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作在线-无图 >> 杨恩富 : 老 谈 逸

杨恩富 : 老 谈 逸

2025-05-15 10:15:14
浏览量:

  上个世纪,仪征北郊新民村凃庄有一人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老谈逸。此人本名谈为民,外号谈逸,排行老三,早先人们都习惯地称他谈三。谈为民,这个名字似乎有些“文革”的烙印,这里告诉你,这和“文革”一点关系没有。谈三生于1913年8月6日,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名字就叫响了。说来也怪,他毕生所做的一切足实应验了“为民”二字。

  乱世求生

  谈三兄弟三人,两个哥哥旧时代都是响当当的瓦匠,但旧中国兵荒马乱,纵有好手艺也过着颠沛流离,捉襟见肘的生活。老三谈为民没有从两哥哥的手艺,三十年代初,刚刚懂事成人的他只身闯进了大上海。他思想前卫,追求时髦,在大上海什么都学,理发针灸,推拿按摩,口技杂耍什么的,样样涉猎。一个乡下青年没什么背景想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谈何容易,一度还被外国人抓去在码头上做苦力,后侥幸逃了出来。居无定所,历经磨难的他在大上海没攒到什么钱,倒是学到了一些求生的本领。

  四十年代初,他带着自己的所学回家乡谋生。回乡后主业是理发,兼做其他,白天理发,晚间利用乡间请戏、放焰歌等集会的平台给人家点掌汽油灯,穿插表演魔术、口技和杂耍。后来,还曾配合政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助力解放战争。街头巷尾,四乡八邻,在唱戏、玩湖船等集会的间隙,总能看见他熟悉的身影,经常听到他配合魔术表演嗨起的顺口溜,诙谐幽默,感召力极强。大概因为阅历的缘故,人们开始将还算年轻的谈三称作“老谈三”,更多的则称其为“老谈逸”。称呼的微妙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他的认可和敬重。

  风流倜傥的多面手

  新中国成立后,老谈逸像变了个人似的,头戴灰李帽,身着白布衫,血气方刚,灵动的脸庞上嵌着一双不大但特别有神的眼睛,走起路来虎虎生威,这是大家对他总的印象。特别让人敬佩的是他身怀多种绝技。

  针灸推拿。老谈逸的针灸推拿功夫可叫一绝,针到病除,手到痛消。谁家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脱臼疖肿的,首先想到老谈逸,他的家成了临时诊所,遇到不能走的上门服务。东边庄小伙桃园子大腿根部鼓了起来,酸痛难忍,谈逸一看,说是起了痈,扎针三天,肿消痛退。六十年代初,村西杨志安家的孩子得了青紫病,因治疗不及时,孩子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父母哭累了将其放到草堆旁准备办后事,老谈逸闻讯赶来三下五除二扎了一通针,孩子神奇地活了过来。老谈逸针灸用的银针用精制的竹管装藏,银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品种齐全,油光锃亮。这大大小小的银针不知为乡民们解除了多少痛苦,使他们少跑了多少冤枉路,少花了多少冤枉钱。在针灸的同时他还在行推拿接骨等。哪家有人落枕,膀子或腿折了马上找老谈逸,轻症者给予一拨一推,一拍一揉,一甩一拽,问题解决了,重症者不出一星期也必见奇效。瞧见那近的远的慕名而来接受老谈逸的诊治,心急如焚的来者用乞求的眼光看着他,视他为活佛、神仙,好像能解决眼前的一切危难,当疾患经他这么一弄痊愈后总是千恩万谢。老谈逸治病有求必应,分文不取,有时还要贴上茶水便饭。

  打猎。冬天,雪后初晴,空气里一丝灰尘也没有,野外没膝深的大雪让人分不清哪是埂哪是田,阳光照在雪地上泛着灿烂的金光。高塝间行进着一位猎人,只见他头戴花皮帽,肩背竹篓,手提一杆猎枪,裹着绑腿,看上去英姿勃发。他在循着动物的脚印寻找猎物,健壮的猎狗紧随其后,有时猎狗忽然冲出几十米远,用灵敏的鼻子触碰雪地的洞穴,疑似发现了猎物。这一幕是当地人经常看到的老谈逸雪后打猎的景象,小孩子们往往叽叽喳喳,跌跌撞撞地跟在后面看新奇。老谈逸枪法那是没说的,眼疾手快,枪响鹰落。要说这确实不是吹牛,有一年五月,大哥家请人栽秧,差他买菜做饭。早晨他上集买菜回头跟大哥念叨着中饭莱谱,其中说道烧兔肉,大哥莫名其妙,问哪来的兔肉,答曰后山罗匡(坟地)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提着猎枪出去不大一会儿功夫,拎着一只大野兔回来了,惹得大伙乐不可支,中午有香喷喷的野兔肉吃了。

