年五月,皖中军政委员会、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中共舒无地委,及新四军七师、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军政机关,相继汇聚银屏山南麓。恍城热土即以广袤胸怀与深沉挚爱,勇敢接纳革命先驱,持续给以丰厚滋养。随后五年间,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恍城范围不断拓展,响山、严桥、徐岗与石涧一带,成为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且因地跨长江南北,皖中根据地改作皖江之谓。


据恍城陈氏族亲并吕晓晴、吕其明、蒋伯举等多位亲历者回忆,抗战时期,恍城地区军政机构齐全,布局巧妙,展开则利于工作,收拢亦便于隐蔽。其中,皖江区党委与七师师部驻在团山三水涧村,旧址今存。因三条涧溪汇经该村,得名三水涧;而以山水涧称之,当为口齿之误,了无形胜之妙。为安全计,皖江区党委书记兼七师政委曾希圣夫妇,实际住宿恍城牌楼下庄窑棚岗村,今属石涧镇下庄村。该村地处横山即照明山东南麓,三面环山,背依群岭,进退自如;且与三水涧村各居横山东西两端,山路蜿蜒十余里。特务营设于涧北蒋村,即时任七师独立营营长兼情报总站站长蒋公天然先生故里;土语作「干北蒋各」,燕郊多有「某各庄」地名,即类此。教导大队与锄奸队,驻三水涧西邻钟家桥村。大江报社置于三水涧东北邻近凤家坝子村。


皖江行政公署基于无为抗日政府而建,驻小俞家祠堂,即今严桥镇平定村小俞自然村。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原驻牌楼村陈家祠堂,一九四一年秋,日伪扫荡夺粮,宗祠毁于兵燹;次年七月,皖中行署成立,遂驻俞氏宗祠。二零二四年国庆,恍城陈氏宗祠重建厥成。行署水利委员会设在小俞村北邻倪家店村,两村相距约两里半。行署主任、县长吕公惠生先生及其家小均寄居牌楼村上庄、院子陈氏民宅。牌楼、上庄、院子三自然村连成一片,亦可合称牌楼村,今属严桥镇牌楼行政村。牌楼、小俞及三水涧村三点一线,东北西南走向,小俞村居中,各距另处四里有奇。敌工部与参议室位于牌楼西北三里黄庄。兵工厂、造币厂设在牌楼村东北青苔衖山间东张家村等处。现代交通畅达之前,此地岩峻沟深路险,极利隐蔽。大江银行设在响山油坊冈,无为东乡汤沟镇同步开设分行,便于货币流通兑换,发展特区经济。七师供给部驻在团山东三、四里处,原闸北乡大项大队小阮洼村陈氏春泉公家。公乃笔者曾祖。村今属红庙镇闸北村,即银子庵东南,央媒宣介紫玉兰花海所在。昔时常闻,七师供给部以厚实土布袋装载银元,二百斤一袋。时有日伪桂顽侵扰,闻讯速撤山间,叫做跑反。银元不便携带,即整袋推入阳沟潜匿。


恍城一带另设印刷厂、卷烟厂、纺织印染社、缝纫工艺社及商店等,保障军需,强基富民。


抗战期间,皖江抗日根据地厥功至伟。新四军二师所在淮南根据地,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五师则以鄂豫边区为中心,根据地涵盖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皖江根据地以无为恍城地区为中心,东起江苏江浦、西至江西彭泽、南抵黄山山脉,贯通二师与五师。一九四一年二月,开国领袖毛泽东亦曾盛赞皖江根据地战略意义:巢湖、瓦埠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


无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初,所辖巢县、无为、庐江三县,人口约八十三万。至抗战全面胜利,皖江根据地跨越八百里皖江,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御守解放区三十余县,国土三万多平方公里,凝聚民众三百余万,位列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七师组建伊始,人员一千九百余人。时隔三载,一九四三年底,七师主力已有八千四百余众;地方武装两千三百余人,民兵自卫队七千九百余人,农工青妇童等各类抗敌协会亦聚三万五千余人。另设哨站三百七十余处,放哨群众多达六万四千多人。


一九四五年九月,皖江党政机关并七师师部奉命北撤;蒋天然公率江北游击纵队侦察大队坚守恍城山区。十月三日,《大江报》刊登《新四军告皖江民众书》,话别皖江父老。随后三个月内,无为大地风雨如磐,热土冰封,全县三千七百多名党员干部、游击队员惨遭杀害。


