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当代爱国作家作品展 】
--- 袁 红 ---
---★ 作 家 简 历 ★---
袁红,陕煤集团建材科技华山营销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作协会员,航拍爱好者, 诵读爱好者。自2022年开始创作以来,在陕西《学习强国》、《陕煤集团“梅花”杂志》、《华人头条》、《西部网》、《铜川作家》、《中国散文网》、《陕西省建筑材料联合会》、《三秦网》及《陕西建材科技》公众号等省市级报刊平台,共发表散文诗歌30余篇。曾荣获陕西《学习强国》征文类大赛“三等奖”。
★★★ 作 品 展 示 ★★★
爱的信笺—七夕节
立秋过后,掠过树梢的风轻轻松柔柔,袭上肌肤时的感觉如牛奶般温润丝滑,像是被上等的香云纱制成的飘飘衣裙拥着,瞬间抚平了炎炎夏日带来的浮躁和暑意。
暮色时分,仰望夜空天色如水,坐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林间的青石台阶上,透过舞动着的叶,月光在树叶间变幻成无数的星星洒在古老的城基上,这一刻,他们重复着千百年来每次相遇时的问候与思念,诉说着大唐的辉煌和当下的盛世。
星光闪耀,牵牛星与织女星在漫长的等待中相互慢慢靠近,皎皎的明月隔空问那银河:“鹊桥可曾搭好?又到七夕了。”
是啊,又是七夕了!
那童话故事里的传说和诗词中的韵律传承了千百年,人们对爱的期望和守护从不曾中断。
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破空而来,回首观望,身着唐装,额前一抹花黄,环佩叮铛的妙龄少女们巧笑嫣然,如月般皎洁如星般闪耀,如花般娇艳如水般温柔,身边英武的少年郞伫立一旁,仿佛千年前唐宫中的一幕再一次上演,一如唐时杜牧所作的那首“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似唐林杰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这也是中国式的浪漫,独有的文化属性与习俗。
相较于国外的直接热烈不同,国人的爱意永远是含蓄的内敛的,舒之于口的直观表达那是万万不能的,于是聪明浪漫的古人发明了一种“隔空示意法”—借物抒情,于是出现了牵红线、观灯会、诗词寄情、互送礼物等习俗,以期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优美的诗句沉淀千年流传至今,刻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基因里的温情。发展至当前电子信息时代,演变成了最简洁的方式,用数字代替:77、521、1314,虽简单粗暴却也心意十足,这也不失是个与时俱进的好创意,不是吗?
今年的七夕,感受尤为深刻。
枝繁叶茂是因为土地肥沃,花好月圆是因为国泰民安,欢声笑语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人民幸福是因为国家繁荣强大。再过几天,2025年9月3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期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检阅部队,热血沸腾英姿飒爽的士兵们守护着我们这个美好浪漫的七夕节,借鹊桥传信,也祝他们:“七夕快乐!”
七夕了,忆起周恩来总理写给其妻邓颖超的书信:“纸短情长,海棠依旧”!
