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俊的长篇小说《又是豆花飘香时》以其浓郁的地域气息、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饱满的人物群像令人印象深刻。作品以东北柳毛沟村为舞台,通过田黑子返乡创业、土地流转风波以及村民在时代浪潮下的信念与坚守,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真实的新农村图景,在豆花飘香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深沉而明亮的变奏曲。
小说深刻把握了转型期乡土中国的核心命题——土地与人。土地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资料,而成为资本博弈的焦点、身份归属的象征、情感维系的纽带。田黑子与赵大胡子围绕土地承包的激烈竞标,表面上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深层则是两种生存逻辑的碰撞:传统小农经济的保守与规模农业的冒险。小说并未简单评判孰优孰劣,而是通过代理村主任的摇摆、村民的观望,以及后续政策变化引发的反复,真实展现了土地流转的复杂生态。田黑子托管模式的尝试,更是对土地集约化经营中个体农民权益保障路径的思考。在豆花飘香的土地上,作者敏锐捕捉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阵痛与希望,土地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田黑子无疑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这个曾被误解为有道德缺失的农民,其形象在叙事中不断被解构与重构。他返乡的初心带着些许理想主义的冲动,却因“傻女事件”的阴影而步履维艰。作者通过田黑子对孙老蔫一家的默默资助,展现其隐忍与担当;通过他与赵大胡子的土地之争,揭示其倔强与坚持;通过他毅然托管土地、自购农机,彰显其魄力与责任。尤其当旱灾来临,他甘愿承担毁约损失,将前期收益“借”给困难户买化肥种子,令人动容。田黑子身上既有中国农民传统的坚韧与朴实,又闪烁着新时代农民敢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光芒。他与柳白芍情感的波折,亦是对乡村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归属的探寻。豆花飘香时,他真正扎根的不仅是土地,更是那份被乡情与责任唤醒的自我认同。
小说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塑造了鲜活的柳毛沟人物群像。从精于算计又重情重义的赵大胡子,到市侩圆滑又试图有所作为的代理村主任;从善良隐忍的孙老蔫,到狡黠自私又带点可爱的周五;从坚守岗位的梁向英,到深陷情感困境的柳白芍……这些人物没有简单的正反派标签,他们带着各自的局限与光芒,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真实肌理。他们的喜怒哀乐、利益纠葛、互助与猜忌,织就了一张充满张力的乡土人情网络。正是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让柳毛沟村超越了地理符号,成为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精神共同体。豆花的香气弥漫,正是这烟火人间最诗意的见证。
书名“又是豆花飘香时”堪称点睛之笔。豆花不仅是东北乡村的自然风物,更承载着丰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土地的馈赠与乡村生活的节律,是“柳毛沟”得名的诗意源头。同时,“豆花飘香”作为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也标志着时间的流转与希望的轮回。田黑子初次归来在豆花初绽的初春,矛盾初生;当误解渐消、人心凝聚,抗旱保苗初见成效时,豆花再次盛开,象征着生机与和解;小说结尾处,梁向英的离开并非终结,她融入青山绿水的背影,寄托着对乡土未来深切的祝福与期待。因为豆花之香已浸入人心,成为乡村精神涅槃的无声预言——即使风雨变迁,土地孕育的生命力与人心凝聚的温暖,终将如豆花般如期绽放,生生不息。
舒源俊以深沉的笔触与温暖的关怀,在《又是豆花飘香时》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挣扎蜕变而又充满韧性的当代乡村。这里有土地流转的博弈,有人心的冷暖,更有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豆花飘香的柳毛沟,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乡土中国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重塑精神家园的生动缩影。作者没有回避乡村转型的阵痛、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沉重,而是以深情的笔触和冷静的观察,刻画了柳毛沟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前行与坚守。书中的人物在豆花的香气里憧憬,在干旱的焦灼中抗争,在水库放流的希望里重生。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东北乡村的深情记录,描绘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农村生活画卷,更是对新时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次深刻而温暖的文学叩问,其回响将在豆花年复一年的飘香中,久久回荡。土地与人共同谱写的希望之歌,正奏响在新时代的广袤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