一九四八年七月,南下侦察部队与先遣支队会师恍城;老区人民群情振奋,继续献身革命。一九四九年三月,人民解放军重兵集结无为,待命渡江作战。无为全境日供成品粮一百二十万斤、柴草五十万斤。全县十八至四十五岁群众悉数支援前线,其中二十一至三十五岁青壮则为担架队。四月二十一日,军民共计二十万人横渡长江。


自红色革命种子扎根无为,抗日力量立足皖江根据地,恍城陈氏族众陆续投身革命,血洒疆场者不可胜数,亦传诸多故事令人感佩。


回首南天不胜情


张恺帆,原名张昌万,一九零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生人,梓乡皖中无为陡沟张家大墩。曾任皖中行署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等职。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因上级激进冒险思想要求,无为县委举全县党团之力武装暴动,攻打东乡六洲国军据点。终因力量悬殊,暴动失败。组织要求分散隐蔽,张凯帆潜匿恍城下庄窑棚岗陈福如家。窑棚岗背依横山,座势相对较低,与牌楼上庄、黄家巷等村隔山分置,各居高下,迤逦山道相通。恍城陈氏族盛丁蕃,历代外延建村分庄,世居之地已有上庄村,此地则相对而称下庄。明代嘉靖年间,苏原公吴廷翰先生吟诵《陈氏山居》一诗,即有「一水东西衖,双村上下庄」佳句。


陈公讳克好,字福如,恍城尚义堂陈氏族人,约生于一九一零年,少时家贫,受雇陡沟张家大墩富户张锡光家。张家待仆从甚为友善,因与少东家张昌万年纪相仿,便安排贴近伴读照顾。张昌万即张公凯帆先生,因其曾不顾牢狱之灾,开仓放粮,救活数万民众。无为人民感念恩情,齐颂张青天,晚年尊为凯老。此为后话,且待详述。


凯帆、福如二公名为主仆,实则情同手足,形影不离。稍长,即随凯帆公从事革命活动。白天,福如公肩担稻箩,随少东家佯装四处收租;夜间,凯帆公则偕福如公同行,就近宣传革命思想。此番隐蔽期间,为稳妥起见,福如公卧室内一顶老蓝夏布蚊帐背后,与墙壁相隔三、四尺之间,隐约一张单人卧榻,另作遮掩,此即凯帆公就寝处。时闻风警,二人出后门、入山林,旋即无虞。春季,凯帆公曾腰患肿毒,福如公为其四处寻医,亦于屋后山间采挖草药,内服外敷,日渐痊愈。隐蔽半载有余,二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本为主仆,渐成革命战友,骨肉兄弟。


一九三一年八月上旬,县委机关设于石涧季家老屋,凯帆公继续革命于无为西北乡。八月下旬,真武殿事件后,叛逆遍寻凯帆公,意欲加害。县委机关迁至福如公家,凯帆公继续隐蔽于此。十二月,奉命前往宣城等地革命。次年十月,因叛徒出卖,凯帆公龙华作囚,壁题「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至今传颂。卢沟桥事变后,凯帆公等出狱回无为抗日救亡。一九三八年二月,受命奔赴巢县抗日。


一九四二年底,凯帆公调任皖中行署副主任。某日,游击队员福如公前往小俞村皖江行署公干,欣遇凯帆公。时隔十余年之久,社会地位迥异,而凯帆、福如二公依然情同手足。久别幸逢,凯帆公了却公务,调剂个人餐费,执意挽留福如公同餐。二人把盏饮水,畅谈甚欢。


建国之后,凯帆、福如二公再次相见,竟成诀别。


一九五七年冬月,国民经济「一五」目标既遂;次年五月,大跃进高潮叠起。各地为博垂怜,报喜隐忧,极力夸饰,甚嚣尘上。后虽及时纠正,而经济秩序紊乱,人力资财耗费,各业损失巨大。


一九五八年七月,无为全县取消家庭锅灶,聚餐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效尤别处,各级媒体宣扬无为盛绩:响山公社举国先行全民供给制,汤沟某队水稻亩产两万五千六百余斤,石涧某村水稻亩产三万零九百余斤。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全国多地连续旱灾,尤以鲁、豫、皖、川、甘五省为甚,皖中无为深陷重灾。气象资料所载,一九五八年,巢湖地区旱情严重,受灾农田二百一十六万亩;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久旱少于,受灾一百九十二万亩;一九六一年六至八月,全区大旱,受灾一百六十万亩。其中,含山县,一九五八年五月二日起,一百零四天未下透雨,域内河水断流;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三十日,计一百二十五天未下透雨,全县旱灾十七万多亩,七万五千万亩粮食无收。庐江县,一九五八年五月二日至八月十三日,降水二百零二点五毫米,全县旱灾六十二万多亩;一九五九年六月十日至八月三十日,降水一百一十点二毫米,旱灾七十六点六九万亩;一九六零年七月中下旬至八月,高温少雨,降水仅六十六点五毫米,受灾面积三十一万多亩;一九六一年七月至八月,全县仅降雨八十六毫米,受旱面积七十九点八九万亩,重灾十五万多亩。