讲故事,话“安全”
曾经被一部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所吸引,节目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等综合表达方式,访谈人物,讲述故事,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过往,展示故事表现的思想意义,多种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平安中国、发展中国、幸福中国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观之,每个故事虽平凡,却也是我们刻骨铭心且不能忘却的“中国故事”。
而“中国故事”里最不可或缺且最应重视的,当属---“安全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安全大于天”的谚语,平安中国、幸福中国更离不开安全的保驾护航。
生活中,安全的故事也在时时上演,讲述安全故事,分析安全事件,总结安全经验已渗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以警示和教育。
我们来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唱碎了多少人的心,唱痛了多少人的泪,重温背后的故事,源自1999年发生的一件重大安全事故,至今如重锤一般烙印心间。
1999年10月3日,贵州兴义市马岭河风景区发生缆车坠毁事故,缆车为违规改造设备,未通过安全检测,在近乎垂直上升过程中,因超载和操作失误,缆车从百米高空坠毁,造成多人伤亡事故。在缆车坠落过程中,一对夫妇用双手将年仅2岁半的儿子高高托起,孩子仅嘴唇轻伤,父母双双遇难。
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相继持续报道,通过报刊网络、晚会节目及电视广播等渠道还原讲述事件的真实情况。
在此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解到,涉及安全的多个方面。首先是工作生产安全。在施工初期,缆车的设计者既无设计资格,甚至未考察过缆车的同行业标准,施工人员无施工资质证书,操作人员未进行安全上岗操作,造成操作失误导致缆车失控;其次是生活出行安全。时逢节假日出行高峰,客流量大,未及时疏导分流游客,造成缆车超负荷过载,最终酿成坠落灾难。再是应急预案缺失。安全宣传及防控设施不到位,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无预防管理及保护措施,未能将伤害减少至最低状态。
再次回顾整个事故仍感触目惊心,需要我们去深思与反省。
做好安全预防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防控是生产生活过程的“保险栓”,查隐患查违规,学措施学应急,严管理严规范,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不慌张不盲目,懂应急懂自救,互帮助互关爱,及时起动救护措施,将事故危害降至最小状态。
众所周知,安全是快乐工作的基础,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安全无小事,时刻记心间,我们人人都是“安全员”,时刻系好“安全带”,拧紧思想“安全阀”。
“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应急”,在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倡导下,讲好安全故事,做好安全宣传,提高安全思想,将安全贯彻在生活工作中的每分每秒。
长城里的“最强大脑”
在参观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时,导游指着一圈杂草丛生的浅沟讲解道:“这是早期人类为了避免被外族侵略领地而挖掘的防御工事”。而距今6000年左右的汤家岗,出现了与壕沟配合使用的“土堆”,也是最早“围墙”的雏形。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国家崛起,城池林立,人们为了防御外敌,保家卫国,修筑了更为高大坚固的城墙。长城,无疑是城墙的最强升级版的“安保系统”。
长城,千百年来随着斗转星移的变迁,像一幅史书画卷徐徐展开在世人的面前。望着雄伟壮观、绵延万里的长城,我们或许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信念让古人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修建长城!
依靠长城一角,望大雁成行,翱翔天际,心中一片宁静。此刻,不读高适“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不念王维“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不想万里之遥的另一端是否也风轻雨凉,云烟蒙蒙。只是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万丈,放眼“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壮丽山河,穿透目光用心灵链接、用粒子对撞,接收来自长城深处的声音。
站在城墙上对着群山蜿蜒而去的长城呼喊:“长城啊,长城,是怎样跨越千年而巍峨屹立,请回答?”声线随着山间的疾风撞进一团云雾里,裹着声浪的云雾宛如白色巨龙沿城墙在山脊起伏,风起云涌间,回音阵阵:“请回答,请回答……”
众所周知,在综艺“最强大脑”节目中,最精彩的部分总是在“请回答”之后呈现,展现出的智慧总是令人惊叹不已,不由得佩服当下青年才俊们的优秀,号称“最强大脑”毋庸置疑。更明白“业精于勤而荒于戏”,真理是也!
而长城体现出的古人的“最强大脑”比现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怎么个“过之”?且听以下分解。
当身临其境后,才知登长城不如“爬”长城来的更为贴切。只因长城的台阶高低并不一致,有的一块砖铺设,有的两块,三块……且铺设高低并无规律。看似非常随意,抬脚时有的台阶甚至于比成年人的小腿高出许多,必须全神贯注防止摔倒,白天犹可,夜晚决意是要狼狈不堪了。原来这般设计可以起到易守难攻的效果,我方军士熟悉地形,更易行动,而对方面对如此高台,必是难行迟缓,难以进攻,是军事防御的绝佳体现。此乃一之“过”!
曾经,在长城上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任意瓶装水推倒在城墙步道上的任何位置,瓶子都会毫无意外地滚向铺设的出水口方向,更不必说暴雨洪水了,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将长城的地面设置成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状,快速将水引导至排水口,并设计了挡水、水槽、水嘴、排水口、散水、水簸箕等工程设计,极大地解决了防水排水问题,既美观又实用。此乃二之“过”!
长城还有更多的精彩和奇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保护,在自然天险与人工防御完美结合上,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长城,是集合中国人民的“最强大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
至少,此生要有一次,要站在长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