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5 国庆人物 | 当代爱国作家张继增作品特刊

2025 国庆人物 | 当代爱国作家张继增作品特刊

2025-09-25 14:03:47
浏览量:


当代爱国作家张继增品特刊




---★ 作 家 简 历  ★---


       张继增,男,汉族,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人。1975年4月8日至1978年12月插队于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乡,1978年12月至2013年3月工作于甘肃省纺织机械厂,2013年退休。









★  作 品 展 示   










人字的结构

  

      支撑,这个词老师讲过,词典里也有更准确的诠释。我在青年时,认为已懂了;其实不然。后来经过漫长、曲折而艰难的生活,才对“支撑”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特别是不久前,在街头看见的一幕,使我为之一震。这一幕是完美的一幕,落下了我脑海中逐渐理解“支撑”的演义大幕。

  今年春未四月的一天,在街头我看到了,由一对七旬以上老妇夫和牙牙学语的孙儿,组成的真实写照的一幕。这一幕既活龙活现,又朴实真切;像一把重锤敲击着我的心灵;又如一支画笔,给我的“支撑”画上了一完美的句号。

  老妇人的身体和脸庞都是削瘦的。眼皮松松的皱缬着,但也遮不住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两眼不仅炯炯有神,而且还有着善良、让人感到温馨的光芒。可以看得出老妇人,当年定是位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她右手拎着一塑料袋鸡蛋,左手牵着身后老伴的右手。老先生身材高大,身上斜挎着一个很少见,应该是专门特制的帆布大袋子;宽宽的、长长的带子,从左肩上绕过胸前和后背,斜搭在他的右胯上。口袋塞得鼓鼓的,只有绿绿的青菜叶子露在处面。他左手还将孙子抱在怀中。从老先生稳健步履中,可以看得出,他年青时的帅气和健美,并且是位敢于担当的好男人。老妇夫虽然走得不快,但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属于心灵有阳光、积极生活的人。小孙子很乖巧,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一边嘴里嗍,一边嘴里发出“呀、呀……”别人听不懂的语言。

  祖孙三人缓缓向前走动。路人纷纷让开一条路,并停足和回头观望。这一幕,我油然想起小时候看到游行队伍的彩车上,由人组成的英雄人物形像的造型。我羡慕这和睦的一家人。随着孙儿高声并带有哭腔的“呀、呀……”声,老妇夫停了下来。老妇人回头一看,乐了;小孙子向前倾着身子,将糖葫芦伸到她嘴边,她慢慢地咬了半个。小孙子又“呀、呀……”地叫着,把糖葫芦伸向了老先生。老妇人看着老先生的脸更加乐了。老先生的脸已被小孙子化了妆;黄的是糖汁,红的是山楂的碎滓……老妇人抓住小孙子的手,把糖葫芦放在老先生的嘴边,叫老先生张口,老先生顺便将那半个糖葫芦含进了嘴里。小孙子笑着,一只空闲的手摸着奶奶的脸,用另一手上的糖葫芦,又蹭了几下爷爷的睑。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先生的双眼什么也看见,但不是那先天性的,让人能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盲人。我被感动了,路边的行人也露出了感动的表情。

  我知道了“支撑”的准确诠释。

  我感悟到:“我给你善良,期待着你的担当;我给你担当,期待着你的平安;我给你平安,期待着你的关心;我给你关心,期待着你的微笑。”世界虽大,家庭则小;人海茫茫,知音难觅;热爱生活,珍惜相遇。我撑船,你掌舵;竭力挥桨,勇闯险滩。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泥土包裹着的沉香——河口古镇

  

      十月,晚秋,天气不是很冷,适易郊外游玩。天空因为湛蓝显得很高,很明亮。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离兰州市区40多公里的河口古镇。躲开了城市的喧闹,有点神清气朗的感觉。

  徐徐清风,轻轻拂面,随风飘来了过去的岁月风霜,我的脚步渐渐走了过去……整洁的街道,木质结构的雕花屋檐随处可见。虽是仿古装修的,但仍显得古朴典雅,很有古都的建筑风格。主街道两侧的小胡同纵横交错,但错落有致;一座座四合院,厚重的大门,古朴的砖瓦,给人一种典中典的感觉,祥和安静溢满四合院。

  古镇山环水抱,一条黄河由上游经渡口流向远方,似乎向人们叙说历史的悠久与沧桑。古镇不仅是人们眼里的风景,更是一段铭刻着西部乃至中华沧桑的历史。

  古镇,就像一块被挖掘出来,放置在桌上的沉香;它仍被泥土包裹着。虽轮廓模糊可见,但香气散发不出来。沉香一旦上市,身价将是黄金的数倍。懂得这个道理的游人,不得不为古镇深深地叹息……街道虽然整洁,但青灰色的路面、青灰色的巍峨城门楼,更添了几分冷清,游人也是稀稀落落的。古镇有着千年文化传承,我们慕名寻找着“子响棋院”“举人府”几番走过,返回寻找,最后还是在当地人的指领下,走进了一个,不熟悉就可错过的、不起眼的极小胡同。棋院的门紧闭着,什么也看不见。举人府的门不但紧闭着,院中却晒着刚刚收割的玉米;只嗅到了新玉米的甜味,没有一点应有的书香味。

  甘肃省的第一海关,于1882光绪8年就设置于古镇。我们满怀激情想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也算是甘肃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但是失望了;不只是院里光线不够明亮,唯一个大点的展厅,堆满了办公用品。一块“游人止步”的牌子,破灭了我们的愿望。