虽未径见无为气象资料,而巢湖全区及邻县庐江、含山灾情,皆可参阅。


天灾人祸叠加,便是黎元绝路。


据凯帆公回忆录载,一九五八年,无为全县实际产粮三亿斤,而上报十三亿斤,虚报十亿斤;县里下达征购任务七亿斤,实征三点五亿斤,农家颗粒无存。一九五九年春节前后,农村食堂断粮停炊,田者饥馑无助。春夏之交,各地饥症频发,民众体肿神蒙;夏秋之接,饿殍即现,存者偷生;秋冬之季,村村遗殣,处处飘幡。方志所载,因大跃进、浮夸风及严重自然灾害,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无为全县饥荒丧生约五万人;而公安统计则逾二十万众。二者出入甚巨,无需笔墨官司,百万民众心间自有明辨。


一九五九年七月初,常务副省长凯帆公得知家乡饥荒严重,民生艰险,遂径至灾区详查实情。四日清晨,凯帆公轻车简从,一行三人由肥东经巢县奔无为。其自选诗集留存《访贫问苦》一首,足可醒世。


建国十年长,黎元尚菜糠。


五风吹不禁,惭愧吃公粮。


凯帆公自注,「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一九五九年七月四日,下乡视察,由肥东经巢县到无为,沿途所见民生穷困。每到一处,揭开公社集体食堂锅盖,多为菜叶、树叶、米糠等。心中不安,非常惭愧。


诚若诗中所述,犹可活命。而革命老区恍城天灾民难,委实不堪言状。


驱车及至石涧,凯帆公一行即行西折,崎岖颠簸,视野所及,田地荒芜,道路扬尘。四野树木枯死,不闻鸡犬之声。抵达下庄大队窑棚岗村,家家柴扉半掩,寂然无声;人人销形骨立,神情恍惚。


来到福如公家中,三五活口或卧或倚,了无生气。旧日老蓝夏布蚊帐尚在,床上躺着福如公。只是半百之年,而全身仅剩几根瘦骨,强撑一摊皮囊。凯老斜坐床边,执手轻唤。福如公颧骨高耸,二面腮颊深陷,两眼浑浊无光,气息衰微,无力回音。问其家人,知是早已断炊。村里分得一棵榆树,一家数口全仗树皮苟延数日。福如公顾怜妇幼,决然舍弃生机。连续自耗,已是滴水难进,命悬一丝,只待瞑目。凯老痛心彻肺,留下三人自带口粮,含泪辞行。


沿途走访,尽悉天灾人祸,凯帆公不禁喟然长叹:几十年血雨腥风,老区人民斗志未减,岂料今朝竟毁于浮夸之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官无德,殃及万民。


连日调查结果,皆及时详报省委政府。七月七日,凯帆公主持召开无为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五级干部大会,痛斥县委书记贪图虚名,枉顾人命。会间,下令「三还原两开放」应急措施:解散全县数千集体食堂,还原自家锅灶;退还自留地,还原自主耕作;退还农民住房,还原各家所居。开放部分水面,允许捕鱼捉虾;开放农村集市,活泛自由贸易。七月八日,凯帆公亲自指挥调运粮食,分发到户。十日至十二日,一百五十万斤库存大米、三百万斤稻谷速发农村;三十万斤黄豆加工豆腐、豆浆,供应病号及待哺婴儿;另设法调运肉食供应病人。七月二十日,无为县委正式印发三还原通知。全县民众感念凯帆公盛德,齐呼救命恩人张青天。


一九五九年九月,凯帆公惨遭构陷,党籍职务皆销。无为全县两万八千七百余名干群受到牵连;浮夸风、共产风再次刮起。一九六零年春,城乡居民口粮严重不足,浮肿病症再起,异常死亡与人口外流情况严重。一九六二年七月,凯帆公方得平反,无为大批株连错案得以纠正。


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凯老逝于淝上,享年八十四岁;英烈忠骨归葬无为绣溪公园。无为城内冠以凯帆路名,永世缅怀。


