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李子曰:平原君所失士[2],非独毛遂其人而已[3],其于毛公、薛公[4],又失甚焉。吾观二人说信陵君归救魏[5],独引绳以大谊[6],盖非当时说士所有也,可不谓贤乎?夫贤者必不肯托豪贵,与食客门下为伍,而平原君顾以其博徒卖浆而贱之,甚矣,其不能相士也!然古今若信陵君何人哉?余每读信陵君传,未尝不三复流涕也[7]。
注释
[1]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安厘王之弟,封号信陵君。有食客三千,曾窃得兵符,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史记》有传。
[2]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
[3]毛遂:平原君的食客。秦军围困赵都邯郸时,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毛遂自荐为随行人员。平原君认为他平时在门客中并不出众,不信任他,结果在楚国谈判久议不决时,正是毛遂按剑胁迫楚王订下盟约。平原君因此感慨道:“自以为不失天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
[4]毛公、薛公:赵国的两位处士,毛公藏于赌徒中,薛公藏于卖浆(酒)家。信陵君特地上门与他们来往,平原君却认为这种举动荒唐,博徒卖浆者不值得交游。
[5]信陵君因窃夺兵权救了赵国,不便回魏,就在赵国留居了十年。秦伐魏,信陵君不敢回国救援,毛、薛二公劝谏他:“你名闻诸侯,只是因为魏国还存在,魏国被秦所灭,你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呢?”于是信陵君急赶回国,大破秦军。
[6]引绳:引导,纠正。此处含有说服的意思。谊,同“义”。
[7]三复:再三反复。
译文
李子说:平原君所错失的人才,不仅毛遂一人而已,他对于毛公、薛公的忽视则更为严重。我看这二人劝说信陵君回国救援魏国时,独能援引大义作为准则,这种见识绝非当时寻常游说之士所能及,岂能不称为贤士?真正的贤者必然不肯依附权贵、与寄食门客之流为伍,而平原君竟因他们身为赌徒、卖酒人而轻视他们,他识人的眼光实在太过浅薄了啊!然而纵观古今,像信陵君这般真正礼贤下士之人还能有谁?我每次阅读《信陵君传》,总会反复诵读而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