  高大的“左公柳”上系满了彩条;那是参加高考的学子,求助左公的佑护。不知是否如愿,但对左公戌边保疆的丰功伟绩,有削减的可疑。

  站在渡口,望着泛泛的黄水,注重文脉的古镇,显得有点尴尬。但它就是一块沉香,终究会有身价百倍的一天。

  古镇,就像一首朦胧的史诗。历史悠久了,难免有些遗忘;云雾浓厚了,就会有点朦胧。但是,古镇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把历史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一砖一瓦、一树一木、一房一屋、一山一水上。我的目光,穿过了“子响棋院”的高墙,仿佛看见了“楚河汉界”的大战。“举人府”的大门,虽然紧闭,但穿越时空,我看见了,学子们正在孜孜不倦、发奋苦读;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嗅到了使人激情的书香味。

  眼望着“甘肃海关”的牌匾,浮起了当年三江四海商贾云集,日进斗银,月收石金的景象。随着河风的吹来,昔日里用木筏、羊皮筏,运送货物到渡口的繁忙影像再现了。

  站在古镇街道上,望着高高的古城门,似乎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战马的嘶叫。汉将军霍去病奉命“将万骑,出陇西”,就是从今天的古镇一带,北渡黄河,出征河西匈奴。

  高大的“左公柳”,轻盈地舞动柳枝,像是在歌颂左公率兵西征,戌边保疆的丰功伟绩。

  古镇,虽处黄土高原,但山环水抱,景色秀丽,确是有江南古镇的韵味。古镇是历史天空的昨天与明天的一座桥梁,它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联在了一起。传统的中华文化,是古镇的一双翅膀,会飞向灿烂的明天。

  八年的时间,我又去了河口古镇二三趟,仍然有一种失望的感觉。可以说没有变化;古镇仍像一首朦胧的史诗。也可以说有变化;有的景点收起了门票,又新了几家酒楼。

  泛泛的黄河,拍打着古镇,发出低沉的声音;它显得有点尴尬,又像是在向人们呼喊——剥去裹着的泥土,让它散发出历史文脉的书香味和英雄气吧。


  

温暖的阳光

  

      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它们生长、开花、成材,都离不开阳光;阳光照耀着它们生长。一个人、一家庭、一团体,他们成长、和睦、发展,都离不开党的温暖;温暖关心着他们成长。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身受祖国的关怀,感知党的恩情。在十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一个偶然的遇见,让我想起五十年前一段温暖的往事。

  十年前的那天是一个夏始春余的上午,我被街上的一处,绿荫包裹着小园林吸引住了。园林的四面,都是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叶嫩花初……一片盎然。园林中央空地是用来活动健身的;做动作的虎虎生风,太极打得行云流水,广场舞跳得活力四身……一片生命无限。一片盎然与一片无限,融汇在一起,溢出来了温暖的生活。

  我也沉浸于这暖暖的阳光里了。突然,从健身的人群中,急匆匆走出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男人。他走到我眼前,笑和和地叫着我的名字。我看着他,稍稍辨认了一会,也认出了他。他是五十多年前的初中同学、穆兴建。当年我们还同住一个大院。

  五十多年前的穆兴建,长了一张圆圆的、胖乎乎的脸,厚厚的嘴唇,见人总带着微笑;给人一副憨厚、诚实、可爱的感觉。在上初二年级时,他家里遭受一场不幸。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母亲身体一直有病,不能上班。他有一个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还有一个没有上学的妹妹。他父亲的离世,家中没有了生活支柱,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下跌入了贫困。他那胖乎乎的圆脸,明显消瘦了,也很难看见他的微笑了。

  天气进入了冬季。一天,轮到我做值日生,要早去教室,生火小煤炉子。天还没亮,推开房门,迎面就吹来一股寒风,刺骨的冷。地上一片白,借着屋里的灯光,看到了黑夜飘着的雪花;在灯光的照身下,晶莹透亮,一闪一闪的,好像是无数的眼睛看着我。忽然,我到了“噗噗”的拍打的声音。顺着声音,是一个人在拍打着身上的雪花。虽然月光是朦朦胧胧的,但那个身影是非常熟悉的,是穆兴建。我们都看出了对方。只见他麻利地盖好了,他家窗户外的一个大筐;又见他利索地拉开他家的房门,一闪身进去了。他关了屋里的灯,窗外没了灯光。我为了探个究竟,蹑手蹑脚到了他家的窗下。我轻轻地掀开盖在筐上油布的一角,伸手抓了一把东西出来。我感觉出有点微微的热度,放在眼前借着月光一看,是一把碎小的煤渣。我即刻明白了。原来穆兴建趁天不亮,去拾人家倒出来的煤渣。

  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一股酸楚楚的的感觉在心中翻滚。我把看到的一切,向老师作了真实叙述。老师听得很认真,又问了穆兴建家里的一些生活问题;听完后她掏出来手绢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

  没过几天,穆兴建家中去了一拨又一拨的人;有老师和校长,居委会主任和街道干部,民政局的领导们也去了……又没多久,政府给穆兴建一家四口的生活救济批下来;每人每月12元,全家48元,已超过了穆兴建父亲生前、每月44元的工资。还有让人喜悦的事儿,民政局根据穆兴建母亲的身体状况,找了一份不用出门,在家糊纸盒子的工作。

  党和政府心系百姓,为民着实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五十年前我看到了,更多的人也看到了。

  虽然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是一想起来,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我就会进入深刻的思索、在体会着“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首歌里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