执手唏嘘肝胆热


吕公惠生先生,又名惟偊,一九零二年生人,皖中无为十里墩乡吕巷村人。历任无为中学校长、中共无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皖江行政公署主任等职。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牺牲,终年四十四岁。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吕公在京加入中国国民党。一九二六年回无为,任无为初级中学校长、濡江书店董事长。年底,任县党部秘书等职。一九三五年秋,任县府建设科长;以豪绅贿银兴建洗心亭,以警后昆。一九三六年,尽睹国府败朽,愤然退党。七七事变后,兴办《无为日报》,抗日救国。十一月,中共皖中工委委员恺帆公回无为领导抗日救亡。吕公登门拜访,二人畅谈良久,遂成革命挚友。一九三八年九月,名士胡竺冰任无为县长,吕公任秘书。十一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抵达无为,组建江北游击纵队。专访吕公,共商抗日大计。


一九四零年四月初,国府欲密捕吕公等进步人士。四月八日,县长柬请吕公九日上午八时赴宴。当晚,志士派人函告宴设鸿门。吕公遂遣妻儿夜归吕巷,次日一早村边马车等候。九日七时,吕公长衫褡裢,先至酒楼。现场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吕公赏赐银元,褪却褡裢长衫,交由卫兵看管;借口净手,悄然离去。开席时分,吕公全家正驱车奔赴江北游击纵队驻地。


吕公阖家虎口脱险,张云逸等专场欢迎。自此,吕公全家即与红色革命安危与共,风雨同舟。四月中旬,皖中军政机关迁至恍城地区,吕公夫妇偕子女同往。四月下旬,照明山事件之后,吕公全家随军北撤至新四军二师根据地。六月,任仪征县长。九月,京浦路东八县联合中学创立,校长方毅,吕公任副校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中旬,吕公调任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任抗日自卫总队长,全家同回恍城牌楼上庄、院子居住。次年七月,任皖中行署主任。一九四三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政期间,日寇、伪军及国民党桂顽三面夹击,根据地军政事务繁重异常。


皖江行署采取灵活经济政策,通畅财源,重用「军中财神」蔡辉等,兴办东乡汤沟经济特区,吸引八方商贾,经济速增百倍,充裕军政供给,兼助二师与军部。阶段统计,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三年六月,财政支出五千零四十八万元。其中,伙食、服装、医药等计两千二百六十八元:伙食标准每人日均三角五分,七师二百二十四万元、区党委七十二万元、财经委员会八十六万元;冬衣费二百七十二万元;夏衣费四百四十万元;特别费四十二万元;西药费每月十万元、全年一百二十万元;材料费十万元;其他费用两万元;送军部一千万元,以资军部及二师用度。


皖江行署重视民生基础。吕公时常轻装简从,箬笠草履,深入田间地头,广交农民朋友,宣教抗日政策。全面减租减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一九四一年秋征公粮六百余万斤,其中大米四百万斤。设立垦荒局,一年之内即开垦公荒七万余亩。吕公兼任皖中水利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建长江无为段黄丝滩大堤,即惠生堤。动员二十一万民工,耗时一百余日,费工一百余万,挑土四十余万方,兴建江堤十三华里,成功护卫无为、巢县、和县、含山、舒城、庐江、合肥七县二百余万民众身家安全,足令三百万亩良田免遭水患。另改扩建无为县三闸,即季家闸、陈家闸、黄树闸,以及和县江边新桥闸。


根据地重视兵源,号召「抗日保家、参军光荣」。一九四二年,全县民兵一万六千二百人,参军青年计一万四千余名。实施「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政策,稳定军心民情。一九四四年四月,根据地抗属计一千八百余户。各级政府从口粮、耕地、耕种、生产、生活困难、社会地位、教育等七个方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地重视宣传与教育。一九四二年三月,《大江报》创刊,发行量三千份;一九四四年七月,增至六千份。一九四四年四月底,无为县政府在恍城、银屏、石涧等区先后建立十二所小学、六所中学;连同私塾,共有中小学教师四百七十七名。恍城地区直属军政领导机构带头兴办教育。其中,皖江行署主办皖江联立中学;无为县政府主办恍城抗日义务小学。该校一九三四年由陈公弈仙先生创办,陈公伯文先生任校长,校址位于牌楼村上庄院子。伯文公,即陈先达将军之父。七师司令部主办抗日军政大学十分校,校址三水涧南邻团山李村。一九九八年,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裔计七百三十七人捐资助建三水涧希望小学;后因生源短缺而闲置,改作抗大十分校旧址。可见民族繁衍振兴,血脉传承至关重要。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行署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吕公到会并作「发展文化教育」专题报告,提出教育立场:民族、科学、大众;文教对象:干部教育重于一般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私塾教育重于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态度:学以致用,即战斗、生产、适用、经济、简单;实事求是,即启发式、自动式、互助式、小先生制、集体式。反对注入式与体罚。


