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当代爱国作家作品展 】
--- 王 玲 ---
---★ 作 家 简 历 ★---
王玲,湖南长沙人,1966年生于湖南常德。金融策划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能量疗愈师。曾为《常德市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时务学堂研究会》成员,全国24省市杂志协会“期刊领读者”,在网络及杂志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喜欢编剧、朗诵和演讲,以我手写我心,在写作过程中享受文字与灵魂对话的乐趣,作品多为诗歌、散文、随笔、游记,见《常德晚报》《年轻时代》《桃花源》《三月》《枫叶》《中国诗歌网》《中国散文网》及某些公众号平台。
★★★ 作 品 展 示 ★★★
孤峰重游
二十七年后再次回眸!我站在孤峰塔下,仰望着这重新拔地而起的汉白玉塔身,二十七年的光阴在塔尖上,在砖缝里,在塔铃的轻响中,如烟如雾地涌出来。一九九八年的江水早已向东流去,而塔影却一直矗立在我的心头。
塔影如舟,载着旧梦与新生,在岁月之波上翻滚浮沉。
孤峰塔之始建,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其时沅水浩荡,孤峰独立如青螺,前人遂起塔于此,既为镇水安澜,亦为登高望远。塔身七层,飞檐斗拱,每一块砖石都曾浸染过晚明风雨。岁月流转,塔身几经修缮,却终在抗战烽烟里被日寇炮火轰塌,残躯委地,砖石零落,如山河破碎的骨骸。塔倒人散,只剩一峰孤影兀立江边,听凭涛声日夜叩问着往昔的尊严。
塔虽倾覆,其魂却如江底磐石。常德人骨子里的韧劲儿,如同这江畔孤峰,风雨愈狂,其志弥坚。人们心中始终耸立着一座无形的孤峰塔——那是对善卷遗风的追慕,是对故土人文的坚守。故塔虽倒,其形不灭,其神长存,如星火潜伏于草野深处,静待春风。
终于,孤峰塔涅槃重生。经人民政府鼎力再次修缮竣工后,塔身更加矍铄,已非旧时砖木,而代之以汉白玉砌就的崭新骨骼。塔顶琉璃映日,飞檐如新燕振翅,层层叠叠,直指云端。塔内盘旋的石阶,引我一步步向上攀登,那是孤峰塔在时间里锤炼成的脊梁。塔铃在风里低语,仿佛在应和着千年沅水的呼吸——这声音是旧塔未曾有过的清澈回响,是古老灵魂在新时代阳光里的欢然苏醒。
登塔凭栏,近处的枉水一如既往的谦逊,裹挟着泥土的深情、牢记着古树的叮咛,默默地朝着与沅江汇合的方向奔去。远处沅水如练,浮光跃金,江面帆影点点,如梦回当年。对岸高楼林立,大桥如飞虹横卧烟波之上。更远处,常德城郭,屋舍俨然,人烟辐辏,一派熙和。昔年炮火疮痍之地,今已化为祥和安居之邦。江风拂面,送来枉水之上渔歌与孩童的欢笑,这声音与塔铃的清响交织,奏出了天地间最动人的和谐乐章。孤峰塔正以崭新的姿态,见证着江城的日新月异,也将继续见证常德法律人为在抗日中死亡的同胞声援的决心与信心,也将继续守望着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图景。
塔铃清越,非为自鸣得意,实为江山作证。
步下高塔,绕至塔后碑林。泪水不知不觉炙热热地布满了脸颊。重建孤峰塔,岂止是砖石的累叠?分明是万千人心向善、敬仰先贤、珍重乡土、缅怀烈士的精神汇聚!塔的重光,映照的是人心深处对“德”的共同坚守与对“和”的自觉追寻。徘徊塔院,见三五老者于石桌旁对弈,棋子落声清脆;孩童嬉笑着追逐,手中风筝的彩翼在蓝天下翻飞。阳光透过香樟的枝叶,洒下满地斑驳的碎金,也洒在人们幸福满足的笑脸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礼记》所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这塔下院中的寻常光景,不正是“和谐”二字最朴素、最温暖的注脚么?
二十七年浪迹,归来塔下。我伸出手,当指尖触到那温凉而坚润的汉白玉塔基时,塔铃在头顶的清响,仿佛是历史与当下在风中达成了和解,我也在此刻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
塔影沉江,人心作碑;古风今韵,共此巍巍。下山时,我频频回望,心早已随枉水一同汇入沅江。眺望远处孤峰塔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中愈发清晰、庄严。它已不只是一座单纯的古塔,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正引领着人们走向通往历史深处,也通往人心深处的光明路径。
归途中,我特意依枉水的流向而行,顺山路而下,枉水一直在我的视线之内,一路畅通。及至与沅江汇合,江边建有步道、跑道、沿江的围栏外还有一米宽的绿草地,方便钓者活动,围栏内有宽敞的活动场地,大妈们广场舞歇息时间,在摆放着的老码头场景边可以边回忆往事,边讲述过去的故事......还有建设中的成就——一座座红色的起重机械车,神气又骄傲地守卫在江边!可见常德德山经开区政府始终把保护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蓝天救援队也在此设立了站点。每个布局、每个细节都体现着设计者的用心与匠心,这让我欣喜不已,也感动不已!
