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与镜子
3月5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雷锋纪念日。56年前的今天,伟大领袖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与言行便响彻和滋润了神州大地半个多世纪。而在2019年的3月5日,我看到由王玉琴所写,刊登在《老人世界》杂志上的《107岁赵慕鹤:世上活得最赚的男人》这篇非同一般的文章,感触很深,收益很大。
“人不能闲着,多活动多做事,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大脑灵活的根本。”这是赵慕鹤先生的切身体会和经验。
他,1912年生于山东省金乡县,40岁辗转到台湾;75岁环游世界;87岁考上大学;93岁到医院做义工;98岁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研究生;100岁,其书画作品被大英图书馆选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亲自签发名函求收藏;101岁出版《悠游100年》,成为畅销书作家;105岁在山东济南将自己书法义卖募得千万元巨款无偿捐献给贫寒学子;今年107岁仍然独居老年公寓四楼,每天走路买菜,餐餐自理,自己动手家务,拒接别人搀扶……这就是世上活得最赚的男人---赵慕鹤。(见《老人世界2019第3期》)
看了这篇报道,知道了这个人物,青少年且不说,因为他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很长;青壮年也不说,因为他们也还觉得时候还早还早;74岁以前还不说,因为他们也许觉得不可比;那就从75岁开始说吧!有谁只身一人周游世界6个月?又有谁86岁还去挑灯夜战考大学?……的确,赵慕鹤老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生命可以是如何一种姿态,可以突破突破再突破;只要不放弃,任何起点都可以创造辉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资料表明:现代中国,老人长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下地干活、勤思勤劳勤俭;历史上,姜子牙72岁出山,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国外的,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植物运动能力》和《蚯蚓作用下腐植土的形成》等重要著作都是在70岁以后完成的;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洪保德正式动手写作《宇宙》一书时已年逾75岁;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90多岁设计了卡塔尔伊斯兰艺术馆......
总之,还是赵慕鹤老先生说得对:人就要“不停地折腾”;“人不能闲着,多活动多做事,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大脑灵活的根本。”
我明白,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特点各异,但,作为一个学习的样板,赵慕鹤的精神无疑是适时的,可敬可学的。当今社会智勇者千千万,而就某种精神而言,赵慕鹤就一个!
昨天已去,明天未知;只要今天活着,今天就要“不停地折腾”,因为“人不能闲着”!这,便是读了《107岁赵慕鹤—世上活得最赚的男人》一文之后我的感想,也是近80岁的我正在努力学习的一点儿表达,是时刻警示自己,要求自己,催促自己的表达;是作为一块里程碑鸣枪起跑,与余生争分夺秒的表达。
在3月5日雷锋纪念日看了如上的这篇文章,我在不断思索中,写了如上的一点文字。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必须说,雷锋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永远学习的榜样和旗帜;而赵慕鹤则是我这样的年逾古稀之人虚心学习、科学对照的一面镜子。
学习林黛玉的读书方法
《红楼梦》第48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作诗,黛玉说: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我想,包括诗词在内的一切文艺作品,无疑统统源于火热的生活,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但,细细想来,无论对文对理,对学习对读书,黛玉的这段话,都是很有道理,很有可取之处的。
我觉得,这种有目的有重点,先精读后博览的学习读书方法,对每一个人都是行之有效的。我的体会是:对有的书,有的文章,初读时一定要慢要细要思要深,最好笔记要点,进而集中精力,学深吃透,得其精粹,收益不言而喻。而自己曾经的走马观花,轻轻点水,似懂非懂,其结果也不言而喻。这正如毛主席所教导的:“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指。”
关于精读和博览,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大家都曾有不少论述。例如,宋朝的黄山谷这样说过:“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这里,说的是精读。而东晋时的陶渊明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然,他这里说的是博览。
我觉得,一个人,要读书学习,最好有个计划,先读什么,后学什么,尽量做到有顺序,有进度,有侧重;既要重点精读,也要博览群书;既要重视书本理论,也要结合工作生活实践;既要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也不要“言必称希腊”,做那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
一个有趣故事引起的思考
一次小聚,朋友讲了这么个有趣故事:每个人都有惰性,而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惰性的包围之中。而惰性像稻草,是一根一根地向我们压过来的。一开始,你感觉不到它的压力,但当它越积越多,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只须添上那最后一根稻草,你就坚持不住啦!最终会被它压倒压趴下!