抗战胜利后,为免内战再生,中共决定撤出皖江等八个解放区。一九四五年九月,随军北撤途中,吕公被捕,十一月十三日不幸罹难,时年四十四岁。牺牲前,吕公遗诗一首以酬壮志: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


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


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


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一九四六年四月,痛悉噩耗,恺帆公含悲赋诗「执手唏嘘肝胆赤,丹心照耀海天红」,盛赞吕公忠贞酬国,取义舍生。五月一日,七师集会追悼,凯帆公电致挽联寄托哀思:


碧血染江城,痛战友牺牲,遍觅遗骸,拳泪突悲三字狱;


丹心留史册,念诸孤教养,常垂青眼,誓言不负九泉心。


一九四九年十月,吕公忠骨归葬故土无为县绣溪公园。


一九五八年,凯帆公旧作赋新篇,缅怀吕公:


故园昔日忆初逢,正是山河破碎中。


执手唏嘘肝胆热,并肩歌啸海天红。


艰难敌后开新宇,慷慨江头尽厥忠。


汉贼未除遗恨在,长河幽咽悼英雄。


吕公逝后,五位子女皆始终秉承先志,奉献革命事业。


长女吕晓晴,一九二八年三月出生,一九四零年参加新四军文工团;一九四三年三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五年九月,转至苏皖边区从事组织工作。建国后,任安徽团省委组织部长。一九八五年,以安徽省气象台党委书记岗位离休。


长子吕其明,一九三零年五月出生,一九四零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奉职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等。一九四五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首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三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二零二一年,荣膺中共中央「七一勋章」。


次子吕道立,一九三三年生,一九四零年八岁参加七师大江剧团。建国后,就职于华东军政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参与整理渡江战役、上海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档案。撰写文稿,系统记录其父革命业绩及家庭往事,完善皖中抗日史料。


次女吕学文,一九三六年生。丈夫杨景宇,一九三六年九月出生,河南荥阳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三女吕治平,一九三八年生。因吕公后裔行事低调,详情待悉。


吕晓晴、吕其明等姐弟五人,素与恍城陈氏骨肉情深,且桑梓之情年久弥盛。


一九九四年,陈君先策县长率队赴京,筹备无为老乡联谊会,欣逢杨景宇、吕学文夫妇。杨景宇先生时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得知先策君系恍城陈氏后裔,且为陈先达族弟,甚为惊喜。陈君先达,一九二五年九月出生,一九四二年参加革命,后晋至军级,一九九二年六月逝于北京。吕公惠生先生奉职皖江行署期间,阖家寄居陈氏宅第。陈氏族人待吕氏情深义重。先达君数十年视吕氏姐弟若血脉同胞,吕氏姐弟亦称先达君大哥。


自此至今三十余载,先策君日常对吕氏问讯不断,眷顾有加。每届吕氏姐弟省亲故里,先策君皆全程悉心照顾。味蕾记忆源自少年时期,吕其明先生喜好无为茶点西沙饼、洋精枣、大腊罐、平糖、欢团等。吕氏姐弟每次回乡,先策君均以家宴接风,随后安排品尝无为城区传统餐饮,观赏故土风光,特色建筑。每年中秋,无为土产严桥花生米上市,先策君皆给北京杨景宇夫妇、上海吕其明等邮寄品尝。而吕氏姐弟数人亦始终情眷枌榆。


一九八五年九月,吕惠生公牺牲四十周年,无为县在铁山影剧院召开纪念大会,吕其明代表子女发言。一九九五年十月,吕公牺牲五十周年,无为通江大道规划,长江惠生大堤勒碑,无为惠生学校冠名。吕氏姐弟悉数莅临,陈君先策县长陪同,杨景宇先生题字,现场捐款三万元。随后,陆续捐赠电脑等教学设备及体育设施。


一九九六年第二次北京联谊会,先策君代表无为县政府再次赴京组织。期间,杨景宇、吕学文夫妇出面协调国家部委,完成无为通江大道立项,全程陪同争取修路资金。


二零一六年五月,吕公长女吕晓晴、长子吕其明、次女吕学文、三女吕志平一行数人重访牌楼村陈氏宗祠,即原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追思恍城岁月,感念陈氏深情。偶遇恍城陈氏效友老人,知是少时伙伴,惊喜倍加。


忽见儿时伴,唏嘘话短长。


苔墙藏旧忆,竹马入新章。


鬓染流年雪,襟沾岁月霜。


临分频嘱语,莫忘约重阳。


        乙巳三月  听松堂  陈先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