透过车窗,望着空中幻化着的飞龙在天、凤舞九天的祥瑞图景,他们不离不弃,一路陪伴着我,回到温暖的家。这故土的热忱啊,不由我心生感恩与敬畏,衷心祈愿:世界和平!国家昌盛!故乡祥和!百姓安宁!
感动着幸福着
秋夜的月色羞羞答答,老想避开人们的目光。
晚上八点从发小的氛围感几好的生日宴出来直接登上了回长沙的动车。月光朦胧,雾眼婆娑,原来微醺后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呀。今年发小们陆续迎来花甲,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情谊让我感动着,也幸福着,他们是我后天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的人。
1985年冬天,干训学校军营般的生活方式让寒窗苦读之后的我们很难安分下来,融入外面广阔的世界成为我们朝思暮想的主打歌,年轻正好!
一天正吃晚饭,围着又大又圆的餐桌我们又嘀咕开了,“今晚上哪玩?”有人发问。一阵沉默后有人提议“去看电影吧!”没人反对?那就算是说定了。
现在的星星人类可能想像不到,80年代娱乐生活单调成什么样,不说别的,就连看电影也算是一种奢侈。
从学校走到电影院要穿过一条五百多米长的小巷,这条小巷就是C市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好吃一条街”,每当晚饭后经过此巷总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路边的筒筒甘蔗......嗯......甜、好吃,麻辣藕片......嗯......辣、也好吃,而最有名的也最好吃的要数卤猪脚,想想......现在都会流口水,那时候四毛钱一坨的卤猪蹄是我的最爱,现在仍是我诸多美食中的一种,那天想是有电影看吧,所以胃好像没怎么感受到它的刺激。当我们站在电影院大门前时,天已经完全黑了,电影也开演了,片名《野情》。也许由于这片名太张扬、太有冲击力吧,我还是忍不住吐了吐舌头,故而至今仍记忆犹新。黑暗中我们寻了一排连着的座位,十来个少男少女这样紧挨着并排坐在一起共同感受剧中男女主角充满野性而又纯朴、奔放而又甜蜜的情感世界,对我而言那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了!
回想当时的窘态总是忍不住想笑,走也不行,不走也不行,反正就是不自在、难为情得很,双手绞得手心还直冒汗,左右瞄瞄,咦!他们也挺紧张的耶,一个个样子也好搞笑哦,慢慢地我也平静下来了,与此同时一种异样的情愫在我的心中开始舒展、蔓延……
电影散了,返校的路上大伙儿已不似先前那样的八卦,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许多,还真有点情窦初开的味儿。晚风习习,惬意点点,美!真美!踩碎一地的银色,散落成满地的斑驳,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学校门口。幸哉?非也!“啊!学校关门了,怎么办啊?”一个女生几乎带着哭腔说着,还急得直跺脚。还是男生鬼点子多,脑袋瓜灵活,一阵抓耳挠腮后诞生了一个冒险的计划,只是都不敢说。“爬墙!”终于黑暗中一个怯怯的声音,用怯怯的勇气打破了沉默,托起了那朵勇敢的浪花,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喜悦写在脸上,年轻的面庞像美丽的月亮光彩绽放。
那一刻,男生们的责任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各就各位很快就做好了准备,那股认真劲呀就甭提了。推呀、拉呀、拽呀……总算OK了。一场“演习”过后,男生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绅士般胜利的微笑也难掩饰他们沉重的呼吸。我仰望着月亮,心事迷茫,只觉得那夜如水的月光格外可爱、迷人,感谢她她给我的笨拙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衣,没让我显得太难看。实在太饿了,“好饿啊!”又不知谁嘀咕出声来了。男生“先遣部队”不知啥时候去食堂弄吃的了......
