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杨岘《安吉施氏遗著序》

杨岘《安吉施氏遗著序》

2025-08-20 10:56:25
浏览量:

原文

亡友安吉施君寿民[1],有令子曰旭臣[2],举同治癸酉科乡试[3]。喜读书,性通侻[4],不屑屑与人周旋[5],人或非笑焉。贫而多病,常依妇贫居。余罢官吴下[6],怜之而无以助之,负旭臣且负寿民矣。今年旭臣上公车[7],未及试,渠没于京寓[8]。行理而外亡长物[9],赖同岁生戴君笠青、朱君莲夫醵金以其榇归[10]。又最录所为诗若文若杂著示余[11],谓余知旭臣,属删订。

乌乎!是何足以知旭臣?矧旭臣亦甚自知[12],知而自删订,已成定本,老朽如余,敢预前龈龈邪[13]?大抵诗学汉魏,下者亦不失中唐;文学唐宋八家,骎骎乎突过寿民[14]。杂著于经史考据,虽未尽谛[15],然而自诗文与考据分途[16],往往罕见长,不必为旭臣累。既论诗文,当其时诗宗随园[17],文宗惜抱,一篇出,哗然以为袁也、姚也,夫舍随团惜抱,宁无诗文哉?而顾不觉其陋邪?旭臣崛起众中,坚据古人,不随时转移,蒙非笑固宜。夫文轩之与敝舆也[18],锦绣之与裋褐也[19],孰好孰丑,人皆辨之。至于诗文而好丑之不辨,是何异睹夷光之容[20],而犹曰嫫母也[21]!《淮南子》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掩聪明而反修其道。”夫欲传旭臣于百年,则姑尽发其诗文,与天下相证,庶几反修之术与?

戴君、朱君谋并寿民遗稿,同付梨枣[22],盛举也,抑亦为余酬所负也。且夫穷达天也,天能使穷而不达,不能使精华之气,閟久而不露[23],旭臣盖自知矣。光绪庚寅冬十月[24],归安杨岘序。


注释

[1]安吉:县名,属浙江。

[2]令子:犹言“佳儿”,用于称美他人的儿子。

[3]癸酉: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

[4]通侻:同“通脱”,放达,不拘小节。

[5]屑屑:烦细貌。

[6]吴下:古吴国地域。此指苏州府一带。

[7]公车:官车。汉代以公车递送应举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8]渠:通“遽”。骤然。

[9]理:通“李”。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10]醵(jù):凑钱,集资。榇(chèn):棺材。

[11]最:总,聚合。若:及,和。

[12]矧(shěn):况。

[13]龈龈(yín):争辩貌。

[14]骎骎(jīn):马速行貌。引申为迅速。

[15]谛:仔细,精确。

[16]涂:通“途”。

[17]随园:袁枚。见《书王荆公文集后》作者介绍。

[18]文轩:华美的车子。轩,古时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

[19]裋褐:(shù hè):粗陋的衣服。裋,僮子所穿的衣服。褐,粗麻的短衣。

[20]夷光:春秋时越国的美女。一说即西施。

[21]嫫母:古代丑妇,传说是黄帝的妻子。

[22]梨枣:古时刻书多用梨木和枣木作书版,因称书版为“梨枣”。

[23]閟(bì):闭塞。

[24]庚寅: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


译文

我逝去的朋友安吉施寿民先生,有个优秀的儿子叫施旭臣,他在同治癸酉年(1873年)考中了举人。他喜欢读书,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不屑于勉强自己与人应酬周旋,因此常有人非议和嘲笑他。他生活贫穷又体弱多病,常常依靠妻子过着清贫的日子。我在苏州被罢官后,虽然同情他却无力资助他,这既辜负了旭臣,也辜负了他的父亲寿民啊!

今年(1890年),旭臣赴京城参加会试,还没来得及参加考试,就在京城的寓所去世了。整理他的行装,除了随身物品别无长物,幸亏同年中举的戴笠青君和朱莲夫君凑钱,才把他的灵柩运回家乡。他们又把旭臣所写的诗、文章以及各种杂著搜集整理好,拿给我看,认为我了解旭臣,嘱托我进行删减修订。

唉!我哪里就足以真正了解旭臣呢?况且旭臣自己也非常有主见,他生前一定已经自己审阅删订过,想必已成定稿。像我这样的老朽之人,怎敢在他面前妄加评议、絮絮叨叨呢?

大致说来,旭臣的诗学汉魏风骨,水平稍次的也不失中唐格调;他的文章效法唐宋八大家,其成就已然迅速地超过了他的父亲寿民先生。他的杂著涉及经史考据,虽然未必尽善尽美、完全准确,但是自从诗文创作与考据学问分道扬镳以来,能在这两方面都见长的文人已非常罕见,因此这点瑕疵不足以成为旭臣的累赘。

再说到诗文创作的风气。在他那个时代,诗坛推崇袁枚(随园),文坛尊奉姚鼐(惜抱)。一篇作品问世,大家就喧哗着说这像袁枚的风格、那像姚鼐的风格。然而,难道舍弃了袁枚、姚鼐,就写不出好诗文了吗?这些人竟不觉得自己的见识浅薄吗?旭臣在众人中卓然独立,坚定地追随古人的典范,不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追求,遭受非议和嘲笑本是必然的。这就好比华美的车子与破旧的车子,锦绣的衣裳与粗布短袄,哪个好哪个坏,人人都能分辨。到了诗文鉴赏上,却连好坏都分不清,这跟看到西施(夷光)的美貌,还硬说是丑女嫫母,有什么不同呢!

《淮南子》说:“与其赞誉尧舜而非议夏桀,不如收起(对他人的)聪明评判,返回来修养自己的正道。”若想要旭臣的声名流传百年,那么不如先将他所有的诗文作品完整地刊布出来,让天下人来共同验证(其价值),这或许就是《淮南子》所说的“返回来修养正道”的方法吧?

戴君、朱君打算将旭臣的遗稿和他父亲寿民的遗稿一同刊印成书,这真是一件盛事啊!同时,也算是替我偿还了亏欠旭臣和他父亲的心愿。况且,困厄与显达是命运的安排。命运能使人困顿不得志,却不能使那蕴含在作品中的精华之气长久埋没而不显露出来。旭臣大概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光绪庚寅年(1890年)冬十月,归安杨岘序。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