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的深处,母亲的形象总是那么清晰而独特。她是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她的故事,就像一部跨越时光的长卷,记录着我们母子之间那些珍贵而又曲折的岁月。
母亲年轻时的美丽无与伦比,乌黑的长发和明亮的眼睛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温柔。她生我时还不到二十岁,那时的她正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求学,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我的出生让她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休学一年。那一年,也是我与她相处最长的一段时光。她用那双温柔的手,为我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让我在懵懂中感受到了母爱的甜蜜。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我三岁多的时候,“文革”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父母因某些原因分开了,我被判给了父亲,交由祖母抚养。从此,母亲的身影渐渐在我的生活中淡出,只留下了一串长长的思念。直到1980年8月,我满十七岁时,才再次见到母亲。那一刻,距离我们上次分别,已经整整十四年了!
十四年的分离,让我对母亲的印象变得模糊而又遥远。但当我再次见到她时,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母亲此时在河北迁西00619部队的子弟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那份坚毅和智慧依然如故。她没有因为久别而对我溺爱,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我。她希望我认真学习,在技校打好基础,参加工作后也不要放弃学习,争取有机会读大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母亲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上班后一边工作一边坚持温习功课。那些日子里,我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母亲的期望成了我不断努力的动力。终于,在工作五年后,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宣传与报纸编辑工作。我以为,母亲会为我感到骄傲,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
90年代,母亲调回四川成都,到《西南电力报》担任编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她投稿,满心期待能得到她的认可。然而,她只采用了两篇,还对我说:“不要发关系稿,要靠自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当时,我不理解母亲的用心,甚至有些不高兴,从此便不再通过她投稿了。
但母亲的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我没有放弃写作,依然坚持在文字的世界里耕耘。后来,我的文章陆续在《瞭望》周刊、《中国机电日报》《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西南信息报》《西南机电报》《四川党的建设》《深圳特区报》《武汉晚报》《泸州日报》《泸州晚报》等报刊发表。我先后加入了泸州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收获了众多的作品获奖证书。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希望我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认可,而不是依赖关系。她的严格,其实是对我深深的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逐渐领悟到了母亲那些简单却深刻的话语背后的重量。她教会了我独立,教会了我坚强,更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光明。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仿佛她能穿越时空,给予我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如今,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但她的教诲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她让我明白,生活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正如《国际歌》中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母亲的离开,让我更加珍惜她留给我的每一份记忆和教诲。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通过我的笔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我知道,这是我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她教诲的最好传承。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母亲的遗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母亲,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母亲,您虽然已经离去,但您的爱和智慧将永远伴随着我。我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用我的努力和汗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