  钓黄鳝。说到钓黄鳝,可能有人要说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男孩谁没有钓黄鳝的经历,不足为奇。非也,老谈逸钓的黄鳝可不是一般秧田埂边或是小沟边的笔杆子黄鳝,专拣塘坝水库沟渠钓,塘坝水库有水草的地方,菖蒲根下、柳树根下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你要是伸头看一看他的鳝篓,乖乖,大的一二斤,小的也有四五两重。那大黄鳝有小孩膀子粗,头上花纹清晰,两眼放光,让人心生胆怯。

  当厨师。打来的猎物,钓来的黄鳝能卖的卖些钱补贴家用,不能及时卖掉的做成美食与邻居们共同享用。由于做菜小有名气,乡邻们谁家办喜事或是生日满月的就请他做厨师,他也欣然接受。他做的点心不仅造型好,而且美味可口,和普通家庭做出的就是不一样。为乡邻们上锅是不收钱的,辛苦是辛苦了点,但他乐意,听到大伙夸他菜做得好吃总是眉飞色舞。晚间,当邻居们听着清脆嘹亮的鸟叫声(口技)由远及近飘来时,就知道外出忙活了一天的老谈逸愉快地回家了。

  门庭若市的三间茅屋

  人民公社化后的大集体时代,老谈逸的主业仍是理发,而且实行包头,划定若干个生产队按年一包到底,上门服务,但总有一些服务对象因特殊情况会落下而后找上门的。最主要的是老谈逸在走村串户理发的间隙外出打猎、钓黄鳝不限于家门口,有时要走出几十里外,他将从外面听来的奇闻趣事带到了村子里,偶尔还表演一点小魔术杂耍什么的。你想,那个年代农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影剧院,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但乡亲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享受并快乐着。老谈逸待人热情和善,助人为乐,深深地吸引着周围的人,他的三间茅屋成了村民们的俱乐部。每年春节新年,前往他家拜年的人络绎不绝,那阵势绝不亚于旧时当个乡长区长的。要知道给乡长区长拜年是不能空手的,老谈逸这儿可是贴钱的主,有人送给他一副对联:每年香火常新,茅屋三间依旧。

  侄儿中有两个当兵的,那些年,每到过年政府兴给烈、军属拜年,组织本地一些有才艺的青年男女挑着花担,荡着湖船,舞着狮子,敲锣打鼓,沿村拜年,好不热闹。拜年的队伍来到时,谈逸会主动上前露一两手,并邀请客人到自己家茅屋里休息喝茶,切磋才艺。

  三个干儿子

  老谈逸这辈子有过两段婚姻,但无嗣。侄儿中有一个早年丧妻且孩子多,遂抱养一侄孙抚育成人并娶亲生子,但因一次意外侄孙英年早逝,暂且不谈。这里主要说说他的三个干儿子。

  大干儿谈士良,结拜于三十年代中期,那可是按旧时代的习俗结拜的,幼时抱在手上烧过香磕过头,并随姓。老谈逸将这个干儿子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因家靠得近,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总是想到他,平时一口一个干儿子地喊,干儿子家里有大事小事干爹总是冲在最前面。二干儿子潘忠和结拜于六十年代初,潘忠和少时在马集街道学的理发手艺,因仰慕老谈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遂拜其为干爹,以便初出茅庐的自己在本行业能站稳脚跟。谈逸对这个干儿子当然没有少呵护,给予做人上的指点,手艺上的指导,生意上的关照。第三个干儿子王加宝结拜于七十年代中期,此时王加宝为凃庄生产队外调会计,老谈逸看一个外队人来这里工作,人生地不熟,工作和生活有诸多不便,主动给予关心照顾。王加宝经常吃住在他家,感激之余喊其干爹,而且喊得特别亲,特别勤,老谈逸抗拒不了人家的这份诚心,只得顺水推舟,认了这个干儿子。要说这三个干儿子真的没有忘恩负义,老谈逸家大事小事帮着忙里忙外,尤其是晚年身体不好总是惦记着,帮着寻医问药,形影不离。公元1991年9月8日,老谈逸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三个干儿子为其送终守孝,一点也不含糊。时隔二十年后老谈逸一百岁冥寿时,三个干儿子还合计特地为他做了佛事,尽了亲儿子之责。

  岁月悠悠,斯人已去,但那段尘封的历史,那人、那事、那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老谈逸此生聪明、幽默、传奇,克己为人,奉献社会。尤其是那句口头禅至今还挂在今人的嘴边,那就是“原来我没有来哎!”此语何解,那是这一方土地上不管哪家有急事难事,能力范围内的通常有求必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那些姗姗来迟的求助者,他总是惋惜地说:“原来我没有来哎!”意即没有及时请他出面结果将事情给耽误了。以上口头禅既反映了本人的自信,也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老谈逸一生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活得潇洒,活得踏实,永远生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