这位朋友强调:须知,在那些稻草压迫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坚持着,是源于心灵上的不自觉的接受着的……
听了这个故事,我回家翻出来曾记录的在一本书里看到的一段文字: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试验”:将一只青蛙仍进一锅开水里,它因受到巨大的痛苦而会用力一蹬,跳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锅凉水里,然后慢慢将水加温,青蛙虽感到水温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外跳,直到后来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它便没有能力跃出水面,最后就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这就是“青蛙效应”。
由此,我想,以上这有趣的故事和有名的试验,其中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受到的启发至少有三方面:
第一,我们应该着眼长远而不是面前,应该纵观全面而不是局部;应该提高警惕,擦亮眼睛,时刻提防来自各个方面的侵蚀危险,否则就会落个“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结果。
第二,我们既要应对那些突如其来、明火执仗的危险,也要识破那些被暗算的缓慢而又微乎其微变化的危险,还要提防那些利用人性的弱点而浓妆打扮的“挖心腐蚀战”危险。
第三,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进取,有所作为,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这件事后,我又查了一些资料,阅读思考到了其他的几个效应:(1)“瓦伦达效应”,(2)羊群效应,(3)马太效应,(4)蝴蝶效应,(5)木桶效应,(6)黑洞效应,(7)牛鞭效应,(8)鲶鱼效应,(9)墨菲定律,(10)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情结)等等。
学习了解一点儿“效应”方面的知识,有心、有用、亦当有效。
将被迫转为主动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西齐弗神的故事。
西齐弗因为犯了天律而被主神惩罚:将一块巨石推到陡峭的山顶。这样,每天他必须将这块石头推到山顶,可只要他一转身,石头又会自动滚落下来。于是,他又必须重新将石头推上山;如此重复着永无止境的一次次失败。这正是主神在惩罚折磨他的意志和心灵。
然而,他不甘认命,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套圈中被困。渐渐地,渐渐地,他的内心开始这样想:推石头上山,这是我的自愿担当的责任;至于石头又滚下来,那是石头自己的事儿。就这样,当他把石头推上山的时候,心中开始变得非常非常地平静,因为他的信念是:今天推石头上山,每天又可以推石头上山,后天也不会失业,反正总有希望!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着,坚持着......终于找到了支点,胜利地将推上山的石头牢牢固定,重新恢复了自己神的地位。
西齐弗神的故事给我的启发:他的命运,我们人间多有遭遇;他的努力,未必我们人人都能做到;而他将命运转化为一种责任和使命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效仿。
是的,外来的被迫的是命运,自觉的主动的则是责任和使命;而将被迫转为自觉、主动,由命运转为责任和使命的经过,既是一种内心逐渐强大的变化过程,更是一种发自灵魂里的自我不断的砥砺、超越和升华......
我的结论:意志当须砥砺磨炼,内心决定一切。
读诗有感
有人说,人生如玚戏,生活是舞台,主角当自己,悲剧喜剧总得不断变化着演;也有人说,人生如一条河,命运似河床,自己是舵手,风雨暗礁还得亲自去闯。只是,不同的人,对待缘遇的态度不同,其结果亦相差甚远。归根结底,修炼内心,看淡身外。
辛弃疾:知足常乐
清平乐.捡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头足。拄仗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而被免除了职务,回到上饶灵山之隈的带湖新居过隐居生活。
这对于一生怀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报效祖国强烈愿望的武将辛弃疾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先死”。然而,他却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地沉浸在闲适的诗意生活之中,“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云雾缭绕,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松竹里,多么优美舒适和谐!饮酒,吃肉,喝茶,聊天,微风吹拂着山园的梨树和枣树,静净地欣赏一群馋嘴的小孩子手握竹竿偷偷扑打那树上的果实......倒也逍遥自在,从容悠闲。此正是:“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所题对联)”
查人知己。不能和辛弃疾比,但在职时遇上了挫折,离岗后若有所失,日常生活碰上艰难等等,该如何面对、怎样处理化解?都是自然的现象。这时候,想想辛弃疾,绝对有意义。面对日益膨胀的私欲,物质的世界,应该静下心来,叩问一下自己,自觉修炼一下内心。
感悟:只有知足,才能常乐。