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儿之生十有三年,余膺乡举于顺天[1]。故事[2],行卷书子姓[3],余未有子,先府君命书了而怡祖名,以为得孙之祥。
越十年,甲午成进士[4],而府君弃养。又四年,戊戌而儿生,乃实府君所命之名,痛府君之不及见是孙也。于儿离襁褓后,时时举府君之言行节概语之,庶几思所以怡夫祖[5]。
民国改朔[6],新历之二月,犹旧历之正月也。儿于是年十六矣,将往学于青岛。人事之交际将始,循今之宜,不可以无字,乃字之曰“孝若”。
夫孝之谊,至微而至广,《曲礼》所谓不登高[7],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不服暗[8],不登危,为凡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言之也。而致其用在顺。《记》曰:“孝者,蓄也。顺不道不逆于伦,是之谓蓄[9]。”若之谊训顺[10]。
顺必有序,顺于学之序测学进,顺于事之序则事治;顺于人之序则人洽;顺于礼之序则身安,顺之效也。
能顺者能爱身,必能知登高临深之为亲忧;能顺着能谨身,必能知苟訾近谗,苟笑近谄之为亲玷[11];能顺者能修身,必能知冥冥堕行[12]、行险侥幸之为亲羞[13]。
无不顺则备矣[14],《记》所谓福者备也[15],而非世所谓福也。人亦孰不愿福其子者[16]?勖之以孝而若[17],所以福余子也。儿知受此福乎哉?
青岛之学,德意志所设东方之大学校也。闻其校正肃,而其地阻海而负山,游其校之学子,凡数百人。有高焉,有深焉,有独处之时焉,有众处之时焉,有其校所许这事与所不许之事焉,有为合于孝而若之事焉,有不焉,儿将受此福,儿其思余字儿之意矣。儿其勉乎?
注释
[1]膺:受,当。顺天:府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宛平。
[2]故事:成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3]行卷:明代书坊刻举人中式之作,以供人揣摩仿效,称“行卷”。子姓:子孙,也指儿子。
[4]甲午: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
[5]夫:语助词。
[6]改朔:更改岁首之月,古时朝代易姓则改朔。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日。
[7]訾(zǐ):诋毁。
[8]服暗:暗中作事。服,从事。《曲礼》:“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9]这希话出息《礼记祭统》。蓄:含蓄,有涵养。
[10]若:顺从。训:训诂,解释。
[11]玷(diàn):玉上的斑点,比喻污辱,损害名声。
[12]冥冥:昏昧,糊涂。堕行:堕落的品行。
[13]《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侥幸。”侥幸:企图凭偶然机会获得成功或免除不幸。
[14]备:完美。
[15]《礼记蔡统》:“是故孝子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世人称富贵寿考等为福。
[16]福:此指保佑,使其幸福。
[17]勖(xù):勉励。
译文
在我的儿子怡祖出生前的十三年,我在顺天(今北京)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按照当时的惯例,考生的卷子上要写上儿子的名字。那时我还没有儿子,我的父亲(先府君)就让我写上“子”字,并题上“怡祖”这个名字,认为这是将会得到孙子的吉兆。
过了十年,到甲午年(1894年),我考中了进士,但我的父亲却已经去世了。又过了四年,到了戊戌年(1898年),我的儿子才出生,这才真正实现了父亲当年为他取的名字。我十分悲痛父亲没能亲眼见到这个孙子。在儿子长大、脱离襁褓之后,我常常把父亲生前的言行举止和品格气节讲给他听,希望他能够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让祖父(在天之灵)感到欣慰欢愉。
到了民国改用新历的时候,新历的二月,还相当于旧历的正月。儿子到这一年已经十六岁了,将要前往青岛求学。人际交往将要开始,遵循当今的礼仪,不能没有表字(即“字”),于是我给他取字叫“孝若”。
“孝”的含义,非常精微又非常广博。《礼记·曲礼》中所说的“不登高,不临深(不攀登高处,不靠近深渊),不苟訾、不苟笑(不随便非议他人,不随便嬉笑),不服暗,不登危(不在暗处做事,不立于危险之地)”,这些都是对所有阶层,从卿大夫到士人百姓,关于“孝”的教导。而实践“孝”的关键在于“顺”。《礼记》说:“孝,就是蓄养(顺从不偏斜,不违背人伦,这就叫做‘蓄’)。”“若”字的含义就解释为“顺”。
“顺”必须讲究次序和条理:遵循学习的次序,学问就会进步;遵循做事的次序,事情就能办好;遵循与人相处的次序,人际关系就能和谐;遵循礼仪的次序,自身就能安泰。这些都是“顺”带来的效果。
能够做到“顺”的人,必定懂得爱护自身,也一定能明白攀登高处、临近深渊会让父母担忧;能够做到“顺”的人,必定懂得谨言慎行,也一定能明白随意诋毁他人近乎谗言、随意嬉笑近乎谄媚,这会玷污父母的声誉;能够做到“顺”的人,必定懂得修养自身的德行,也一定能知道在暗地里堕落品行、铤而走险心存侥幸,会让父母蒙羞。
如果言行没有不顺乎正理的,那么就达到“备”(完满)的境界了。《礼记》所说的“福”,就是指这种“备”(品德的完满),并非世俗所说的福气啊。天下父母,谁不愿意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真正的福气呢?我用“孝”和“若”来勉励他,正是用这真正的福来福佑我的儿子。孩子,你懂得如何接受这份福气吗?
青岛的学校,是德国人设立的东方大学(即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听说该校校风严格整肃,而那个地方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环境幽僻。在那所学校求学的学生,总共有几百人。在那里,有需要攀登的“高处”,有需要面对的“深渊”;有需要独自相处的时候,也有需要与众人共处的时候;有学校允许做的事情,也有学校不允许做的事情;有符合“孝”和“若”(顺)的事情,也有不符合的。我儿将要前去接受这份(真正的)福气了,希望你细细体会我为你取这个“字”的深刻用意。我儿一定要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