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诚言诗道阅习镂,实美幽清骨峭镶。
梦想随开盈路引,春惜顿悟入峰昂。
青山笑我争吟乐,尘世欢愉写赋忙。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整体看,对读书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反智主义,觉得读书的效用很低,浪费时间浪费钱。另一种是尚智主义,过于崇尚智慧,把知识抬高到无所不能的地步。我个人认为追求智慧是正确的,而“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也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苏格拉底的话。“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很多人就把消极的情绪投入读书的世界里,来逃避现实,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顿时会觉得现实不存在。柳宗元说得没错,“得意适其时,非愿为世儒。”“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逃避是暂时的,现实的世界依然存在那里。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也好,烦恼也好,也得由自己去处理,去解决。如果在书籍中找到一种他人提供的方式方法,自己能够得到借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改变,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为此,我还是以“新韵十唐仄起首句不入韵”,仍写四首七绝,来言说柳宗元的诗歌及其他。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佳歌彩赋挥革问,愿彼多吟推美章。
柳宗元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最擅长写的还是散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和叙事散文《捕蛇者说》最为著名。以《永州八记》为例,这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散文,因此柳宗元也被称为“游记之祖”。《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山水游记,也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以描绘小石潭周边的景色为主,突出了小石潭清澈、幽静的环境。柳宗元用了大量生动的语句来描绘小石潭,反衬出诗人闲适的心情,抒发了柳宗元热爱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此,在这里略加介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勉。”这句话,表达了柳宗元对读书的态度,他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事情,不需要过于勉强自己。诚然,这篇读书笔记的重点不在于散文,而在于诗歌。柳宗元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七言律诗和五言诗上。而柳宗元最负盛名的七言律诗,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文如下: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首先描绘了柳州城楼的景象,接着表达了自己对被贬谪生活的愁思,然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当时悲愁抑郁的心境。其中的两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我作为“主题诗”的“引子”。为什么如此引用?我还是“秘而不宣”,读诗是读自己,写诗也是写自己。如果诗中无我,就没有了情感。当然,诗中既有“小我”,也有“大我”。不过,我把引用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略加解释,这首诗是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奉召回京,结果被分派到南方做刺史时所作。诗中的“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诗人通过描写山重树密,江流蜿蜒的景致,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忧愁。据有关资料可知,柳宗元水平最高的七首七律,还包括《柳州峒氓》《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岭南江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别舍弟宗一》。
人月揽名妆气纤,柔条曼舞映波光。
诚言诗道阅习镂,实美幽清骨峭镶。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我认为,读诗是了解他人的经历,供没有相关经历的我们借鉴,用他们的方式方法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或者说,能写出一首好诗来。正是如此,写这首诗时我颇费功夫,且功夫花在了最后一句上。为什么?稍后我会细说。但现在我要注解一下前两句中相对难懂的“妆气纤”,此句出自“月影初圆露气纤,已看春令换冬严”。这句诗中的“露气纤”指的是露水的细微、轻盈,这与自然季节的变换相关。而我这里将“露”改为“妆”,一是出于平仄的需要;二是毕竟我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虽然季节变暖,但还没有达到“露气纤”的程度。只能说,“二八女郎初弄容,妆成意态有纤秾。”这里的“纤秾”指的是纤细而浓艳,用以形容女子妆容的美好。虽然这与“妆气纤”并不完全相同,但可理解为妆容细致、纤巧。至于“人月揽名”,可理解为“人在月亮上获取名声”或“像揽月一样获取名声”。其他的没有必要细注了。那么,我所说的颇费功夫之事,就是如何用一句七言诗高度概括每一位所读诗人“为人为文真心情”的特点与风格。自然,这是我写《唐诗习韵》最为重要的事了。然而,我在探寻柳宗元诗歌的风格和特点的过程中,却犯难了。柳宗元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他的为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我所用的关键词也很多,诸如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空旷孤寂、冷峻清远。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其诗作大多染上了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在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之风格。柳宗元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诗,其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他清俊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后人对柳宗元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学成就: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如《江雪》《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政治改革:柳宗元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他是永贞革新的参与者,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唐朝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柳宗元的勇气和决心赢得了后人的尊敬。三是思想深度:柳宗元思想深刻,他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的思想观点对唐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个人遭遇:柳宗元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在官场上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压,最终被贬到边疆。这些经历使他对权力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刻地认识和思考,也让人们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正是因为柳宗元创作的多元化,且此文以阅读和学习柳宗元的诗歌为重点,所以我便用“实美幽清骨峭镶”来概括柳宗元诗歌的风格特点等。这里的“实美”“幽清”“骨峭”我已在前面提及,后面详细分析柳宗元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时,也要细说。唯有“镶”字,我是有意为之。目的有二,一是出于押韵的需要;二是“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虽然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这样写了,我想读者会明白我的用意。那么,柳宗元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山水诗。柳宗元的山水诗在描写山水景物之后,结尾往往抒发诗人的感受,流露出儒家思想,因而其山水诗大多呈现出儒佛境界。代表作主要有《南涧中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溪居》《零陵春望》等。这里以《南涧中题》为例,略加说明。不过此诗太长,我这里只摘前后各两句: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此诗作于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此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已七年多。这一年的秋天,柳宗元游览了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石涧后所作。全诗以记游的笔调,描绘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
