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作在线-无图 >> 李 耘 : 妈妈病重的日子

李 耘 : 妈妈病重的日子

2025-05-09 09:35:00
浏览量:

  

  甲辰年的七月,蓉城从月初到月末,隔三差五的小雨、中雨、暴雨,它们交相辉映地演绎了一场场有关《下雨》的精彩直播音乐会,不免让我感到悲戚忧伤。

  我的母亲生病住院已有些许日子,接到医院下达的数次病危通知书……

  我一次次及时来到妈妈病榻前,陪伴照顾她,亲吻她消瘦的脸庞,紧紧握住她羸弱的双手,断了线的泪水禁不住地簌簌下落。

  母亲为了支持父亲一生热爱追求的地质事业;不仅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成长;甚至第三代的婴幼儿、童年、少年时期都在父母亲身边度过;有两个孙辈现已过了成年,他们依然如初地关心,督促孩子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业上谦虚好学、努力进取。

  妈妈——您勤俭持家,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一大家人操劳付出,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浮现在我眼前。

  母亲年龄比父亲小三个月,他们不仅是同龄人还是同村人,两人三岁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的娃娃亲。经历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风风雨雨走过了比金婚,比半个世纪还长的岁月。

  父亲于一九六二年大学毕业即和母亲成婚。之后到他六十岁退休,直至某单位返聘十余年,一生从事所学“地质学”专业相关工作。

  父亲在当时已过了五旬的年纪,依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野外分队。在罕无人至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等全国各地的高海拔山区勘探找矿,参与完成单位,国家多个大型项目。

  他刚出校门参加工作近十年间,由于野外工作任务繁重、艰苦,且责任重大,既回不了家也探不了亲。只有母亲间隔两三年,从家里出发坐汽车、绿皮火车、转多次长途汽车不远千里去探望父亲。有时候,母亲到了还要协助父亲,步行二十多公里到队部去交送采集的样品。

  “一是没有106,就没有攀枝花。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所在工作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06地质队,在攀枝花地区及川西地区进行地质矿产勘查。三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历经数年,在荒无人迹,野兽出没的崇山峻岭中,发现了红格南矿(攀枝花盐边县红格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和米易县白马铁矿的两个著名大矿。

  四是正因为这两个大型矿床才建起了攀枝花这座城,也是我们这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辛所作出的劳动成果。”我和三妹一起牵着妈妈的手静静地听,父亲边指着高耸入云的群山边娓娓道来。“小妹,这里是你送样品去队部的路?你还记得吗?”

  “记得到,我还记得到……”妈妈高兴地边点头边回应道。

  

  “这时,我的父母都是八十余岁的高龄老人,母亲已身患阿尔茨海默病晚期且需要坐轮椅。”我和三妹默默地泪湿眼眶,深感内疚,我们应该早些时间陪父母来看这里的山川河流……

  多年前,我家三妹驾着车在西昌、米易、攀枝花盐边……等父亲工作过的攀西地区驰骋,遇到有他工作采样地点,106地质队老基地(106地质队已迁入温江)等多处工作地方,三妹都会一一停下车来。

  “六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里,爬山涉水从事地质勘察采样,勘探找矿……”当我们在西昌普格高耸入云的山脚加油站停车休息时,我自豪地告诉那里的一些工作人员。

  “欢迎老先生回家看看!欢迎您们来旅游。”一位八零后中年男子崇敬地用双手,紧紧握住父亲的双手说道。“‘是毛主席派您们来建设我们家乡!’这句话是我从小就听爷爷说的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妈妈带着我们姊妹,随着父亲四川地矿局某某单位数次搬迁,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读书时光,也在数次的转学中悄然溜走。每隔几年从县城搬迁到城市,再从城市迁移到小镇……

  妈妈和我们姊妹承受着异地生活不便。但无论到哪里?她都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重视我们姊妹的教育,而且还把家里的吃穿用打理得井然有序。让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少了对家里的少许牵挂。

  妈妈会做川东地区各种特色菜,醪糟、米糕、清明菜粑……等等。每年十二月上旬,她会购买大量青菜晒干,去掉根部、老叶、黄叶,之后再淘洗、晒干、撒盐,制作成盐菜(梅干菜),这是咸烧白(梅菜扣肉)缺一不可的原料;我们家还有一个很大的泡菜坛子,妈妈会在里面泡各种时令蔬菜,用来烧鱼烧鸡等;她还会做豆腐乳、豆豉、辣酱、黄豆酱……我们姊妹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不仅健康成长还穿得干净整洁。

  每年父亲十月、十一月野外归队时,或者中途出差回家时,爸爸会给我们带很多新鲜苹果。母亲会教我们用白色皱纹纸,把苹果一个一个包好放在纸箱里;我和姊妹也会调皮地拿出不需要的旧作业本,用撕下的一张张作业本纸的反面,把苹果依次包好,一起放在几个纸箱里存放。

  我们有时在院子里玩耍;有时在下课间隙,会拿出洗净的苹果慢慢品味;有时打开书包,拿出书和本子做作业时,苹果的香甜气味扑面袭来,一直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读书时光。

  三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一名幼儿教师,身高一米六五,优雅漂亮。无论我们家随父亲搬迁到哪里居住,我们一家人和邻居都相处融洽,我的父母也深受单位、同事们的尊重和好评。

  “你们要学习母亲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讲诚信的优秀品格。”父亲常常告诫并叮嘱我们。“少时夫妻老来伴,终身相随同甘苦,携手相忆话夕阳……”

  “你妈妈在家吗?你妈妈到哪里去了……”父亲退休后,在某单位返聘十余年工作中。只要下班或者从外面出差回家的第一句话。

  “妈妈买菜去了;妈妈带您的小孙孙玩去了……”

  爸爸会把公文包递给我们。之后,立即转身去把妈妈接回家。

  母亲和父亲相互敬重,尤其是父亲对母亲爱护宠溺一生。他们对我们姊妹的谆谆教导……他们的为人正直善良;他们对工作,对家庭极负责任感……父母是我们一生阅读不尽的书籍。

  如今已年过五旬的我,感受到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我们就幸福,只希望妈妈尽快好起来。把妈妈接回家里,让她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为她泡她最爱喝的茉莉花茶,和她唠家常;为她精心制作,她耐心教会我们姊妹无数遍的家乡菜;让她慢慢品尝我的厨艺。

  “这道咸烧白是不是还欠缺一些火候?这道酸辣泡菜鸡中泡菜是否酸脆爽口……”请妈妈点评我做的素有“川东明珠”——达州,古称“通州”的家乡菜系列,灯影牛肉、口水鸡、麻辣鸡块、粉蒸排骨、清炖泡萝卜鸭、蒸豆豉鱼……

  每天六点半,我准时来到妈妈的病床前,用温水轻轻为她清洗脸庞和双手,用棉签为她清理口腔……之后,给她喂早餐……像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小时候一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姊妹和女婿,孙儿孙女都在践行回报父母的哺育养育之恩。连最小的读初一的孙儿小火星,每天中午十二点,不惧酷暑烈日,骑自行车准点给婆婆送来熬好的小米粥……

  只要是有空时间,节假日,我和家人轮流排班,在妈妈病床前喂她喝水吃饭,和她聊天说话,为她按摩双手、肩膀直至全身。

  我攥紧妈妈温暖的双手,亲吻着妈妈额头,只希望妈妈快快好起来,我们要永远伴随在您和父亲身旁。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