次日,老师传讯:“下课后昨晚翻墙的同学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望着老师强装的凶狠我们不约而同地装出一副可怜样,耷拉着脑袋,老师看着我们,许是觉着又可恨又可爱吧,憋着笑只是淡淡地警告说:“又是爬墙!又是偷吃的!......”“我们实在是太饿了,那么晚街上也没地方买吃的了!”王同学可怜兮兮的低低地解释。一阵沉默后“下次不许了!”老师就不忍责备第二句了。从老师的办公室出来年轻奔放的喊声再也难以遏制“哇,好幸运!过关了!”呼啦啦像一团团滚动的火焰飘进了我们二楼的女生宿舍,弹啊、唱啊、跳啊、喊啊......一片欢乐的海洋,个个都是一脸灿烂,一脸开心……
后来,我们一起规划一周滑冰几次呀,为了安全起见,会的谁带着不会的谁呀;什么时候唱歌去呀,唱什么歌呀,吉他伴奏邹同学要提前练习好哦,不能筐瓢呀,记得当时流行唱《三月里的小雨》,结果那个学期我们的寝室就下了一个月的小雨;男生还计划了一周喝几次酒啊,计划怎样躲过老师的巡查呢,不知谁出的主意,他们买来墨汁把自己寝室的窗户玻璃涂的黑呼呼,半夜里投射不出一丝丝光亮,醉了酒就和着“时髦”的军大衣裹身躺下,鼾声如雷,心里干净,世界清明。当然,我们也有女生被其他淘气的男生伤着的时候,我们以团结就是力量赢得了“胜利”,彼此感情也更加深厚,其他.....也有自由过头的同学被开除......这些遗憾就不忍再提。
时光在岁月的隧道里穿越了整整四十年。每每回想起那些个日子,特别是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总有一种莫名的况味在心头盘旋,一直以来我都不知用什么来形容,现在我明白了——那就叫感动!
人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感动与被感动,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去发掘,人生就会变得生动;只要你用心去聆听、去思考,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创造感动,世界因你而雀跃;享受感动,你为世界而欢呼!
我想,感动着的人也应该是幸福着的人吧!
我感动着因而也幸福着!
生命之美
——读彭其芳《竹山夜雨》有感
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彭其芳老师的作品,每每读之总难以释手,虽眼倦、虽口渴、虽天色渐暗也不敢懈怠……《竹山夜雨》全书读完已是深夜两点。
《竹山夜雨》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共收录老师作品43篇,还附录了敬重老师文品及人品的挚友、学生的情感美文12篇,这让我对彭其芳老师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2017年老师的作品结集出版——《彭其芳文集》,市委及作协的领导特意为彭老举办了出版发布会。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作家看着自己的作品如同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充满着无限的激动与喜悦,全套文集足足有厚厚的十大本,是老师几十年写作生涯及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他心血的结晶,彭老是个不喜多言的人,那日破例喝了点酒,情绪激昂,侃侃而谈,诸多感慨溢于言表......
彭其芳老师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全没有那些“大家”们的傲气与霸气,认识他的人知道他是著名作家彭其芳老先生,不认识他的人做梦也不会把他与什么“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认识的彭其芳老师——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但又不失大家风范。
我永远不会忘记与彭其芳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是在郑桦老师新楼落成的盛宴上,当郑桦老师向彭其芳老师介绍我时,我没想到正在就餐的彭老竟然站了起来,并向我伸出他温暖而有力的手,说:“哦,小王,我记住了。”那一刻彭其芳老师的高大形象在我心中定格,与先生握手的瞬间似乎有一股生命的张力正在我周身蔓延,这种感觉在《竹山夜雨》的细滋慢润中逐渐由朦胧变得明亮、由模糊变得清晰,亲情、友情、爱情这人生的三大情感在先生的笔端有的像涓涓溪水清澈明净,有的像巍巍高山大气磅礴,有的像无边的大海深沉隽永……
畅读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一次美的巡礼。先生仿佛有着超人的本领,坚韧而又温柔地弹拨着人生的琴弦,把生命的苦难折射成灿烂的阳光(见《发笑》、《红衣女孩》、《小路》),我们也有幸跟随先生的文字在《荷塘》边漫步、在《消逝的村庄》遐想、在《弯弯的月牙丘》驻足、在《老屋》留恋、忘返……
先生以他宽阔的胸襟,默默的耕耘着、奉献着、追求着,托起了一轮又一轮太阳,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把吃喝玩乐当作一种幸福,而先生则是把无声地付出当作幸福。不是吗?任劳任怨照顾爱妻十八载,写出了《让生命的本色亮起来》;为了深爱的这片热土慧心独具替《常德—美丽的国际花园城市》增色添彩,用文字再次倾心打造了《中国城市第一湖的魅力》,令多少海内外游客心神往之;枕着《石椅》上的爱情,憧憬着《鱼龙》的传奇,回味着《漫话春节》的温馨,沉醉在《逆江坪的秋天》这字里行间哪里寻觅痛苦的身影?充溢其间的满是先生的幸福感悟啊!
《中国作家大辞典》中有博士撰文这样评价彭其芳老师:“他是用文学表现人生的作家,又是用人生证实文学的哲人。先生其人可算榜样,其文自当不朽。”这是对先生人品及文品的最好诠释啊!
穿行在先生用心描绘的幸福“画廊”,我早已分不清到底是在画外还是画中了。
离开家乡多年,算起来彭老今年已是92岁高龄了,从唐作家那里得知彭老依然健在,依然在市文联内那间他堆满书稿的屋子里,笔耕不辍,书写着生命之美,真是欣喜,情不自禁再次翻阅起这本《竹山夜雨》穿越到曾经那些开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