二是贬谪心态。柳宗元的贬谪生活虽让他放情山水、醉心佛学,但他的用世之心在山水诗中时有流露。这样的诗很多,如《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溪居》《重别梦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书》《别舍弟宗一》等。这里我仅举《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五绝的最佳之作。年届三十,政治失意,至亲离世,柳宗元的人生犹如置身冰雪之中,寒冷至极。不过,前两句描绘的是柳宗元的处境,而后两句体现的是柳宗元的坚持。为了理想而坚持,为了正义而坚持,他的孤独虽败犹荣。
三是意象叠加。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歌中,意象叠加的现象较为常见。这里,我仅列举柳宗元的《岭南江行》,全文如下: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柳州做官时写下的,详尽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风物的特点,他罗列了瘴江、黄茆、海边、象迹、射工、鸷母等种种景象。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诗歌总体特点,那就是在意象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在一首诗中还会出现意象的叠加现象。层层叠加的凄伤,分量虽沉却强作节制,形成了柳宗元七律中“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七律诗的一大特色。
四是政治寓意。柳宗元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里我以《零陵早春》为例,略加分析,全诗如下: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零陵住了将近10年。在某一年的春天,诗人思乡情浓,写下了此诗。古来游宦士人的思乡之作多有佳篇,这首小诗就是其中之一,有独到之处。诗人以春归为线索,贯穿全诗,负载浓浓的思乡情。当然,不仅仅是思乡情。
梦想随开盈路引,春惜顿悟入峰昂。
书生不负平生志,唤醒山川锦绣妆。
通过读书来理解我们的人生、他人的境遇,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正是抱着这样阅读和学习的目的,我这里要说两点,一是柳宗元的人生经历;二是柳宗元诗歌押韵对仗。这就是我所谓的“梦想随开盈路引,春惜顿悟入峰昂。书生不负平生志,唤醒山川锦绣妆。”
一、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早年经历。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卢氏对他影响深远。柳宗元自幼聪慧,4岁时随母亲在京西庄园居住,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柳镇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柳镇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着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据史料记载,柳宗元在2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并且在当时就已经享有盛名。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诗歌和辞赋为主,其中不乏佳作。如,在14岁时创作的《望诸君乐毅》,也有人称《咏史诗》,其原文如下:
登高见万里,书海浩无涯。
望诸君乐毅,雄图今已赊。
这首诗,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乐毅的怀念与敬仰。
二是仕途起步。柳宗元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20岁便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在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这段时间,他与官场上层人物广泛交游,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这里我以《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为例,进行简说,其原文如下: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诗言简意深,蕴含丰富,向来被推为唐人七绝精品。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贬谪生涯。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有八人,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在永州,柳宗元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残酷的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理想,而是继续坚持斗争,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诸如,前面所述的《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诗,这里我列举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这首诗,写于在这期间。与此同时,柳宗元还写了如《永州八记》等的著名散文。虽然不是单一的诗作,但《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游记散文,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这些文章,通过对永州地区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是后期岁月。柳宗元在永州度过了10年的艰难岁月后,最终被召回朝廷,但不久又被贬至更为偏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在柳州,他依然保持着对社会和人民的关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柳宗元在柳州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挑战,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柳宗元因病在柳州去世于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11月,享年47岁。柳宗元在柳州写过的诗包括《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南江行》等的诗作。其中,《岭南江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里我以《岭南江行》为例,进行简说: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要写江行所见岭南景物,于写景中寓含无限忧愁。我特别喜欢“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这两句,喜欢的原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提到“华发”,但情感有所不同。
二、柳宗元的押韵对仗及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诗歌在押韵对仗上,一是工整对仗;二是灵活押韵。在写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情景交融。柳宗元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如,《江雪》通过描写寒冷孤寂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二是寓言手法。柳宗元常常用寓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黔之驴》通过讲述一头驴子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外强中干的人;三是简洁明快。柳宗元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如,《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就非常简洁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独对清流添雅韵,多迎好句送奇香。
青山笑我争吟乐,尘世欢愉写赋忙。
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不知是何人说的,“如果书籍无法赋予我们对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人生不仅要理解这个世界,还要超越这个世界。
为什么这样想和说,自然有我秘而不宣的“故事”,这个“故事”我还是暂且按住,还是说关键句了。通过,这首诗,我还想说,一是学习柳宗元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二是柳宗元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哪些诗?
