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去成都还是重庆,我都说‘回’。”9月19日,品锦江系列读书会 “一蓑烟雨落锦江——诗人梁平笔下的城市记忆与川渝双城诗话”在阿来书房举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梁平与读者分享诗歌创作背后的双城故事,用文字串联起川渝两地的历史与情感。
讲座开场,东周社主讲人周东以“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市”为引,梳理出梁平诗歌创作的脉络。热心读者朗诵了梁平的《纱帽街》《成都的雪》《重庆》等诗作。这些诗不仅捕捉城市风貌,更融合历史纵深与绵长人文情感。
谈及创作,年届七旬的梁平坦言,持续写作的动力源于文学积淀与想象力。“写作和年龄无关,关键是心里的东西还没释放完,还能从寻常事物里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从事诗歌创作数十年,梁平坦言,真正的写作,要有自己的精神背景,重庆与成都皆是他的“原乡”,共同构成其创作的精神根系。
在互动环节,读者们借猜诗游戏,从“坡度”“吊脚楼”等意象中辨认出《棉花街》书写的是山城重庆。正如诗中所写,许多街巷已随城市发展逐渐消失,而诗歌正成为留住记忆的方式之一。
梁平表示,自己写诗从不刻意追求技巧,而是注重与万事万物“发生情感关联”。无论是成都一场细微的雪、重庆一道老城门,还是乡村的一片蛇蜕,皆因注入真诚的凝视与共情,才获得文学意义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