一是学习柳宗元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我通过学习柳宗元的诗歌,应该学习他以下五点:
一是深刻的思想内涵。柳宗元的诗歌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作品很多,如,我前面所简要分析的《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零陵早春》《渔翁》等,这里,我简要分析《溪居》,其原文如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是柳宗元著名的五言古诗,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也如我所喜欢的《江雪》一样,是柳宗元的代表作。
三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柳宗元的诗歌中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如,在《捕蛇者说》中,他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府暴政的批判。这是散文,其诗如《雪》等,这里我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是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诗人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柳州,柳宗元不仅想朋友,还想家。他恨不得自己化作千千万万,落在每一个峰顶上眺望着故乡。柳宗元去世已有一千多年,可再读这首诗,依然能从中体会到他那渴望故乡的入骨深情。其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的比喻,展现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柳宗元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他注重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敢于创新,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柳宗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诗歌,除了我前面所述的《江雪》《渔翁》《永州八记》《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外,还有《柳州峒氓》《夏初雨后寻愚溪》《弱植不盈尺》《闲依农圃邻》等,这里我以《柳州峒氓》为例: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这是柳宗元的七言律诗。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其文化传承,柳宗元在诗中描绘了柳州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如“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同时,诗中的“鸡骨占年拜水神”也体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信仰和仪式,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文化创新,在诗中,柳宗元不仅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如,“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一句,诗人通过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想要融入当地文化、与民同乐的愿望,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发展。
五是独特的艺术风格。柳宗元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除前面已经所列举的,如,《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溪居》《零陵早春》外,还有如《别舍弟宗一》《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重别梦得》等。这里我以《重别梦得》进行分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柳宗元所作的一首赠别诗,作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3月,亦是柳宗元十大经典名诗之一。诗中“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高度概括了柳宗元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在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是一段佳话。至于什么佳话,我还是“卖关子”留给读者去查阅了。
二是柳宗元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哪些诗?
柳宗元入选《唐诗三百首》,共有5首。
五言古诗2首,《溪居》和《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因《溪居》,前面已经分析,此处省略。这里简单分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七言古诗1首,《渔翁》,前面已经分析,此处省略。
七言律诗1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前面已经分析,此处省略。
五言绝句1首,《江雪》,前面已经分析,此处省略。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节点都会渴望一些喧闹和热闹。这种时刻,充满活力的生命力需要迸发出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并确定一个方向。然而,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写到这儿,我还是简单分析一下我喜欢的柳宗元的《读书》: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几点,使我还是在今后的学习加以领会,一是对历史兴替和社会变化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阅读古代经典,如《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对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有了深入地理解。这种思考并非空洞的理论探讨,而是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诗人因此而感到高兴、悲伤甚至叹息;二是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在诗的后半部分,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他认为读书不应该为了追求名利,而应该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他强调了珍惜生命、远离功名的重要性;三是孤独与自我安慰。由于身处偏远之地,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没有知己可以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书籍成了他的唯一伴侣。他通过读书来排遣寂寞,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四是对健康状况的关注。诗中提到“瘴疴扰灵府”,表明诗人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也扰乱了他的心境。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读书,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至此,我的这篇散文随笔结束了,虽然柳宗元没有写过河湟相关联的诗,但我还是打破前面所有诗的“同十唐”“同仄起”“同押韵”的写法,而是以“新韵九文平起首句入韵”写一首《学柳子厚笔意并寄河湟》七律诗。至于诗,为什么这样写?我还秘而不宣,不愿细解。我也明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嘈杂。然而,奇怪的是,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我却逐渐变得安静起来;然而,这种安静并非是停滞不前,也不是像井底之水般封闭。与其相反,它更像是一片广袤的湖泊,湖水源源不断地流转,而湖面的深邃使得它保持静谧如镜的状态。安静是一种境界,它超越了外界功名利禄的诱惑,洞悉了纷繁复杂事物的纠缠,摆脱了生活中的辛劳与困扰,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
河湟水畔悟文心,柳子遗篇细酌寻。
贬谪犹存忧国志,孤臣未改写怀深。
永州八记藏真趣,钴鉧潭边见素襟。
欲继清辞须砺志,莫因时困负书林。
——2025年2月27日在西宁求阕屋初写
——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在西宁求阕屋定推
作者简介:李成虎,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协会顾问,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长,《河湟》文学杂志主编。创办《荒原春》文学杂志,曾主编过《雪小豹文旅资讯》《青海门户》等杂志。出版长篇小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短篇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巴燕戎的故事》,长篇报告文学《嗨!化隆人》《铸梦小康·青海拉面》,评论集《时间缝隙里的碎笔》《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踏月听风》,散文随笔集《遗忘在田间的犁铧》《一个人的梦想》《一个人的风景》等10部,共计出版17部。主编“黄河文学丛书”“荒原春潮丛书”“隆原丛书”等37部,有的作品被改编为微电影等。曾荣获《经济日报》和中国财政杠杆理论研究委员会“改革开放以来最佳经济学文章”三等奖,中国地方志办公室“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系列活动征稿三等奖,青海省政府第五届第六届“文艺奖”及中国影视协会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